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 发表于 2014-2-4 04:54:17

美国人看马年春晚:中国人的梦是“把青春献给祖国”?

凯迪社区

春晚,是名牌,具有巨大的品牌价值。几年前,“中央一套”被抢注为套套商标。而后,一个女大学生用“春晚”抢注套套商标。前者太直白,不免低俗。后者含蓄,高雅,能激发“春宵一刻值千金”等联想。可说是“貂续狗尾”。

当然,春晚节目的宗旨不是含蓄和高雅。据报道,今年央视春晚已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项目,如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

其实,春晚从30年前诞生那天起,就已经开始备受国家重视了。甚至,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现场”。

20多年前,即使在美国,网络技术也远没有今天发达。看春晚很费周折,是看录像带的。记得1995年春晚,我开始用卫星天线收看。买了一个大碟子,直径约三尺。好似食堂的大铁锅,那是用来接收精神食粮的。安放在所租公寓的阳台上,调整好角度,并可收看中央四套国际台了。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中国从来都是不计成本的。在海外收看中央台的节目是完全免费的。亲切的中国话听了没有几天,公寓经理来通知了:阳台上不可放置杂物。好,惹不起,咱就走。租期结束时,贷款十多万买了房子。大碟子就堂堂正正地傲立在自家院子里。

环境真能改变人。美国的信息资源(包括汉语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新闻联播什么的,不看了。部分功劳归于发达的网络电视。买了个小盒子,可24个小时收看国内各种卫视节目,当然,还有台湾和美国的节目,都是高清的。以前是饥不择食,现在是满汉全席。春晚还看,主要是图个气氛,且当贴春联、放鞭炮。毕竟,春节是中国的千年传统。

每年春节,总有几个新颖的或者感人的节目。比如:今年的创意舞蹈《符号中国》、创意形体秀《魔幻三兄弟》、腹语《空空拜年》和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就是说,春晚是能够出好节目的。

2012年,我写了篇《在美国看龙年春晚》。提到:龙年春晚与往年有点不一样,政治说教淡化了。以前看春晚,都有思想准备:接受艺术化的新闻联播。龙年春晚“软性化”很多。

马年春晚,本来对冯小刚是寄予较大期望的。我喜欢冯小刚导演、葛优主演的电影,幽默,接地气。不像张艺谋的,总感觉是“玩深沉”。

前几天,媒体透露,冯小刚私下对朋友说:春晚别期待了,好不了。有人认为,“找骂”是冯小刚的营销策略。但我觉得,“春晚别期待了,好不了”,透露的是他的无奈。艺术上,自然可以松开手脚,但内容上,绝对不可“乱说乱动”。

这次的语言类节目,现成的大量的活生生的反腐大案,丝毫没有触及。老虎是根本不敢想的,连苍蝇也不敢碰。好不容易弄了两只“蚊子”,退休主任和过生日的科长,但两位都是不收礼的好干部。

主宰依然主旋律,今年主题中国梦。歌曲《天耀中华》还是很有感染力的。其实,只要不是偷梁换柱,单纯性的爱国,谁会不爱国呢?中国歌曲《天耀中华》让人想起美国歌曲《天佑美国》。美国总统的任何演讲,最后一句一定是“上帝保佑美国!”(God bless America!)

不过,歌曲《我的中国梦》,很让美国人感到不解:中国人的梦就是“把青春献给祖国”?美国人的梦想很是具体、很是切身,比如:找个好工作,买个大房子,或者减肥、戒烟什么的。

今年国内春节年三十不放假,引发普遍不满。美国是连大年初一也不放假。美国联邦假日已经给了10来天,单位又给了至少两个星期的年假。春节不是美国的节日,自然不放假。虽然许多学校可自作主张,中国学生可不上课。

我给美国学生看春晚。他们汉语水平,可跟《非诚勿扰》相亲节目中的小德PK。在电子白板(SmartBoard)上看了两三个片段,他们就开始说话、看手机了。他们提出看《七剑》来取代春晚。于是,在“刀光剑影、人头落地”中,度过了马年春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人看马年春晚:中国人的梦是“把青春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