lizhen 发表于 2013-1-4 11:53:05

2012,那些温暖我们的“小人物”

【老乔说事】2012,那些温暖我们的“小人物”

                                                                                                                                                            


  乔志峰

  小人物,大感动。很多“小人物”尽管没有什么地位和权势,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他们更贴近大众,更有亲和力,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用平凡却 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众,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易感的部分。在2012年即将跟我们说“再见”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这一年来曾经带给 我们感动和温暖的几个“小人物”吧。

  一,“就是爱救人”

  河南省确山县有一位住在公路边的男子,名叫黄久成。该人侠义心肠,只要看见车祸就跑上去救人,5年来,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地打工,他至少救出18人,被人称为“就是爱救人”。确山县竹沟镇党委、政府带着礼品和慰问金,看望了“就是爱救人”。 (7月9日《大河报》)

  “就是爱救人”,听了就让人感到温暖的称呼。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歌里是这么唱的,书上是这么说的,但现实却往往不是这 样。别说车祸了,就是面对跌倒在街头的老人,有人也不敢施以援手,害怕遭遇讹诈。而频频发生的“英雄流血又流泪”事件,更是加剧了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 “就是爱救人”却不在乎这些,他说:“我自我要求该出手时就出手,‘粘住’(方言,讹诈)了再说,人间自有正义。一旦被‘粘住’了自有说理的地方。”如果 大多数人能够像他这样为了做好事义无反顾,何愁社会风气不好转?

  “就是爱救人”是怎样炼成的?首先,当然得益于他个人的淳朴和善良;同时,当地村民和政府对他的善行的肯定和赞赏,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这说明,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不是等出来的,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更是大家共同努力营造出来的。

  “就是爱救人”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但这位平民英雄的出现,却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其一,社会整体风气有待提高。正是因为现在见 死不救的现象时有发生,“就是爱救人”的精神才显得弥足珍贵。这是不正常的,恰如“就是爱救人”本人所说:“一旦车翻了,希望人人都敢相救。这样才正常, 我盼望早日回归这种正常。”其二,道路安全管理有待加强。当地公路局负责人说:初步统计,黄久成在他的家门口路段,至少救助了12条生命。为什么这段路频 发车祸?原来,黄久成家在小磨顶山脚下,距商桐公路不到200米远。小磨顶路段是商桐公路最险的路段之一,全长近两公里,陡处坡度五六十度,缓处三四十 度,“S”形弯道连续3个。这样的事故高发路段,不知道能否通过科学设计和改造减少危险?当地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是否对此进行过调查研究,是否制订有应急 预案和改造方案,是否采取了限速、设置提示牌等措施?

  “就是爱救人”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怎么赞扬都不为过;而这位英雄背后所对应的车祸和事故,则是我们谁都不想看到的。在向英雄表达敬意的同时,政府 和相关部门更应该做的,是如何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做到了这一点,“就是爱救人”虽然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他的心里肯定也是高兴的。

  二,“伏茶姐”

  温州两名女子沿街发钱,不让拍照不留名。7月7日,温州街头,两个三四十岁的女性手提装满钱的黑色袋子,开着红色小轿车,沿大街小巷寻找伏茶点送钱,不愿拍照、不愿透露姓名。两人仅在东门红日亭的伏茶点就捐款6万元。(7月8日温州网)

  在温州街头,街头免费伏茶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也成为一种爱心文化。平常许多人会到爱心伏茶点做义工或者捐款、捐物。这两位“伏茶姐”慷慨解囊为伏茶点献爱心,并且做好事不留名,还不让拍照,这样的“真善心”确实值得赞赏。

  “伏茶姐”做好事“不让拍照不留名”的低调,让我不由自主想到当前某些官员屡屡引发的“作秀”质疑。判定一件事情究竟是否存在作秀并不难,我总结出了 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看有没有记者在场。有记者在场的基本上都属于作秀——如果你不想作秀,叫记者干啥?自从总结出了这个判断作秀的最简单的标准,我每天都 会被媒体上的很多报道逗乐。逢年过节,领导“访贫问苦”的镜头必然增多;遇到灾害或事故,领导们“亲赴一线”的报道便不绝于耳;另外,时常还有领导亲自为 交警擦汗、为环卫工发“红包”之类的新闻见诸报端。领导们劳碌的身影、疲惫的面容、盈眶的泪水、亲切的话语令人无比感动;可是,当你忽然想到所有这些“令 人感动的一幕”都发生在记者的镜头前,你还能感动得起来吗?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某报一篇题为《南京玄武区“低调捐助”暖人心》的报道:“玄武区今年开展助学的方式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助学单位和干部没有在大庭广 众之下将现金、学习用品赠送给对方,而是悄悄地兑现自己的努力和爱心,受到了受助者的普遍欢迎。(受助者)张某感激地说,以往接受救助款都是在众目睽睽之 下,就仿佛在向众人展览自己的贫困。现在这种方式细腻周到,非常感谢!”——这真的是“低调捐助”吗?既然“低调”,怎么还有媒体进行报道?从受助者“感 激地说”来看,记者连受助者都当面采访到了。所谓“低调”,是指做了事情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现在倒好,虽然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捐款,而是改为“悄悄”地 进行,可在“悄悄”的同时,却通知了记者,通过媒体制造了更大的“动静”。这是不是有点“新闻策划”的意味?这样的所谓“低调”,实在是比一般的“高调” 还“高”啊。

  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国内的电影为啥得不了奥斯卡奖?因为最好的演员和最好的导演都去了官场。这种说法或许有点夸张,却也并非全无来由。建议某些官员 今后不妨学学“伏茶姐”,多做实事少讲名利,更不要故意在镜头前表演作秀。果真能做到这样,虽然电视里、报纸上领导的镜头少了,但在老百姓心目里的形象却 能得到改善。

  三,“举牌哥”

  演员举牌提醒路人留心坠雪被质疑炒作。11月4日,北京遭遇暴雪,北苑路和小营北路交叉口桥下,因地铁桥顶大块积雪不断坠下,一男子举着一块写有“小 心城铁上边掉雪”的警示牌提醒路人,该男子拒绝透露姓名。网友称之为雪灾中的正能量。近日,有网友认出网上热传的“举牌哥”是演员黑子,黑子对此予以承 认。(11月7日《新京报》)

  我认为“举牌哥”并非作秀炒作。至于依据是什么,就不一一列举了。一方面,应该相信大多数网友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我觉得为此辩白和争论毫 无意义。我们只须搞清楚一点就行了:“举牌哥”的善意提醒,确实帮助了过往车辆和行人;他的行为,确实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给人带来了一丝暖意,传递了社会 的正能量。

  或许因为现如今各种各样的炒作实在太多了,所以不少人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戴上了有色眼镜。其实,尽管现在的社会风气并不尽如人意,但毕竟好人还是大多数。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感恩,一切会更美好。假如对什么都要怀疑,以后谁还敢当好人、做好事呢?

  虽然“举牌哥”的现实身份是一个演员,但在举牌的那一瞬间,他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演员”。不管我们平时是干什么的,在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都有能力也有义务像他那样做一个传递正能量的好人。

  四,“充值老太”

  继刮到别人的车留下联系纸条的扬州“诚信男孩”之后,南京一位摆地摊卖鞋垫和充值卡的“诚信老太”又红遍各大微博和网络论坛。网友朱顺忠发微博称他到 南京出差时,手机欠费980元,因着急赶飞机,丢下1000元钱拜托路边摆摊的这位老太太为他充值,下飞机后才知道,老人家生怕记混了卡数,宁愿多给他充 了100元。微博立即引来数万条网友的转发、评论。不过也有网友对此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手机欠费980元和老太太会数错卡数都属于不太可能的事情, 质疑“这会不会是个美丽的谎言”?

  我们总是在呼唤诚信、呼唤好人、呼唤美好。然而,当我们真的面对诚信、好人和美好的时候,却往往疑神疑鬼,不敢轻易相信。类似的例子今年就有不少:北 京延庆大榆树镇为滞留在国道上的司机送去了热乎乎的盒饭,很多司机担心上当受骗,不敢轻易打开车门;福州永泰县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黄晓宇(化名)捡包交到 保安室,却被怀疑偷包。不仅保安怀疑他,失主还冲到他的教室,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将他喊出去质问“你把包放哪里了”……

  类似的事情,有的最终得到了证实,有的最终被“证伪”;而更多的,则是不了了之,沸沸扬扬的争论之后复归平静,留下一个“悬案”挂在那里。“充值老 太”会是什么命运?谁都难以预料。其实,当“怀疑一切”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成为很多人的“本能反应”,纠结于单个事件的真伪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我们更应该查 找的,是为何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敢相信?到底是什么偷走了我们之间的信任?

  毋庸讳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感到了“信任危机”的存在,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例印证了“信任危机”的严重程度。这恐怕不仅是一个国民个人素质和思 维惯性的问题,更是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的缺失”和“整个社会自我净化机制的缺失”——当人们连最基本的善良和人性都开始怀疑的时候,还能相信什 么?那些最基本的善良和人性,在频遭怀疑之下,还能不能保留自己的温度?由此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益和恶性循环,或将导致我们的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

  去年10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 人民群众十分不满。“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 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如果上述会议精神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或许今后就没有人会再拿诚信开涮,也没有人会见 什么怀疑什么了吧。药方已经开好了,接下来需要的就是行动,并且是立即行动,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自身做起。

  五,“良知父”

  爸爸见义勇为遭事主冷遇,12岁儿子劝“以后别管闲事”。见一男子抢劫女子的包,魏先生追上去帮忙将男子制住,将包夺回。不料,被抢女子连声“谢谢” 也没说,拿起包转身就走。目睹这一切的儿子拉着爸爸的衣角说:“以后不要多管闲事了。”听了儿子的话,魏先生很心酸,“我给娃说,以后遇到这种事,就算被 救的人都没说‘谢谢’,爸也会去做!”(7月22日《华商报》)

  魏先生见义勇为、勇斗劫匪的精神令人感动。而他在面对被抢女子的冷漠,甚至遭到亲生儿子的“劝告”之后,仍能坚守自己的良知和信念,尤属难能可贵。

  我不想对被抢女子的冷漠进行评价,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类似的人和类似的道德素质,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太多了——最起码,她没有扔下一句“关我屁事”才 扬长而去。正是类似事件的频繁发生,正是社会道德滑坡的日渐加速,让很多良知尚存的国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该不该做个好人?该不该帮助别人?该不该跟 丑陋现象作斗争?该不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随波逐流?……

  种种困惑在成年人当中存在,在初谙世事的孩子们当中同样存在。而后者更值得忧虑。孩子是希望,是未来,如果他们忽然发现,书上讲的和现实是两回事,美 好的东西只存在于口头上和宣传机器里,丑陋的东西却充塞着我们本就逼仄的生存空间,他们会生出怎样的失望甚至是逆反!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不能将孩子们引上 正路,我们丢失的或许不仅仅是几个孩子的正常人生,而可能是一个时代甚至一个民族的未来。

  像魏先生一样,做个坚守良知的父亲吧。要告诉孩子们:孩子,善良永远比丑恶美丽,良知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珍贵的宝贝;坚持走自己的路,哪怕它再崎岖再 不被人待见——因为它通向光明,而光明必将战胜阴暗;只要我们愿意,美好的世界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我们不仅要用嘴用语言给孩子们讲,我们更要用实际行 动做给孩子们看。既然身为父亲,就该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或许,我们对其他人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就先尽量呵护好自己的孩子吧。如果保护孩子不受浊世污染的 父亲越来越多,我们的下一代不就有希望了吗?

  都来做个坚守良知的父亲吧。一切的丑陋,就让它到我们这一代为止;一切的希望和美好,都让它在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代面前展开。就让我们这一代来终结丑陋吧,就让我们这一代来做孩子和未来的铺路石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那些温暖我们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