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3-7-12 20:13:47

南国苏武—元初名儒郝经(组图)

作者:周雪玉   


《苏武牧羊图》(图片来源:昵图网)

【新三才首发】南宋末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统一漠北草原,率领蒙古大军兵锋南下,问鼎中原。此时南宋王朝腐朽没落,皇帝沉溺于声色犬马,佞臣当道,把持朝政,官员们大多趋炎附势,过着你争我斗、醉生梦死的生活,而下层百姓承受着繁重的赋税,还要遭受战争的蹂躏与摧残。在中原残破之时,元初名儒郝经却依然坚守信念,以复兴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辅佐忽必烈,采用汉法治理社会。在蒙宋交战之际,他临危受命,赴宋议和,被秘密囚禁十五年之久,成为著名的郝经南囚,时人称之为南国苏武。

郝经(1223—1275年),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他是元初名儒,也是一位“道济天下”的官员,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国信大使、皇封文馆大学士;著述丰富,在理学、史学、文学、诗歌、政治学、军事学等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存世有《陵川集》与《续后汉书》。

一、勤学苦读心怀天下

郝经出生于书香门第,世代以习儒授课为业,金末诗人元好问求学于其祖父郝天挺门下。郝经幼年生逢乱世,饱尝颠沛流离、战乱之苦,在颠沛流离中几度濒死。一二三二年,郝经一家迁到河北保定满城,其父租借铁佛寺南堂招童子,开馆授业,以维持生计。少年郝经就承担起负薪汲水、舂粟治菽等繁重家务,并发愤苦读,日诵千言,夜不解带,如此五年。

一二三八年,蒙古汗国首次在中原举行儒士考试,选拔儒士四千余人。郝经打算学习应试的文章,以备科考。父亲却教诲他:“钻研学问,是为了求得道法,而不是为了技艺,是为了修身,而不是为了俸禄。”郝经受到父亲的影响,放弃了科考之念,转而探究道德之理、性命之学的理学,对经史子集无不洞究,并树立了“以复兴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曾自述其志说,“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秽,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

郝经撰《续后汉书》,收入清代《四库全书》。

一二四三年,他应顺天左副元帅贾辅之邀,到其府上执教家馆。数年后,又受聘到顺天军民万户张柔家中教授其子弟。贾、张二人是当时较为注重文教的汉族名将,征战之余,搜集了不少图籍秘录,藏书数万卷。郝经在两府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学识。同时,郝经还北入燕京,寻访故都遗迹;南下曲阜,朝拜儒学宗师故里,并与中原名士交流唱和,针砭时弊,讨论时局的发展。

郝经反对“华夷之辨”,而推崇“四海一家”的思想,主张天下一统,结束自唐朝末年以来的分裂状态。当时郝经清醒地认识到,蒙古势力强大、将君临中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他相信蒙古也能像元魏、辽、金那样附会汉法,以儒家思想治理社会,从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因此,郝经以“道济天下”为终身使命,期待以儒家的安邦经国之道去影响较为开明的蒙古统治者,逐步使乱世走向治世。郝经的治学态度和用世精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汉族士人们的普遍观念,也受到儒林前辈元好问和赵复等人的嘉勉赞许。

二、建言献策 附会汉法

一二五二年,忽必烈受命统领汉地,重视延揽人才。一二五五年秋,忽必烈遣使召见郝经,郝经草拟了一道名为《河东罪言》的奏议托使者带回。在此奏议中,郝经以其故乡河东平阳府(时为拔都封地)为例,提出了“轻敛薄赋以养民力,简静不繁以安民心”等多项改革对策。忽必烈为郝经的奏议所触动,再次遣使征召郝经入见。郝经感激忽必烈的知遇之情,不再犹豫,毅然前往漠南金莲川,会见忽必烈。

会面后,忽必烈问他咨询经国安民之道。郝经首先列举历代圣王贤君“仁民爱物”之义,提出二十余条建议,力劝忽必烈“正纪纲,立法度”,援引唐宋之故典,参考辽金之遗制,确立国朝法度,以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郝经还陈述了十一条蠹民害政的弊端,无不切中时弊,对此忽必烈亦深有同感。几年之后,忽必烈即位,将郝经的这些建议付诸实施。

元灭南宋形势图。

一二五八年,蒙古大举征宋,蒙哥汗亲自领军入川征伐,命忽必烈率东道兵,进攻江汉荆湖一带。郝经也受诏随军从征,以备顾问,他对这次贸然攻宋持有异议,多次相机进谏,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建议。郝经劝说忽必烈:“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彼今未有败亡之衅,我乃空国而出,诸侯窥伺于内,小民凋弊于外,经见其危,未见其利也。”因此他劝忽必烈“修德简贤,待时而动”,分析了蒙哥汗出师不利的原因,在于连年用兵、国力不济,难以支撑规模浩大的征伐,并从战略、战术角度分析,放弃蒙古善于的野战而一味攻坚也是导致失利的原因。郝经建议,上策是息师抚民,厚植根本,待内部稳固后再行大举;指出一统天下的战略步署,实行“三道并进”,“先荆后淮、先淮后江”的作战方略。日后元朝的灭宋之战大致遵循了这一战略思想,再次证实了郝经的远见卓识。九月,宪宗在合川殒命的死讯正式传至忽必烈军中,郝经力谏忽必烈断然班师,尽快北上夺取最高权力,以稳定社稷人心。

一二六零年,忽必烈登基,建元中统。忽必烈向郝经咨询治国方略,郝经上书陈述十六条建议,包括定都邑、建储贰、置省部、建监司、行宽政、明赏罚、罢冗官、总钱谷等内容,其中定都邑,建议将政治中心从漠北草原南迁至燕京,以控制全国的局势;建储贰则建议仿照汉制预立储君。他的这些建策得到了忽必烈的重视,促使忽必烈逐步认识到采纳汉法的重要性。郝经的这些建议逐步得到了贯彻实施,也使得元廷逐步走向正轨,遵循传统中原王朝治国经验。

三、使宋被囚著述不辍

忽必烈即位后,为了专心对付守旧派蒙古贵族的反对,希望南方保持稳定。一二五九年冬,忽必烈在撤兵之前,曾经与南宋宰相贾似道达成“君子协议”,贾似道承诺与蒙古议和称臣并缴纳岁币之事。因此,忽必烈期望能与南宋达成正式的议和,以稳定南方局势。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决定委派郝经为国信使,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佩金虎符赴南宋议和。出使南宋是郝经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然而在当时宋蒙交战之际,也是一桩冒险的使命。郝经出使南宋虽然出自忽必烈之意,也是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嫉恨郝经的声望,有意将他排置异国的一个阴谋。当时郝经有病在身,有人劝他称疾勿行。然而,郝经面对如此棘手的使命,慷慨回答:“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郝经为了消弭兵乱、解救百姓,甘愿赴汤蹈火,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然而,一代鸿儒却不幸遭遇南宋权臣的刁难与陷害,被囚禁十五年之久。是年四月,郝经一行携国书出使南宋;六月,抵达宿州,遣副使移文于南宋,要求对方接纳并安排入境日期;七月,到达淮河北岸的五河口(今安徽省五河县),南宋才派去官员接洽;八月,郝经率使团37人在潘拱伯陪伴下,登船南下。船至昭信(今江苏盱眙),潘拱伯传达宋两淮制置使李庭芝的命令,要求郝经出示国书,被郝经严辞拒绝。九月,到达真州(今江苏仪真),郝经及其下属被拘囚于忠勇营。忠勇营的布置宛如囚所,“驿吏棘垣钥户,日夜守逻”,郝经从此失去了行动自由,虽一再交涉,均不得要领。

郝经多次上书南宋皇帝、丞相和三省 枢密院,陈述和战利害,希望南宋方面能认清形势,抓住良机,与北方达成和议。然而,每次上书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郝经不明其中底细,知道和议无望,多次要求南宋放他们归国,却同样得不到任何答复。事实上,郝经之所以被扣押在真州,根本原因在于南宋权相贾似道一手遮天、谎报军情。他对宋理宗隐瞒上年在鄂州向蒙古乞和、私订城下之盟的真相,却谎报大捷,专权乱国。为了不泄露真相,才故意将郝经扣押在途中,进退不得。

现代编辑出版的郝经文集《陵川集》。

郝经被拘押在真州期间,经历了身心的双重折磨。南宋多次派人游说劝降,都被他断然拒绝。在长期的囚禁中,下属忍受不了折磨,互相斗殴。但郝经顶住了压力,始终不为所动。他对下属说:“一入宋境,生死进退,听其在彼,屈身辱命,我终不能。”宋方只好放弃了劝降的意图。在严密的看管下,郝经不甘寂寞,坚持笔耕不辍,上书宋方书札达数十万言,还撰写了《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玉衡贞观》、《通鉴书法》等著作。

在郝经被囚期间,元朝先后派出五批使者,往南宋议和,结果都被被杀害。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忽必烈以南宋扣押国使郝经为由,正式诏告天下,发兵灭宋。至元十二年二月,元军进占建康(今南京)。宋相贾似道惊慌失措,连忙派人将郝经送回。至此,郝经已被扣留了十五年之久,受尽折磨,身心疲惫。在北归途中,郝经不幸染病,一病不起,于当年七月病故,终年五十三岁。

郝经一生短暂,历经磨难,却坚守气节,矢志不渝。郝经赴南宋议和,被权臣贾似道秘密囚禁15年,历经生死考验,不为所动,依然著述不辍。他道济天下的胸怀、临危不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精神令后世敬仰。

新三才原创首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国苏武—元初名儒郝经(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