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3-10-15 16:52:32

文明的深处是宗教

有大的文明,有小的文明。大的文明,指整个的人类文明。这种文明从原始社会至今,走过弯弯曲曲的道路。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小的文明,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明,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文明充满活力,有的文明死气沉沉。那么,隐藏在人类文明背后的因素是什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人类文明战胜种种困难,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是什么力量使一些国家或民族充满活力,而另一些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失去活力?是体制吗?是国民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地理因素?必定都有关。但最深刻的因素,不是别的,而是宗教。

或者说,文明的深处是宗教。

本文是我的一些初步思考。或许不是很有条理,但我却要将它们一一写出,以愿引起朋友们的更深刻思考。

一,宗教使人类的各种美德得到升华。

人类社会需要美德。包括爱心,谦虚,追求真理,自尊,公平正义,诚实守信。这些美德,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会具有。但是,如果没有宗教支持,美德必定十分脆弱。

以爱为例。各民族的伦理道德均强调爱亲人,爱好人,但对非亲非故的人,要不要爱?对不义之人要不要爱?世俗的伦理学,要么不予回答,要么回答得十分勉强。而宗教则不然。一切伟大的宗教,都指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爱子,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美好的成份,因此每一个人都值得别人去爱;人都是不完整无缺的,充满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罪过,许多罪过不是他们自己造成,而是环境造成,因此人们的爱心应该是无条件的,应普及到每一个人身上。这就大大突破世俗伦理学的局限,使爱的外延得到无限拓展,使爱的内涵得到无限深化。

又如人为什么要行善事,不做恶事?世俗伦理学往往讲,如果做了善事,人们就会得到法律和道德的奖励,如果做坏事,人们会遭到法律和道德的惩罚。但是人世间的生活无限复杂。在大量的情况下,人们虽然做了好事,由于客观原因,却得不到奖励;人们虽然干了坏事,由于客观原因,却得不到惩罚。在这种情况下,靠什么来激励人们做好人,而不做坏人?只能是宗教。宗教能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与自身的良心相联系,让人的良心充当自己行为的审判官,使人在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况下,也能顶天立地地做一个好人,而不做一个坏人。

再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应自尊自爱。但人,人为什么要自尊自爱?人们说,因为他对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他应自尊自爱;人们说,因为他吃得好,穿得好,日子过得舒畅,所以他应自尊自爱;人们说,因为他比别人奋斗得更成功,所以他应自尊自爱。这就使人们不禁要提问:如果一个人没有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他是否就不应自尊自爱?如果一个人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过得艰难,他是否就不应自尊自爱?如果一个人的奋斗没有别人那样成功,他是否就不应自尊自爱?以上问题,世俗的伦理学,其回答是含糊其辞的。而一切伟大的宗教,都指出人之所以应自尊自爱,就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最了不起的创造,就因为每一个人类对上帝而言都已经被赋予了存在的意义,就因为一个人只要活着,就能够在大地上自由呼吸,热爱、感受和创造!仅仅凭着这一切,无论在困境还是逆境,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否已经得到别人承认,他都应自尊自爱,都应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在在地上生活!

总之,没有宗教,人类的美德是肤浅的、狭窄的、粗糙的,而宗教由于从人类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来审视各种美德,克服各种美德存在的种种深刻缺陷,终于使人类的各种美德得到升华。

二,宗教赋予人类以存在的意义。

人类不同于低等动物。低等动物只在乎吃吃喝喝,人类则还要寻求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存在的意义不解决,人们就会不知何去何从,人们对所有的工作都会变得无精打彩。人们就会永无止境地陷入哈姆雷特的“to be,or not tobe ”的困境。人生的意义问题,自然科学无法回答,日常经验无法回答,法学、心理学、逻辑学无法回答,官方文件无以回答。谁来回答?只有宗教。宗教从茫茫肉体中,找到人的良心,从茫茫大地上,找到生生不息的意志,从茫茫宇宙中,找到了秩序,从生生死死中,找到了超越生死、横跨始终的永恒。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上帝。人类的个体生命是相对的,有限的,但藉乎宗教,人类与上帝和好,在回到上帝怀抱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由于获得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们的精神生活会变得充实,而不是空虚。人们就知道自己现在和将来该干些什么、不该干些什么,而不是无所适从;人们就不至于为外在处境的变化而摇摆,而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意志、人格和判断。也由于获得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个社会虽然还贫困、落后,但人们却并不悲观;这个社会虽然面临各种挑战,乃至灾难,但人们并不惊惶失措;这个社会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诱惑,人们却并不迷失;从而使社会能够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地走向前去。

三,宗教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的历史,终究是正义战胜野蛮、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落后的历史。这种不断走向进步的过程,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要人们努力奋斗、积极探索、其间要付出许多艰辛和血泪,才能实现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追求进步?为什么能够得到战胜各种极其险恶、极其强大的困难?一个极其深刻的原因,就是宗教精神对人类的激励。

比如,宽容比不宽容要好,政治竞争比政治不竞争要好,这已经是智力正常的人的常识了。但在宗教国家,做到彼此宽容,做到政治竞争,较为容易,因为宗教赋予了政治家超越自我的胸怀。其结果必然是有力地促进了本民族文明的进步发展。而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家,政治人物难以超越自我,总是千方百计维护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却置国家、民族和公民个人的利益于不顾。这就不可避免地严重损害了本民族文明的进步发展。

比如,对正义公平的热爱,非宗教国家也讲公平正义,但往往是不自觉的,只是在两极分化变得十分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才会做些扬汤止沸的事。但在宗教得到较好发展的国家,情况则不然。一切宗教都有深刻的公平正义情怀,如《圣经》中《阿摩司书》所说: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愿公义如江河滔滔”。这种根深蒂固的公平正义情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律制度的运转,影响着政府决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民众得以从中受益,使不同群体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兼顾。

如对平等自由的深刻热爱。一切伟大的宗教,都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对在人与人之间分出高低贵贱,反对对人的人格的蔑视和践踏,反对对人的自由的精暴侵犯。这种深厚的爱平等、爱自由的思想,在社会发展还很落后的时代,是抑制暴政和独裁的重要力量,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演变为民主实践。事实上,近代民主制度,正是在宗教存在的国家发起,并在宗教较发达的国家取得最大成功的。

此外,宗教使一切热爱思考的人,只对真理负责,不迎合公众的鼓噪,不屈服于政治压力,不屈服于宗教组织上层人物的威权,不屈服于名利的诱惑。这种崇高的热爱真理品质,不但使宗教科学不断推陈出新,而且也鼓舞着许多非宗教学者,使他们抵制外在挑战,战胜自我缺点,沿着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四,在建设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上,宗教发挥着任何力量难以替代的作用。

社会风气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如果社会风气败坏了,国人不会有真正的幸福,GDP的增长也不会有实际的意义。这些年我们一直喊推进社会风气建设,但社会风气不但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更加恶化。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大权在握的人虽然讲了,但做的力度不够。包括建设社会风气的思路、方式僵化、陈旧,没有反映新时代人的道德需要。包括体制弊端,以至于品德好的人遭到淘汰,品德差的人反而吃香,从而极大地打击了人们做好人做好事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道德风尚、社会风气的建设,片面地强调了官方的力量,而忽视了民间的力量,片面强调了强制的力量,而忽视了让民众自我教育的力量。

社会风气的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大量的工作属于具体的、琐碎的、细致入微的,是政府所无法全部担当的,只能主要依靠民间人士的力量。社会风气的好转,最终要靠唤起人们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这就要求人们更多地依靠民众的自我教育,而不是强制手段。在一个越来越文明的社会,也决不允许以强制手段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因为这是对公民人权的精暴侵犯,是与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因此,在道德建设上引起民间力量,充分尊重民众的自我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的应有选择。

宗教作为一种民间的力量,便是公民进行道德行为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一切宗教都有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诲,如孝敬长辈,诚实做人,知错能改,爱人如己,淡泊名利,不可伤害他人,这些道德教诲,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宝贵教材。一切宗教都把人们的道德修养、道德实践与人生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相联系,这就极大地提高人们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坚定性,即使在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也会善良做人,即使在遭到世人误解的情况下,也不放弃人的道德良心。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的团体,团体这内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得每个团体成员有一种生命的归属感,感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团体之内的成员互相勉励、互相督促,使每个团体成员在道德修养上有动力,也有压力;团体定期举行活动,讲解、交流宗教信仰、道德修养方面的真理,促进了每个团体成员宗教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

再来看一看现实吧!有宗教团体的地方,犯罪率低,社会治安良好,民众之间团结友爱,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高。有宗教修养的个人,为人诚实,对人有同情心,容易交往,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待人宽容。宗教不花国家一文钱,却为社会风气的改善、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做出了不可限量的贡献。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事业,却没有去发扬光大,实在很不明智!

五、谈一谈宗教和科学。

人们批判宗教的一个理由,是宗教压制了科学,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在有一个时期,宗教确实迫害了一些科学家,破坏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宗教也保护了科学,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古希腊的科学资料,正是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会中得到保存、整理,为近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深入研究近现代一些最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生涯,人们还吃惊地发现,正是宗教精神,即对终极真理、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追求,才激起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和欲望。没有宗教精神,就不会有真正伟大的科学精神,就没有蓬勃发展的科学事业。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科学真理只是世界的部分真理,决不是全部真理,更不是最主要的真理。科学真理揭示不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揭示不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依”的问题,揭示不了为什么一个人历经磨难,却仍然要凭良心做人、决不向邪恶和困难屈服的问题。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只能是宗教。过去两三个世纪以来,始终有一些学者鼓吹这样的观点,即科学每向前进一步,就意味着宗教离破产接近了一步。现在看来,这些学者极其无知、极其肤浅。他们不懂得,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存在规律。这种片面强调科学、忽视宗教信仰的片面思维,已经在实践中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恶果,包括道德沦丧、精神生活空虚、犯罪率上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核战争威胁、社会分化越演越烈,等等,使人类深受其害。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以宗教排斥科学固然不好,以科学排斥宗教同样不好,甚至更加不好。对人类而言,最应该作出的选择只能是:既发展科学,又倡导宗教,即促进物质文明,又使人类的心灵世界不至于迷失自我。

六,谈谈宗教活力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宗教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直接促进了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飞跃。但人类的宗教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通过许多时期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改革,才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基督教正是这样。基督教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拥有数以亿计的信徒、获得许许多多热爱真理、热爱人类美德的人士的尊敬,固然与其创立者耶稣的伟大分不开,但也凝聚着许许多多宗教改革家的心血。

当前的世界宗教界,存在着许多弊病。如宗教教义的许多内容,与时代的进步不相适应。如宗教仪式繁复。如宗教组织对于宗教学术自由,倡导不够。如宗教组织的管理方式,不够民主,官僚气味浓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宗教机构腐败严重,严重败坏了宗教的声誉。对这些弊病,宗教界人士不满,宗教界之外人士,也屡有批评。

怎样看待宗教存在的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宗教在人类文明中的建设性作用?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而对宗教今后的发展失去信心?显然不是。只能是更深刻地研究宗教规律,研究人类社会进程,研究当今时代特点,积极推进宗教改革,打开宗教发展的全新局面。

有理由对宗教事业的更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转自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明的深处是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