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3-8-4 07:58:3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因为某件事情和别人发生了冲突,你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看待问题,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要求宽松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氛围就会轻松愉快得多。
 
 “推己及人”也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在《论语·雍也》中,子贡与孔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假如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算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能够自立,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自立;希望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关于“仁”的重要思想,在他看来,能够做到“推己及人”的人,才算是“仁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一方面用放大镜来观察他人的行为,对别人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却又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标准规范限制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镜对待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用放大镜看你,由此产生的冲突可想而知。

  这就引出了“推己及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和意愿,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 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 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事物,也不要把这个事物强加在别人头上。
 
 “大禹治水”是千百年来华夏大地流传很广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难过、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
 
 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的错误思想,终究害人害己。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