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 发表于 2013-3-1 06:26:06

上海八中男生班:帮助男生还是歧视女生?

来源:德国之声作者:张平

上海市八中男生班引发中国“男孩危机”争议。单一性别学校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还是强化性别歧视?由此能否跻身上流社会,拯救国家未来?

(德国之声中文网)"首先我是一个男人,其次我想做一个优秀的男人。"卢起升校长对德国之声说,男生到了男生班就会有这样的性别意识。他领导的上海市八中,一所市重点中学,从去年九月开设了两个男生班,今年有望扩大到4个。在中国目前女性仍遭受各种歧视的背景下,正是"分班"可能影响的性别意识,导致了男生班面临争议。

一个15岁的李姓男生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在男女混合的班级里,因为女生更善于回答问题,他没有自信,羞于提问。到了男生班以后,他不再害羞。"这个项目让我们认识到,男生并不比女生差。"

该校两个男生班共有60名学生,参与教学的老师大约有20人。卢起升校长说,这些老师中男女比例差不多各半。他总结说,从这半年的时间看,男生班在课业成绩、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根据社会需要,该校男生班今年可望增加到4个。

"男孩危机"是一个伪命题?

一直呼吁"拯救男孩"的中国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认为,中国"男孩危机"存在已久,体现为男孩女性化,缺乏责任感,不能担当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未来,还会为社会带来暴力犯罪等问题。她认为,学校教育对此要负重要的责任。这些教育不利于男生的成长,"高考状元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男孩成绩一路下滑,从1999年的66.2%下降到2008年的39.7%,女孩则从33.8%上升到60.3%,不是'状元郎'而是'状元花'了。"

中国多家媒体都对"男孩危机"做了忧心忡忡的报道。有些专家甚至认为,社会脊梁必须由男孩担当,男孩危机降低了国家竞争力。由此,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地都出现重视男孩教育的趋势,"父亲班"、"男生班"应运而生。中国教育部同意高校部分专业提高女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引发女权主义者的抗议。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男孩危机"并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言,而是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尽管女生入学率上升较快,但仍然显现出教育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的现象。2009年女生在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4%、48.9%、49.3和34.9%。她还认为,从长远来看,女性无论是在招聘、录用、下岗、解雇,还是在培训、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

《女声》电子报发表文章认为,"男孩的学业危机是对未来男性能否在社会分层中占据精英阶层的恐慌,男孩的体质危机是对未来男性能否在社会分工中占有优势地位的忧虑,而男孩的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则是对未来男性能否在社会秩序中巩固'男强女弱'性别结构的焦虑"。因此,"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更加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

男孩一定要优于女孩?

卢起升校长说,上海市八中开设男生班,与性别平等没有太大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探索男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经验。他讲了开设男生班的三个理由:一,高中多样化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多元的选择;二,对男生进行扬长避短的教育,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学业和个性的发展;三,男生班的特殊性,为他们的人生积淀特殊的经历和养料。

对于性别平等问题,卢校长说他们设计之初就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他说,这些男生只在高中阶段分班,前面九年都在男女混合班成长,今后上大学也在混合班学习。同时,校园、社会、家庭都有接触女性的机会。他还认为,"如果能够提高男生教育的水平,也会有利于提高女生教育水平的提高"。他表示自己也反对高校普通专业提高女生分数线,那样做有性别歧视的嫌疑。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心理学教授吴增强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上海市八中男生班作为一种探索可以存在,但是他坚决反对推而广之。他认为,男生出现的问题,反映了教育的弊端,应该从教育本身着手,而不是从性别区隔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来自:第一,学校教育中人格教育、性别教育、体育教育的缺失;二,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度呵护,没有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三,重学业的应试教育导致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

吴增强教授说,女孩分数高于男孩,男孩不如女孩,就引发社会危机感,说明人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男孩一定要比女孩强,这种观念中本身就存在性别歧视。男女分班,强化了性别差异,有扩大性别歧视的危险。他认为社会对女孩的关注也远远不够。

通过单一性别学校跻身上流社会?

吴增强教授认为,尽管世界上存在很多单性别教育的学校,但是男女合校是最终的发展方向。

二十世纪以前,单一性别学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男女混合学校成为主流。近年来世界多个国家都有男女分校重新出现的情况,其原因也部分地跟中国类似:在中学阶段男生成绩普遍不如女生。单一性别教育鼓吹者认为,男女学习模式大不相同,分校(班)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现象引发了关于性别平等的争论。

《科学》杂志201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单一性别学校鼓吹者的观点缺乏有效的、科学的研究,"充满了曲解、不科学和对公众的严重误导",并没有证据表明单一性别教育对学生的成绩有正面影响,但是有证据表明,"这样的教育方式会造成性别歧视合法化、体制化"。

很多中国父母对于单一性别学校的喜好,来自跻身上流社会的渴望。据法新社报道,这些父母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贵族学校",比如英国伊顿公学,属于单一性别学校,就认为这类学校都很高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八中男生班:帮助男生还是歧视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