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3-10-11 05:07:00

我在台北看医生

我和医院渊源不浅。幼时体弱多病,是医院的常客。少女时期青春痘烦心,奔劳于各个医院。2010年至2011年我在台湾世新大学做交换学生,前半年,打着继续看皮肤的旗号,亲历台北三家医院/诊所的治疗;后半年,察觉淋巴结肿胀,就医台大医院。在台北的时间虽然短暂,接触的医疗机构有限,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台湾独特的医疗服务,久久难忘。

                          充满温情是慈济

  到台湾后,脸上本来小面积的皮肤过敏愈演愈烈,朋友推荐去世新大学附近的佛教慈济医院就诊。

  下车后,午后的阳光照耀着道路两旁的椰子树,高大的椰子树后掩映着恢宏的慈济医院。我只知道慈济医院是佛教募集善款建的医院,想象中应该像普通寺庙一样简单朴素,没想到,一进门,身穿制服的义工排排站,热情地迎向我,一步步教我先怎样填表格,再怎样取号。我到的时候已经接近11点,我在网上预约的号已经过了,为此我很着急,一群阿妈温柔地安慰我,说道:“妹妹(台湾腔读成“美眉”),别担心,没事没事……”

  取到号后,发现还有50多人在我前面,要是在北京看病时肯定要焦虑死了,可是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安安静静,医院放着轻音乐,不一会儿听到有人喊:“请李源溪大德看诊。”啊?“大德”?那是什么,听起来像“得道高僧”一样,我心里嘀咕着。原来这就是佛教慈济医院的特色,把每位患者称为大德,志工称为师兄师姐。

  看病时,医师王小姐浅浅微笑,得知我是交换学生,她很不好意思地表示我不能享受台湾的全民医保,关切地询问了我在台北的生活,继而拿出一张纸,上面印有这种皮肤过敏病症的名字、病发原因、治疗效果、注意事项等,还教我念了该病症的英文,然后为我开药,一边开一边用台湾腔调嘱咐我:“妹妹,我给你开的药没有类固醇,你不会打瞌睡喔,一定要保证睡眠喔,放松心情很快就康复喔。”我刚刚站起来,王医生在座位上前倾上半身,甜甜地向我微笑,又加一句:“拜拜,感恩喔!”

  刚一下楼我的药就已准备妥当,护士递给女士药包时都会加问一句:“小姐有怀孕吗?”——以此避免孕妇禁忌药品。药品包装得非常精美,药包上有清楚打印的用药方法,打开大的药包,每一种药独立包装上面印有患者的名字——以防拿错药,最让我惊叹的是,在我没有医保的情况下,一个月的疗程,只花了人民币一百多块。

  等我走出医院大门回到高大的椰子树下,医院免费的接泊车来接我们,只见婴孩和妈妈,阿公和阿婆鱼贯而入,在这种环境里,你会觉得没有理由着急,满心都是欢喜。

                              各有千秋的小诊所

  一次和世新大学的老师闲聊,她得知我因皮肤问题困扰很久,推荐我去专治皮肤的绮颜诊所看看,这家诊所位于台北的繁华地带——仁爱路四段一座写字楼的二层。

  绮颜诊所占地面积不大,却精致到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诊所是主诊大夫吴医师自己开办的,她本人看起来貌若春花,皮肤紧致光滑,完全想不到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看到她会觉得她本人就是这间诊所最好的名片。她一边向我解释治疗原理和用药标准,一边给我一些合理的治疗建议,虽是私人诊所,不勉强也不推销。

  只是这种私人小诊所价格不菲,一次基本上要花费四千多台币(合一千多人民币),除了治疗普通的皮肤病症,更多项目专注于例如镭射祛斑、除皱等更高要求的医学皮肤护理。我去了几次,注意到诊所里的病人络绎不绝。

  随着对于校园愈发熟悉,我从台湾同学那里又得知了一家很有名的皮肤科诊所——黄曾宪皮肤科。这间诊所的特色是只在夜间看诊,因为声名远扬,这家诊所火爆得不得了,想预约上要从早上8点诊所一上班就开始拼命打电话。

  即便是9点前打通了电话,我和我的朋友也被排在了一百多号之后,好在诊所距离台北师大很近,既有著名的师大夜市可供我们“血拼”消遣,也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小吃。有一次约上号后,我们索性去了师大附近的餐厅吃了个大餐,到了凌晨才奔向诊所,看到上下眼皮不断打架的黄医生依然奋力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内心又钦佩又觉得这幅画面十分有趣。

  在“夜间黄大夫”的看病经历因为裹挟着和好友一起在师大附近悠悠荡荡,吃吃喝喝,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每每想起,嘴角上扬,莞尔一笑。

                          花园般的台大医院

  立春之后台北的气候异常潮湿。我突然发觉脖子上的一串淋巴结有些许肿胀,为保险起见我多换了几家医院检查,其中台大医院的就诊经验最让人印象深刻。

  医院大厅是日式建筑,典雅的圆形屋顶至今保持初建时的风貌。我去看病那天正巧赶上了每周的志工表演,有小提琴竖琴和二胡表演,当音乐在四周响起,不论是病患还是陪护都能伴随着音乐声放松心情。

  再向里面走遇见了医院的内庭花园,里面假山喷泉树木葱茏,风在呢喃,鸟在叫,一旁还有简餐店提供早餐、果汁,人们三三两两辍一口咖啡……这画面定格的一瞬间,作为一个外来者看着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我心里又感动又矛盾:原来去看病这件事——在中国大陆最沉重的负担之一,最难办的一件事儿,在这里,竟然可以如此的愉悦和简单。

  刹那间,我想起2009年自己在北京看皮肤科时,外地农村妇女抱着孩子北上求医,母亲给孩子吃错了药,致使小小的孩子脸上一片黄一片青。那个年轻的母亲坐在台阶上,挂不上号,她无助的眼神让人看了揪心不已。

  在台大医院看诊前要自行完成测血压的工序,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又节省时间。这天已临近傍晚,我没有挂上号,一位来自台湾南部的志工阿妈陪着我跑上跑下,一位叫做刘嘉明的医生在我没有号的情况下主动帮我看病。

  看完一诊刘医生告诉我需要做B超仔细检查一下,当我走出诊疗室,护士小姐递给我的账单上除了看病费用,连下面两次看诊的时间都提前帮我预约好了,还清楚地标明了要做检查的地点和地图。

  那一刻的心情跟半年前在台北看病时大有不同,那时多是新鲜好玩,而当我辗转去过好几家台湾医院后,我发现不论大医院还是小诊所,虽风格不一,但在根本上都真切地体现“为人服务”。我们经常说“人性化服务”,可究竟什么是人性化?在我一次次往返于台湾大大小小的医院间,从未遇到抱怨没有疲惫,只有震撼和喜悦,心里承载着满满的爱时,我突然明白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周遭环境的布置,都全心全意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这就是人性化服务。

  有了在台北相对丰富的就医经历,我一直在思考大陆医院的就医环境如何能提高?我不会将两地医院的发展状况做简单类比,因为前提条件不一样。例如,大陆有的落后地区甚至连医院都没有,何谈添加医院里精神层面的东西?再者,就医人数过多,加之部分患者有爽约的可能,导致医院很难满足像是帮患者提前预约这一类的服务。

  台湾经济起飞早,社会发展已到了一定阶段,相较大陆多数人还得为基本生活奔波,台湾民众相对的更有条件去医院志愿服务,带给他人关爱和体恤。

  但话又说回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医疗技术还有硬件不输台湾的同时,是否可以考虑着手于医院人文环境的改善?这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是好事。

  医院其实是社会的缩影,台北的医院温暖也是因为台湾社会温情脉脉。就像有人说在台湾,最美的风景其实是“人”。

  台北的医院大多在专业上效率高、态度好、服务人性化;但在某种意义上,台北的医院又很不像医院,而像艺术空间——环境布置充满美感;甚至像家——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志工阿婆陪伴着你,音乐环绕着你,感恩之心充斥着你。

  离开这个碧绿的小岛一年半载,每每回忆起在台湾就医的经历,温暖还不时涌上心头。现在虽人在北京,每当皮肤顽疾又发作时,台湾朋友便帮我拿着照片去医院——我依旧在台北看医生。

                                             来源:共识网   作者:李源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台北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