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之怪现状:中国究竟有没有科学家
英文中,scientist这个词,在汉语中得翻作科学家。我怀疑:能称上家,就那么容易吗?中国现在总是在说人文和科学并重,其实,这两者本就是统一的,中国的问题是既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缺乏足够的文化支撑。今早和朋友聊,心情很郁闷。研究生收费明年要试点了,其结果是金钱和学位挂钩清晰化了,政策化了。现在已经有很多花钱买学位的,而这些买学位者的目的我就不用说了。这个政策一出,为更多没钱有才的人进入高级研究领域设置了一道障碍,这对中国是多大的损失啊。我一直认为只有那些从贫苦人家出来的孩子才能潜心进行科学研究,才能踏踏实实地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的现状问题。你看那些来自家庭富裕的人,什么同学朋友怎样了,别人一个月拿多少了,谁谁不怎么样也发达了,有车了,有房了,出国了,这一比就不得了,父母说,朋友劝,妻子怨,自己恨。不会宣传自己就出不了名了,出不了名就当不了官了,不当官就拿不到课题了,没有经费了,不能继续发展了,就永远沉下去了。当了官就可拿任何课题了,课题不会不要紧了,不会可象工程承包一样承包给别人了。现在有多少人愿意潜心搞研究?我见了多少搞科研非常有能力的精·英为官从政,累心于人际关系。
我常跟人说,如果根坏了,花又能开多久呢?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就是国家的根,只要我们拥有一套强健的根系,才有资本进行花繁叶茂的发展。如果根伤了,就得把上面多余的叶子给砍了,免得来年春天根受不了,跟不上,最后都死了。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什么又叫昙花一现?
我不想说别的国家的基础教育怎么样,但我在俄罗斯学习过,有点切身体会,讲给大家来听听。大家都知道,现在看较老一点的专业书,较基础较理论的那种,很多是引用俄文资料的。不说别的,就我所研究的材料领域来看,为了得到系统的数据,各种成分的金属,配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新合金。而每一种合金,每一个元素成分细小的变化,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这些,俄罗斯人都做了,用了多少人,多少时间,多少心血,而在书中体现的就仅仅是一条曲线啊!要说中国人建了一条万里长城,可俄罗斯人在材料基础研究,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研究,做了多少条万里长城?俄罗斯教授,学生是什么样的呢?穷,苦。一位教授,65岁了,每月工资合人民币800元,物价水平和我国差不多。怎么办?打工,找第二职业。就这样的教授,退休时把他干了一辈子的心血毫无保留的传给了接班人。而他的接班人,继续在我们认为冷门的基础研究工作中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每天推着他的公式。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沉睡的雄狮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我以前不服,可看到他们扎实的根,再比一比我们的根,我不得不痛心的接受。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情,你知道俄罗斯底下蕴藏了多少实力?从人家对windows几个代码的改动,到世界上最好的杀毒软件,从随便一块平地上的2万辆坦克到一次次的火箭发射成功。就连我苦苦找了半年的DVD版魔戒3,也是俄罗斯人先盗成了,我们再转盗之的。
我和俄罗斯的教授们讨论问题,他们从不用计算器,也不用翻手册,各种公式熟记于心中,他们能自由地在纸上演化复杂的积分微分公式,我常叹为观止。按说数字对他们来说念的很费劲,俄语数字比英语的读起来音节还多,他们的语言又非常严谨,学过俄语的人应该知道的。我们为了正确的读出小数点后第三位,饱受折磨,要我正规的读9位的圆周率简直不如杀了我。然而我却看出了其中另一样东西,就是读起来慢虽慢,可记得牢啊,一步是一步。我们很快的说出来了,可留在心里的有多少?我们为什么做长一点的数学题经常会出错?我们有多少人能够不借助数学手册来进行理论公式推导呢?
我去的学校是俄罗斯在压力加工方面一流的大学,3万学生(要知道俄人口才2亿多一点),够大的学校吧。他们最大的最老的系冶金系,50年了,共培养了8个博士。他们的博士要求毕业时研究成果必须得到工业应用,否则不予毕业。而我们是什么情况?就以某大学为例,一年招收500个博士,不知道这些博士毕业时的水平是怎样的。
我现在是搞材料基础研究的,里面的内幕真是没法说。搞过研究的都知道,大家心照不宣,也很无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中国的论文看不成,水分,错误,重复,瞎编,转抄……要看就看国外的。”中国的期刊要求论文不要超过5页,国外的50页的都有,一般10多页的很常见。人家是在科研经费本来就比我们充足的情况下,一个课题组一年甚至几年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做一次千元的实验就很了不得了,然后就开始写文章,实验方法写一篇,实验数据一篇,实验结果一篇,讨论一篇,综合一篇,翻成英文数篇,变个花样几家杂志社分投之……。经常听到这样的笑话(原谅我用笑话来称呼),某某一年发表了多少论文,其中被SCI引用了多少,被EI引用了多少(注:SCI和EI都是国际著名的检索机构),被评为××先进等荣誉称号。仔细一算,哦,平均一个星期一篇。这可都是科技论文啊!数据不够怎么办?数据不符怎么办?极尽抄编改之能事。为什么这么说?就从最基本的透射电镜来说(解释一下,就是放大几万倍用来观察物体的显微结构的),我们平均做一个样品要100元,私下联系也要60以上。每次能做几十个就不错了,而有效的照片也是少之又少,这样能看到的区域很小,发现新东西的几率更小,往往以偏盖全。要知道,放大几万倍,要找一个特殊的现象,以说明一种新的规律,几十张照片够吗?一个新规律的得出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欧美科技强国的透射电镜是学生自己操作,想用多久就多久,想照多少就多少。我们国家的科研现状是实验设备的落后,经费不足,加工手段的欠缺,科研和生产协作人员的严谨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同时又在大量的重复开设专业,课题,人员资源的极度浪费。
我也接触了很多很有成就的老教授,他们一般只有老两口在家。问之,答曰:“子女都在国外。”教授连自己的子女都教育到国外去了,学生又能教育成什么样?这种现象好吗?对改善我们的科研现状好吗?咱们有后劲吗?
据说苏联设有副博士的
副博士的水平相当于别的国家的博士:)
我们系有一个前辈在苏联拿到的博士
属于传说中的人物。。。估计像文中说的不用数学手册推公式
也能行吧,呵呵
学数学分析的时候,曾经把图书馆各种习题集都拿出来尝试了一下。
苏联的习题集是最难最巧的。从小训练就不一样。
俄国教育体系非常强调记忆 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凌乱的知识点
曾经看过翻译过来的俄国中学化学试题
其中要求记忆的元素性质比我们的大学化学专业还要多
说白了大多数老教授学术就是垃圾,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基础不在一个档次上。
英语的世界比汉语的世界大几百倍,随便从外国弄点小东西回来都可以在国人
面前耀武扬威。和俄罗斯比本来就没得比。
貌似中国在苏联获得博士的就两个,一个是谷超豪,一个是周向宇,都是搞数的。
据说当年谷超豪年轻的时候,大家搞不定的题目最后都去找他,说谷一定能摆平。
经费太足了,我们所作的一个863课题用在做东西上的经费还没有老板一年的出国,给自己发奖金,报销日常用品的百分之10吧!!!
说的太有道理了,中国学术界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我现在大一,正苦拼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技巧性实在太高了。中国奥数上总是金牌拿的最多,可基础数学水平和发达国家不在一个档次。那只是虚假繁荣。都说美国人学不来数学,见数学就头痛。可我在BERKELEY的一个美国朋友,九年级就把高等数学学完了。他们那种自由的学风很让我向往。换在中国,根本不允许你有个性的发展,全照着大纲来。SIGH,ANOTHER BRICK OF THE WALL!
中国那些个当官的怎么想的,
他们也应该知道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啊,可为什么还制定这样的政策。
sigh
来源:清华大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