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_2 发表于 2005-5-11 12:31:49

何智丽访谈:广岛只是一场误解 还是中国男人好

中国是最讲究人情味的,这和日本不一样,回国总是让我觉得很温暖。

  ——何智丽

  很长一段时间,她叫何智丽;又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叫小山智丽;现在,她仍然叫何智丽。

  很长一段时间,她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又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是中国乒乓球队乃至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敌人;现在,她受上海方面的邀请而回到上海巨鹿路第一小学参加活动。

  她是一个很复杂的女人,现在,就借上海世乒赛之机把这个复杂的女人摆在你的面前。尽管这个女人经常因为某些原因而答非所问,但她却是一个真实的女人。

  关于10年前的那场球

  1994年广岛亚运会,让何智丽和很多中国人刻骨铭心。当时代表日本队的她在乒乓球女单决赛中战胜了如日中天的邓亚萍而夺冠,也用一声声“哟西”激怒并伤害了中国球迷的心。10年过去了,出现在上海世乒赛舞台上的何智丽,所到之处受到球迷们令人意外的追捧。“算了,当年她也不容易,我们都知道她不肯让球和出走的事情。”手握何智丽签名的浙江球迷王先生这样说。

  与球迷们的豁达不同,何智丽至今依然不愿意承认那场比赛的诸多细节,称是媒体的误解导致球迷的误会。事实上,那场比赛有实况直播,观众都直观地见证了那一段历史,无需媒体引导——当球迷们已经放下那一切不再追究历史的时候,何智丽反而成了被困在历史回忆中的那个人,更重要的,她被自己的内心困住。

  从不肯“让球”而夺冠,到在“哟西”声中打败邓亚萍而夺冠,一次又一次在矛盾和冲突中“占了便宜”而屡屡夺冠的何智丽,谈到这些“便宜”时,一点都不快乐。

  记者:当初为什么要叫那一声“哟西”?

  何智丽:其实我不是故意要那么做的,那只是我平时惯用的加油方式。每打一个好球,都会低低地吼上一声,这是从一开始打球就养成的习惯。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你从小就喜欢在打球时喊“哟西”?

  何智丽:呃……可以这么说……但也不是这样……你知道,上海也是一个和日本交流频繁的中国城市,大阪也是上海的友好城市。

  记者:但是大家都觉得你当时是在泄愤或是想激怒谁。比如说,当年的“让球”事件之后你出走,是不是觉得很委屈,需要发泄出来?

  何智丽:我冤枉死了。都是媒体误解了我,然后误导了读者和观众。

  记者:如果那场比赛放在今天这个环境中,你还会那么做吗?

  何智丽:我想说的是,乒乓球运动员,高水平的太多了,冠军也太多了,你说谁比谁技术上又能强多少?大家千篇一律也不行。所以,要想真的打出来,就得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东西,个性化的东西。

  记者:你的观点,和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刚讲的一段话很类似,他很强调个人魅力。

  何智丽:我不能说我有多大的个人魅力,但观众这么久都能记住我,去了日本她们也尊重我,这就能说明问题了。

  记者:那当初那么做,也是从个人特色方面考虑?是不是有点过了?

  何智丽:哎,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不要再谈当年了好不好?

  关于日本女人的内涵

  从我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何智丽起,她就是以短发示人,再加上高挑的身材和轮廓分明的脸型,用“英气勃发”这4个字来形容恰如其分。但那只是屏幕上的何智丽,或者说,那是仅仅属于赛场的何智丽。其实,“上海阿何”有小巧精致的鼻梁,耐看的双眼,注视人的时候目光专注而柔和,走近了看她时,甚至会觉得她的下巴很尖。虽然眉毛不够浓密,但这样一张上海女人的脸,又何需一双剑眉?

  我问她,你其实比传说中的要温柔很多,是你变了,还是传说错了?她笑着说,“性格生死,我一直都是这样的。”

  记者:你看上去比电视上要漂亮,要有女人味儿得多。

  何智丽:真的啊?你这可一定要给我写到报纸上去啊!

  记者:今天的妆化得不错,自己弄的?

  何智丽:噢,被你看出来了。其实我自己平时都不化妆的。

  记者:是不是日本女人都有化妆的习惯?

  何智丽:她们还是很看重内涵的。她们都特别尊重我,这说明我这个人还是不错的。

  记者:你和我们想像的不太一样。我们想像中觉得你是个很要强的人,对人比较傲慢。

  何智丽:我哪儿有?我从来都不傲慢的,你看你们今天说要采访我,我很爽快就答应了,然后还很配合,是吧?

  关于婚姻与爱情

  1997年,小山智丽和结婚9年的日本籍丈夫小山英之离婚,因为后者有了外遇。大阪高等法院以丈夫有婚外情为由判他们离婚,小山英之须向小山智丽赔偿650万日元的精神损失费。

  当初,何智丽远嫁东瀛,那隆重而又盛大的婚礼,曾轰动一时。日本各大报刊均以整版刊登这位来自中国的世界冠军与小山英之的婚纱照片。闹离婚那段时间,小山智丽曾说“在日本的这10年里,我常常是硬把苦水往肚里咽,回想起来,我当初真是嫁到了一个可怕的家庭”。现在,何智丽提也不愿意提那段过去,只是敷衍地用“生活习惯不同”来总结。她只是对上海某媒体表示过,“我是要考虑自己个人的事情了。个人的事情,可能现在比事业还重要。日本人肯定是不会嫁的,想找一个中国人,生活习惯方面都合得来。”

  记者:为什么离婚?

  何智丽:报纸上对这个报道很多了吧?

  记者:日本人对你友好吗?

  何智丽:其实他们还是很尊重我的。在那里就是这样,只要你有本事,他们肯定是尊重有本事的人。

  记者:现在对择偶有什么要求?

  何智丽:中国男人是最好的男人。中国是最讲究人情味的,这和日本不一样,回国总是让我觉得很温暖。

  记者:个性上对另一半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何智丽:要爽朗、大度、能容人。

  记者:年纪、身高、事业、背景呢?

  何智丽:不要找搞乒乓球的了,其他的都没有一定的要求,还是随缘。

  记者:好像乒乓球的海外兵团中,你们这个年纪,离婚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像你啦、高军啦等等……

  何智丽:说来说去,还是在文化上、背景上、生活习惯上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时间长了,相处起来很痛苦,其他人我也不敢说,但我估计多多少少和这些都有关系。

  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

  何智丽曾经的朋友曹燕华在自传里面提到,“在生活上,她是个慢条斯理、不拘小节的女孩子,大伙儿称之为‘傻大姐’。”何智丽关于朋友的段子,当属她在和曹燕华当队友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害了其时堪称老大姐的曹燕华,直至今日,上海相逢才释然一笑。不过,本届世乒赛上高军和焦志敏形影不离,曹燕华更是以成功商人和成功妈妈的面貌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何智丽却显得孤单。

  记者:在日本生活怎么样?自己做饭吗?

  何智丽:偶尔做一下,我现在也发觉做饭是一大乐趣了,如果做得不是特别频繁的话。

  记者:拿手菜是什么?

  何智丽:哎哟,我能做什么拿手菜,胡乱弄弄就好啦。就是煲汤还可以,我妈妈是广东人嘛。

  记者:我猜你很喜欢开快车。

  何智丽: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记者:一般要强的人都喜欢开快车,喜欢挑战和征服的感觉。

  何智丽:我还好,开得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快,最多130、140公里时速啦。

  记者:你的车是什么颜色,什么牌子的?

  何智丽:深蓝色的,本田。

  记者:我还以为你会开红色的车,因为你是一个曾经很张扬的人。

  何智丽:哎哟,又来了!

  其实我根本就不是你们说的或者想的那样。你看我,说话也没有很大声,而且也很慢嘛,哪里有很张扬?

  记者:你有没有无话不谈的朋友?

  何智丽:其实朋友有很多种,是吧?

  记者:你对朋友的定义是什么?

  何智丽: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看待问题也没有这么简单了,对不同的朋友,定义也不一样。

  - 记者手记

  坐在那里你就是故事

  就我的经验而谈,访谈性采访有两种。

  一种很有内容,受采访对象能够打开心扉、侃侃而谈,这是记者们最喜欢的,轻松而且容易操作;另一种是受访对象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愿意正面回答,这时候,采访本身的进程和状态比具体的采访内容更有意思,因为交流双方斗智斗勇的互动,能反映受访者或进攻或防守或敌视或迷茫的心态。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把与何智丽的交谈内容尽量真实地还原给读者的原因。

  是的,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准时出现在约好的地点,并且全程都很配合,频频问我们“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但是,当我们抛出一个又一个她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时,何智丽———备受争议的前世界冠军,却又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过去这么久的事情就不要提了”。她的辛苦,我们了然;她希望只表现积极的一面,我们也理解。觉得遗憾的是,在目前这种环境下,她的心之门确实关得很紧,我们无法把一个更真实更坦率的何智丽带给读者。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36岁———过去的争议声还没有消失殆尽,未来仍不可知。我只希望对她感兴趣的读者,能从对话中判断出她目前的生活状态,至于真假、结论和爱恨,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吧。 

  - “海外兵团”解析

  从“国家荣誉”到“谋生手段”

  乒球,作为载体悄然变迁

  现在的国人对何智丽代表的“海外兵团”基本上保持着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从当年的抵制情绪到现在的宽容,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客观地说,何智丽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能代表今天整个海外兵团的普遍生存状态。从拒绝让球而出走、到以决战的姿态杀回来,她作为个体的意义和独特性,更大于她作为一个典型个案的意义;今天的海外兵团,年龄更小,心理负担也更小,走出去的人也更多。

  中国的乒乓球人口巨大,要打到国家队主力才会有在国际比赛中“让球”的资格。但真正能走到这一步的,仅仅是金字塔上层的极少数球员,“很多球员,就算进了国家集训队,也很有可能因为一场球发挥不好,就永远也打不出来了。”现在身披美国战袍的前乒球国手高军这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何况还有那么多人进不了国家队。”

  和当初何智丽出走引起轩然大波,今天的海外兵团中不少“种子选手”,年纪尚幼就从省队或者体校出国打球了,比如在新加坡的头号女单李佳薇、为多米尼加打球的前北京队选手吴雪等,如果留在国内,他们连世界大赛的门都摸不到,但现在,她们至少能参加世乒赛、奥运会和世界杯这样的重大比赛。

  海外兵团和中国国家队球员的心态,用现在身披美国战袍的前国手高军去年10月对《乒乓世界》记者说的一番话来理解,是最有代表性的:“过去在国家队的时候,我特恨‘海外兵团’,心想又要打外国人,又要对付你们这些人,输给外国人吧也就算了,输给‘海外兵团’,怎么都说不过去。但是现在,我自己也成了‘海外兵团’了,这边的心态我也体验到了。我们没有训练对手,没有好的教练,比国家队现在的主力都大十来岁。我拿什么赢她们?……总觉得赢一局我就满足了。偶尔赢上一两场,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心态。像去年女子世界杯,与王楠比赛之前我一直和焦志敏购物,心思根本就没在比赛上,总觉得反正也赢不了。到最后稀里糊涂地赢了,都不知道怎么赢的。”在本届世乒赛上,高军再次上演了“糊里糊涂的胜利。”淘汰了中国女乒的希望之星曹臻。

  高军能够如此频繁地患“糊涂病”并且依然在世界乒坛活跃,过着没有压力的开心日子,这和中国乒乓球界、球迷和媒体近年来逐渐转变的观念有关。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乒乓球界也经历了对海外兵团从不理解到宽容、从讨厌甚至憎恨到理解友好的转变——本届上海世乒赛组委会和中国乒协这次请回的老冠军中,有不少是中国的海外兵团。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市场化、职业化,“出国打球”作为一个谋生手段、作为个人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工具,这一形态比以前乒球全部承载国家荣誉和国人期望更广泛地被接受。乒球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载体,经过从精神到物质的变迁,才能使中国人对 “海外兵团”能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也体现了一种国民思维的开放性、包容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智丽访谈:广岛只是一场误解 还是中国男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