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论人类的不平等(二)

已有 99 次阅读2024-4-7 11:19 | 平等论, 核心价值观, 不平等, 公正


——颠覆西方的核心价值观

【前言】今天美国,总统大选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刻,各方势力都在尽力角逐,以希冀决出符合自己利益和价值观的代理人,由此大体形成了民主党人拜登和共和党人特朗普的二极对持,各自持有左右倾政治鲜明的观点。如果人们深入思考当今美国的价值观冲突,则发现“政治正确”就是左派的立论依据,凭借流行意识形态,左派仿佛先天就占据道义制高点,有了俯视人间的优势,而右翼党派尽管否定“政治正确”,却拿不出像样的理论来反驳。

“政治正确”的核心问题就是平等主义。尽管目前美国舆论阵地上的各方都是紧锣密鼓,呐喊鼓噪宣称己方为“正确”、为“正义”,然而却鲜有对于何为正确?何为正义?何为平等?这类哲学命题进行深刻反思和解说。本文就是作一番尝试,试图去解答。

“人人生而平等”,是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名句,一经发布,立马就成为了闪闪发光的金言玉律,香饽饽的尽善尽美,传诵世代,传遍世界,自以为热捧自由的人们便纷纷趋之如骛。然而,闪烁黄色光泽的,未必就是黄金元宝,也许就是粪污排泄;基督教的戒律信条,未必就是真理至言,也许就是荒诞不经;一句“不言自明”的修饰,未必能够将名言“人人生而平等”打扮成其神乎其神,也许就是自负的告白!!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认为,不能把在一个时代和民族中流行或支配人们价值偏爱的评价系统所具有的“伦理结构”等同于作为价值优先法则的价值本身的客观秩序。因为,伦理相对主义不承认有绝对的价值公理,把作为自在优先法则的价值公理视为历史的产物,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制度的结果,而作为道德价值的善、恶等伦理道德观念也是随历史变化而具有不同内涵的主观评价。在这之中,怨恨作为心理动力促成了现代伦理的建构,颠覆了自在的价值秩序,“使‘伦理’中的优先法则出现反常,先前为‘恶’者如今成了‘善’”。因此,舍勒认为“现代市民伦理的核心根植于怨恨。”

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美国政坛流行的意识形态未必就是正确无疑,它或许就是充满了怨恨的各种偏见,所以,我们该抱有存疑的态度,要对于“政治正确”需要进行严格的祛魅、除魔、审视、解构、剥离,以确定其正当性、合法性与否,审察其到底是怎样的偏离了作为价值优先法则的价值本身的客观秩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思想领域重要的启蒙工作,也正是马克斯·韦伯所论述的“祛魅”和“除魔”,韦伯认为现代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的核心就是人们不断把宗教世界观及宗教伦理生活中一切带有巫术性质的知识或宗教伦理实践要素视为迷信与罪恶而加以祛除,设法让人从巫术鬼魅中摆脱出来,解放自己,以获得自己所能理解的世界,从而成为控制世界的主体性地位。

我在第一部分详尽论述了,差异性是宇宙的本质存在,而差异性恰是导致了人类的不平等。换言之,人类不平等在根源上来自于价值空间中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二)差异性映射在系统演化中就是对称性破缺        

  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大系统。系统科学告诉人们,一个开放的系统将会演化;由此,一个生命的物种将会进化;一个民族将会进步;一个社会在将会发展;人类历史将会前进。但若作深入分析,所谓的演化、进化、进步、发展、前进,只是宏观意义上的论述,他们在各自的范畴里与同类、同级进行竞争,实际发生的速率很有可能不是一致的,有快有慢,有些在微观的时间坐标段落上还有可能会暂时停滞或倒退,这就涉及到系统科学中的“对称性破缺”命题,在生命科学中有“大进化”与“小进化”之类的论述。

 所谓“大进化”与“小进化”,还原在系统科学中就是“层级原理”,即实际的演化在不同的层级之中所发生的速率是不大一致的,尽管在宏观上各个层级之间及同一层级之间都是相互竞争,显示出各个小的系统都是在演化,但由于,一个一个小的系统内部的差异性所激发的涨落阈值各不一致,使得各自的演化速率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价值意义上的优胜劣汰的格局。(下面还要详述)。  

  在系统科学中,一个系统若能自身演化,则必须也必然要发生突变,使得其结构从低级层次进阶到高级层次,该系统必须也必然“耗散型系统”。判断一个耗散系统能否成立,则看其是否符合条件:开放性、非平衡、非线性、涨落演化与突变,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系统科学中,无差异就是对称性:具体地说,是同一性不变性、均匀、稳定平衡、循环、轮回、保守、守旧封闭、线性、静态——这些若运用数学映射原理,全都可以转换为“平等”对待关系之实质,此时系统的状态是处在至高熵值,即极高的混乱度和无序状态。至高的混乱度和无序性映射在人类社会之中,是远甚于卡尔·马克思所论述的“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还要糟糕的糟糕状态。

“规定即否定”辩证法,差异性就是要否定同一性,反映在由系统论发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上,差异性就是担当负熵功能和结构,由负熵的引入而去破解系统内极高熵值即极高的稳定态和平衡态这就会发生系统突变,亦即“对称性破缺”过程,从而激发系统“巨涨落”,使系统远离稳定态和平衡态,引向非线性区域,系统由此演化较为高级形态的有序化。

  平等论的实质就是同一性原理。同一性,反映在物理学上,为二个点之间的运动须保持着恒等的量值参数;反映在数学上,是一条直线,或顶多就是一维空间;反映在生物学上,生命只是单性繁殖,即仅由基因拷贝或克隆来延续物种;反映在哲学上,乃一元论······

一元论就是形而上学的原理,它无法描述自身的演化,因为它唯有对称性而没有破缺性的实质,因而不可能是一个耗散结构。传统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都是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吹嘘说,唯有他才如救世主那般解释世上的一切之一切,诡辩,精神性只不过是由物质性派生而出来的,这种自生自灭自说自话“唯住物质之论”既违反了大自然的“物质不灭定律”,也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即广泛的联系性——须联系上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质料),等等的诸多“对立”要旨,更是违背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后面要重点讲)。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平等观折射出其阶级劣等性:小人心眼的铲平主义!(后面要重点讲)

  差异性是生命进化之源

上面论述了一个原初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唯有经历了显著的“对称性破缺”才可产生巨涨落和分叉现象这就是演化的实质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个自主的有机体系统,自组织的进化合乎耗散结构原理同样地需要由主客体的不一致中产生出新的形式和内容来,总之就是需要增加差异性,以求得更为高级的进化结构和功能进而言之,历经进化的生命必然还将激发更多更大的差异性呈现,这就是生命之树”现象,生命越是往上往高级发展,便越是树干枝节多多,正如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譬如生命的最原初形态就是靠着最简单无性繁殖,即由基因复制来繁衍,再加上“中性漂移说”来实施变异,如病毒、细菌等,单核细胞生命随之进化,渐渐发展出微弱的性别差异来,如雌雄同序花,再往上进化,有了雌蕊与雄蕊分在两种(朵)花上的单性花,再进化就有雌雄异株植物······ 到了人类,更为奇妙,除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双性同体的LGBTQ——这些性别上的差异性,是一层比一层更高级的对称性破缺,都是为着生命主体在繁衍后代上试图增强主体性和差异性来竞争、匹敌同类。同样在社会学中,马克斯·韦伯论道,现代性的发展必定伴随着“分殊化”的过程,也就是差异性的不断增大,反过来,不断增大的差异性又成为了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强劲动力。         

用耗散结构语言论述之,有了差异性的显著存在,才使得系统远离了平衡态和线性区,才是系统进入远离平衡态的开放区域。生命进化只能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对于生命体的进化来说,需要外界“负熵”的引入(薛定谔语),负熵即为对于待进化的生命体的同一性(正熵)进行瓦解,也就是导致其差异性的呈现。生物与环境的负熵差引起的负熵流就是生命进化的动力所在。而,作为主体与客体对峙的情景内容之中包涵了本生命有机体与其他生命有机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激烈的生存竞争,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有了竞争才有进步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进化在于选择,进而适者生存。选择必须有提供差异性的对象为前提,这里显示了优与劣、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的客体对象差异性必然存在,无差异即无选择无选择则无进化的途径。可以说,有价值等级差别的行为选择才是人的主体性的自由所在,才是人的进步的动力所在。同样,讲到“适者”,就有各个生命有从最不适应逐渐过渡到最适应的等级上差异性来,这些差异性提供给作为客体的大自然来“选择”。

市场经济理论是讲究自由和公平的商品交易,但即便如此依然存在着不平等地位的差异性,市场上卖出方提供的是特殊商品或服务,而买入方支付的是一般等价物除非是紧俏商品,在一般情况下,市场买卖中的双方只能是由买入方去挑选卖出方而占据主动位置,此即所谓客户是上帝”,而绝不会相反。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性,使不平等的关系得以建立,让客户成为了市场运作的真正主体,因为有大量独立个体的参与(哈耶克),这就与现代性政治的个人主义和民主、法治制度内在地契合上了,为现代性的民主和法治建设提供了客体运行条件。更重要的是,客户当上了“上帝”,纯由客户挑选商品,凭着性价比和需求性等指标来指导消费,由此产生了市场竞争,于是产生商品之间、生产商和经销商之间的优胜劣汰

哲学家尼采和埃里希·弗洛姆都在劝人:成为你自己的人,这也可以看做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优良传统的秉承。人,如果能成全了自己,也就成全了他人和社会,这也是社会学家和教育界一再强调的。因为举凡成全了的人,都是个性丰满,自我意识觉醒,这样的社会系统中其差异性就会增大,于是社会的创造性增大,社会向未来的开放性增大···

   马克斯·舍勒“人就是要对于周遭环境吐出一个强力的’字”。否定性行动,就表明了作为主体人偏偏要与生存的客体环境达成大的差异性人的主体性优势唯有在与客体性的巨大差异性中才充分突显起来,这就是舍勒所强调的:人赖以对象化”而生存

今天我们来反省中国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它算不上是绝对平等主义的主张,但尽力宣扬致中和,守太极,中庸之道,无为无欲,无执无妄,胆小谨慎,亦步亦趋,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乃真正突显出:原始的思维,混沌的心态,小人的气度,妇人的格局,这正如黑格尔云:东方人对于大力充满恐惧感(《哲学史讲演录》)或如刘小枫云:中国人如植物般的生存(《拯救与逍遥》)这些反映在系统科学上,尽管尚不算是绝对的对称性,单即使有一些儿“破缺”也仅仅活跃在近平衡点附近的线性区域,因此系统并不催化成巨涨落而发生大突变,即能致使大的演化,这反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就是难以有实质性的大进步!

    基督教伦理就是一贯声张高调的平等主义。神学士格里高利一世在《伯约记解说》中宣称:“人人被造而平等”,由此塑造了欧洲中世纪千年历史的停滞不前(后面要详述)。

(三) 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否定平等论的真理性

   关于真理,怎么定义?评定标准?似乎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无一个公众认同的统一讲法。但就其一般的意义而论,真理通常被定义为符合事实或实在的属性。在日常语言中,真理通常被归因于旨在代表现实或与之相对应的事物,例如信念、命题和陈述句。真理通常被认为是错误陈述的反面。〔维基百科的资料

  “平等论”若渴望成为自己成为千真万确的“真理”,那么它起码不要与人们的生活常识相悖,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它根本做不到。原因在于,其实它只是一个最为简单的形式化描述系统,故判为不完备性。从哲学上说,如此形式系统只是内含了自身的自洽性,实质为一元论,亦即唯有对称性,但无破缺性,故无法演化。若演化则定会产生“分叉”,无演化即无分叉,无分叉即无法由本系统再度表达另一个维度的性质:完备性。自洽性与完备性,位二个不同维度之“元”,当由二元论来表达。

真正能够做到严格的数学证明,是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它向人们揭示了:任何一个一阶谓词逻辑形式系统,若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必定具有不完备性。完备性,这个概念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即紧密性,若用日常语言来表达,就是严密,完整。而不完备性就是其相反的性质,即有漏洞,有遗漏,有缺失。试想:假如一个宣称是无可非议的“真理”的陈述,但实际却是漏洞百出,破绽遍地,挂一漏万,盲人摸象,那怎么能让人们去相信呢?今天西方社会里高扬的作为“平等轮”的公正(正义)观念就是如此!

中国伦理学学者何怀宏在他的《平等二十讲》中论述到:“关于平等,两个问题一直纠缠着我,让我对平等怀疑到骨子里去。一是,人生而差异。即使可以通过改造社会制度,调整人出生时就有的穷富贱贵的属性,也不能改变人的天禀,诸如美与丑、聪明与鲁钝、勇敢与怯懦。再加上后世的种种遭遇(主要指运气)的不公,所有的差异都导向了不平等。如果差异无法消除,人能够平等吗?二来,人的内心有不可遏制的对不平等的渴望。因为人需要爱情,所以就有了嫉妒;人需要自尊,就有了虚伪;人需要安全,就有了狡诈;人需要舒适,就有了贪婪。为了获得异性的含情款款的凝视、朋友的叹为观止的仰视、敌人的惊恐觳觫的侧视以及无穷无尽的物质占有,人是多么渴望自己能和别人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啊。如果人心如此,平等可达吗?”

何怀宏在该书中还提到:“在《民主新论》中,萨托利做了许多根本性的阐释。比如,他认为平等是一种‘抗议性理想’,体现并刺激人们对命运、偶然差异、特权和不公正的反抗。这就绕开了我的第二个问题。另外,他认为平等即相同,而平等必然是相对于某几个特征而言的,而追求其中的一个特征的平等,很可能会损害其他的平等。据此,他归纳出五类基本的平等:法律-政治平等;社会平等(即受到相同的尊重);平等利用的机会平等;平等起点的机会平等;经济平等(这个平等会导致可怕的结果)。他还总结出两个平等的原则,即追求平等的对待和追求平等的结果的原则。对这两个原则,我联想到了前一阵有些风靡的‘占领男厕’运动。”

何怀宏继续论道:“如果考虑第一个原则,即追求平等的对待。那么,每一个人,不论是男人和女人,占有的公共资源的量应是平等的。如果我们假定每天上公共厕所的男性和女性人数大致相等,那厕所的面积应当按11来建。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公共资源平均到每个人的量是平等的,即每个人被平等地对待。如果考虑第二个原则,即追求平等的结果。那么,如果假设男性解决如厕需要的时间是3分钟,而女性是5分钟。在人数上同上一个假设。那么,厕所面积应该是35。这样做到了公共资源的按需分配,即分配向天然不利方倾斜,以达到平等的结果。然而,如果单独使用这两个原则都会出一些难以接受的问题。例如,按照第一个原则,我们应该向所有人,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征收相同的税额以达到平等的对待。而如果按照第二个原则,那么教授子女、富人子女就应该享受这个社会最少的教育资源,以达到平等的结果。可是,这又是多么荒谬!作者提醒到,两种原则的运用,或者说再分配政策的使用,应该考虑‘哪一些不平等的特征是可以接受的’。然而,这个问题有答案吗?”

何怀宏对于平等论的深深怀疑,及所受之纠缠,其实质所反映的就是形式主义不完备性所致的困扰,尽管他没有提及不完备性这个概念。

可例举平等论不完备性更为简洁的例子:美国黑人一贯喋喋不休抱怨,称遭受美国主流社会的歧视而不公正对待,人们不禁要问:今天有那么多来自非洲和海地的黑人偷渡来到美国讨好生活而美国黑人的生活比起偷渡客要优越得多了,为什么美国本地的黑人不愿意与同种偷渡同胞们去搞平等再如,为什么怨气冲天的美国黑人就是不愿意不返回到你们的非洲老家,去上山下乡?去改造你们家乡的“粪坑”(特朗普语)?而老是赖在“罪恶”的美国耍娇?假如你们真的做到了,与你们的父老乡亲们去打成一片,中国的红太阳指引汝等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那岂不美哉!真的达成了共产主义!——看吧,这就是一阶逻辑中的自洽性与完备性不能够兼容!

  许多拥抱自由主义理想的人士,不愿接受结果平等,但是幻想着美轮美奂的“机遇平等”之境遇,但是我该说,同样地要遭受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打击!

须知,凡是人的行为无不是一连串的因果长链条,譬如说,某个人的具体行动从阶段AB再到CD,我们用符号来表示:ABCD我们该知道,凡是遇上“机会均等”的事情,它既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也不可能是飞来之石,它必定有着前因后果的。我们设定“机会均等”之事为整个行为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那么它必定是继承了以往的一系列的行为之后,所达成的后果,这样经过递归的程序,又转化成为了结果平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只要把“机会均等”视作为强的社会公正的要领,最终还是归结为平均主义的路线,必是不完备性。

  平等论只能算是新时代的宗教

我相信,定会有不少人跳出来争辩:平等论尽管算不上真理,但是值得,可用作作为宗教信仰来敬畏之,对此我该说,这种低劣的信仰完全漠视和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价值:超越性崇高性(后面要详述)。 

即使算作为宗教信仰,按照自由主义的原则,那也得尊重非信教人的自由,绝不可强行推销平等主义及相关政治,使之上升至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高度,而在公共领域中担任执行官和主判官的角色。

)不平等即价值坐标上事物等级差异性

人类社会是个人文价值系统,人们对于事物的评判,势必要带上自己个性价值观的“有色眼镜”。马克斯·舍勒建立起价值类型学理论,他认为,人类欲望的世界是一个价值世界,在这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价值的等级秩序和样式、类型,秩序井然。他写道:“因为所有的价值本质上都处于一种等级秩序之中——即是说,因为所有的价值都相互联系,都是较高的或较低的——而且,因为这些关系只有‘在’偏好它们或摒弃它们的〔行动中〕才是可以理解的,价值的‘感受’有其基础,就其本质必然性而论,也只有在‘偏好’和‘置后’中,这些关系才是可以理解的。”

舍勒认为,价值的等级秩序既是一种质的结构——因为它只能为对价值的本质直觉才能认识;又是一种与主体的价值情感相关的关系结构——因为作为关系秩序的价值是一种实质性的价值,它通过人的情感而显现。

不平等之实质,即事物在价值尺度上呈现差异性,寻求差异性即为寻求不平等。既然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呈现差异性,那么提供在人类主体在情感价值尺度上的选择就呈现无数的等级不一致的差别来,这既是必须、又是必然——不平等地对待和处置世上的万事万物。

     辩证法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我们亦说,不平等是事物的普遍、必然和永恒状态,而平等则是不平等的特殊状态,显示为价值无差异性。

     人是情欲动物,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是由欲望作为原初动机来激励的,每个人基于自身偏好对各种类欲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各异的。对于同一类性质价值的欲望,各人又都是各自各异,环肥燕瘦,各取所好。进而言之,人的欲望多种多样,各种欲望在性质上、在数值上、在权重上必然是有差别的。人对于客体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观照、欣赏、分析、审视、评介、批评、批判无不带着自己的欲望的。从主观上说,由于各人对于各种欲望的性质和程度各不一致,都带着以自身个性的价值观为尺度,对于同一客体进行价值评介导致的结论普遍不大会有一致,因而造成了价值形态和价值评估上的种种分歧,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在被评介的客体上,即使人与人之间主观评介上也是存在不平等,可是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流行“政治正确”勒令人们都得削足适履,强求统一格调的平等,由此带来后果是:虚无主义,价值禁用,不辨是非、混淆一切、良莠不分、龙蛇混杂——泛滥成灾······人的情感器官退化

    人是实践的动物,实践就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人必须对实践对象做出自由的选择,选择须有前提:对象之间存在着价值的差异性,也就是真善美的等级度上存在不平等。

     价值是有方向性的矢量这方向本身表明了矢量对于时空对称性的破缺,就是肆意要打破平等和均衡某种意义上,生命欲望的实质是主体对于负熵矢量的渴望,人的进步(进化)需要负熵,需要价值,尤其需要不平等,譬如,生存的人需要许多动植物为自己进食的养料,即为捕食者,然而倒过来,不愿意自己的肉身成为其他动植物捕食者的养料即不愿为被捕食者,这就是人在自己的生存策略上进行不平等的区别和对待

    生命界充满了竞争,就以同一物种来讲,各个竞争个体对于同一时空中某个优越位置的占位、对于优质养料资源、对于理想生殖配偶、对于同族内高级地位和阶层的获取就不可能一起同时实现,亦即不平等必然要产生竞争,其结果必然要产生出先后、高下、优劣、好坏、善恶、美丑等的价值差异性来。至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那就更为惨烈正是因为经历激烈的竞争,产生出更大更多的不平等,于是优胜劣汰,物种进化!

    正是由于人对于价值强烈的不平等追求,就成就了人类进步之源,成全了我你您他她它的种种优劣、善恶、好坏、美丑、甜苦、等等的等级秩序区分,衍生出“他者”意识,也成全为各个社会,各个国家,各个种族民族、国民、各个文明、各个制度、各个文化之间的区分,区分尤其体现在主体的精神特质上,可是当今西方“政治正确”愧然以对,强行霸道地勒令人们漠视之。秦晖先生断言文化无高下”,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的著名笑柄。

    正是由于人们价值上的种种差异性普遍而深度存在,使得政治学中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成为现实的存在,该定理可以推导出:社会偏好的绝对平等、平均主义不可能达成!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实质是无分无执、不辨是非、和稀泥的出世态度,想要让人“觉解”而退行至无我的境界,但如此去尽力遏制住生命本能的情欲冲动,可想而知,促使生命进化的主体性生存意志(叔本华)和权力意志(尼采)都被剪灭,就如去势的牲口,哪有生命的创造力高度可言?可以还原的实质就是,激励人进步至精神高端层级上所需的生命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非线性、巨涨落全被扼杀,难怪马克斯·舍勒论道:中国宗教(佛教和道教)缺乏提升人通往精神高地的力量。

再如佛教的“永恒轮回”,即在时间坐标上周而复始的循环,因而缺乏进步的蕴含,呈现高度的时间周期“对称性”来,所以如同中国文明,佛教文明的历史“停止”的但是尼采的“永恒轮回非如此,尼采以“超人”的姿态要肆意打破基督教和理性的枷锁。

(未完待续)

文献来源:

 〔德〕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上卷》[M].刘小枫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39-440页。

 〔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陈维政 李伯杰译,贵州人民出版社40页。

  维基百科:真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90%86 

  维基百科:哥德尔不完备定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A5%E5%BE%B7%E5%B0%94%E4%B8%8D%E5%AE%8C%E5%A4%87%E5%AE%9A%E7%90%86 

  何怀宏《平等二十讲》,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

 〔德〕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非形式的价值伦理学M·S·弗林斯和R·L·冯克英译本,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89

附件:  施卫江:《论人类的不平等(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1/9/n12535700.htm

 

                                                       施卫江

写于美国纽约市 202446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3 17: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