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泛领地 发表于 2008-6-22 10:18:57

“可以客观点吗??”——南方周末有关江氏能源论文有感

四月十日照例我去买南方周末,应该说南方的最大好处就是有个良好的言论平台,只要言之有理,就会给你施展的空间任你去想象,不会有任何的束缚,而一些其他的报刊几乎在评论的方面往往只做到点到为止不敢去深挖,这恰恰是舆论最薄弱的环节,而媒体的职能又是针砭时弊洞察社会百态,成为社会最前沿的“发声筒”,二者是相悖论的,有媒体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的一些压力,所以言论的开放度是由社会发展来逐步演变的,很明显南方比北方做得更好,向广州、湖南、深圳等等,当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采取点线面的方式,可现在报刊媒体的开放也得取决经济的实力人们的思想,着实让人费解,且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但不禁要问什么时候我们的行为能同步起来那??
任何事物有利且有弊,无所谓完物!所以有错提及出来甚至是谬论,与大家共论不乏是言论自由的价值体现,四月十日看到南方周末B12版有关前任总书记江泽民的纪实类报道一篇名为《江泽民能源论文发表前后》另外一个叫《沈永言口述江泽民“能源情结”》,不禁有了几点感慨,虽然我不太懂有关电力能源的问题,我也没有对作者有任何的蔑视,任何名人的轶事写出来都是一个供大众学习的典范,但总感觉言语与中某些措辞不太妥当甚有误导大众的意味,用本人的愚见(甚至谬误),拿出来希望提供此言论平台。
一、<江>一文中有一个地方我觉得有点前后矛盾让人可笑前面提到“不说网络的转载和点击,也不谈充斥媒体的各色解读,仅最近一周内,已有两场高规格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和北京悄然举行,跨越官学商三界,就学术论文而言,实为一时之盛。”后又说“江的论文,重在宏观层面对能源长期和中长期战略和方向的思考,“不是重在就某一现实政策的解读”。“更不能用普通论文的故事和逻辑来阐释江泽民的论文”既然文章站在总的方面概述我们的能源发展为何在媒体甚至官学商界引起轰动??就像我们的任何大的会议只告诉我们总路线方针,指引一条道路,顶多是各阶层学习会议精神,而能源文章除去学术界的争辩外,在其他领域有个概论有何解,抓的是实际的策略“官学商三界”“一时之盛”确实言过其词!!
二、《江》文还着力表现江泽民对于母校的眷恋,对任何人都应有次情结属人之常情但作者的文笔确实很糟,原想把感情渲染出来却弄巧成拙令人发指!(1)“江泽民在上海的居所就在交大近旁,而且累计造访交大达十余次,这是一个十分罕见的频率。”江主席02年卸任后家又就在交大旁边,5年只去“十余次”,何解?是说明他为人低调,还是对母校的爱使他去了很多次,凭我的阅读能力无法辨别,这起码在语文上叫做歧义!(2)“学校希望以学报的名义向江泽民约稿。”、“对母校来说,这确是一份厚礼”我不明白倘若有人有恩与你,与情与理报答无可非议而希望二字完全变为征求对方的态度,一个毕业游子为母校做贡献变为一种邀请性质的征求何解?
三、《沈》一文中有关1989年江泽民撰写的《械制造厂电能的合理使用》加以描述余认为有违背史实之处“我(沈永言)89年那会,他(江泽民)要退休,重拾对能源的兴趣。1989年初,他打电话告诉我,提到上海拉闸限电很严重,请我帮他搜集一些关于能源的资料。”
可能是作者笔误可能是沈永言回忆失误,在89年根据资料江泽民不可能有萌生退休的念头,在上海有关经济导报的事,表明他与中央步调一致的反对那场“动乱”所以以上所说与史实结合并没有一丝一毫萌生退意的举动!
据上述事例意在表明应该更公正的看待记录过去的事实,我在言辞中未加入任何过激的言论本着公正的言行来论述事实,但确实觉得文章的硬伤败笔很多,难道文献的价值在于记录者的价值取向?李敖曾评价文革里那些说了违心话的人,觉得当时的局势即使不说真话也应闭嘴,现在时代变了,还要虚伪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以客观点吗??”——南方周末有关江氏能源论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