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 发表于 2013-10-6 19:17:48

岳飞“还我河山”之浩气 (图)

岳飞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精忠报国,文武双全。靖康之难后,金兵长驱南下,中原沦陷、山河残破、人民流离。岳飞胸怀“还我河山”的抱负,率领“岳家军”抗金破敌,屡建奇功。

岳飞精韬略,善运筹,博采众谋,行师用兵善谋机变,作战指挥机智灵活,不拘常法,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严于治军,体恤士卒,爱民如子,缔造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每战必胜,令金兵闻风丧胆,金兵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的诗词作品气势磅礡,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无不体现出其思念中原、时刻不忘肩上重任的忧民心怀。其词上承苏轼,下启陆游、辛弃疾等,词风豪放,正气恢宏。

提起岳飞的词,想必首先进入人们脑海的便是那首广为后人传诵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词的一开头便有壮志凌云之势,读之令人动容;而视功名如尘土,只思收复疆土,又是英雄何等胸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似长者之教诲,令人深思。收尾数句,英雄气概、壮士心怀,令人神往。这首词饱含力量,铿锵有力,清人陈廷焯读其词时说道:“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岳飞的另一首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也表达了同样心志。当时,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朝廷却要求他班师回朝。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先描写了东京开封当年花街柳陌、龙楼凤阙、处处笙歌的繁华气象,然后笔锋一转,写道“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描述虏骑满郊野、千村尽寥落、人民填沟壑的惨景,紧接着抒发了自己希望立即统兵北上、复我河山,词中末了归结到“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表达出其再造太平的宏大志愿。

岳飞始终坚持抗金主张,率军经过宜兴时,作了《五岳盟祠记》的题壁誓词。文中先言自己从军抗金经历,再表自己恢复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直抒胸臆,其人格、个性、抱负真切可感,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他领兵路过南阳时,来到了南阳武侯祠,道士请他题词留念,他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并写有跋语:“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体现出他和诸葛亮一样的报国安民之心志。其书笔力雄逸,气韵生动,流传后世。

岳飞驻军在安徽池州时,写了《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记述了他在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中,根本没时间登高观景,这次难得有机会登临池州翠微亭,看不够的祖国大好河山,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

岳飞率军经过洪州时,适逢当地久旱不雨,民不聊生,他路过龙居寺,在《题鄱阳龙居寺》中写道:“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我来瞩龙语,为雨济民忧。”大意是:月光下幽深的潭水闪耀着波光,夜里松林中的凉风带来几分秋意,这里不是龙居寺吗?既然能呼风唤雨的龙在此居住,我来嘱咐龙几句话,赶快降雨以解除百姓的忧愁。

在其戎马生涯中,岳飞亲自参与指挥126仗,未尝一败。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新三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岳飞“还我河山”之浩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