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领袖像,“政治的艺术”

已有 1043 次阅读2014-7-17 14:38 | 天安门广场, 中国人, 亚历山大, 光绪皇帝, 摄政王


领袖像,可谓是“政治的艺术”与“艺术的政治”最精妙的组合结果。对于中国人,最深入人心的领袖像非“伟大领袖毛主席”莫属。这项浩大的艺术工程是如何让领袖“伟大”起来的呢?

中国人最熟悉的领袖像,莫过于天安门广场悬挂的毛泽东画像。“伟大领袖”发型过渡平稳,面部饱满,眼睛半眯,眼袋与法令纹若隐若现,慈祥与威严并存,却毫无衰老感。浅蓝背景中渗透着红晕,象征领袖独一无二的“光芒”。整体画风一丝不苟,十分立体。

中国传统中,最高统治者的画像并不被广泛传播。皇帝的画像只在少数礼仪悬挂,当朝者普遍忌讳自己的画像外传。西方虽然有为领袖作像的传统,其地位并不突出,如亚历山大大帝,头像虽被印在希腊货币上,也只是众多被敬畏英雄中的一位,受推崇程度远不如宗教人物。

带政治狂热意味的领袖像,出现在20世纪之后。在此之前,由于模仿西方的邮政货币制度,中国的皇帝形象开始被民众认知,光绪皇帝和后来的摄政王载沣的头像都出现在货币上。民国初年,袁世凯也为自己制作了标准头像,“袁大头”形象就此深入人心。

苏联的成立和希特勒掌权,是领袖像发展的两座里程碑。前者是人类第一次将如此深入、广泛的权力集中在单一领袖手中,因此需要相匹配的标准形象,在民众间推广;后者则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将领袖像的宣传级别推到新的高度。领袖像要经过相当精细的修饰,符合其宣传所需。

列宁与希特勒

新形式很快传到中国,国民政府率先采用了这一形式。1927年 国民党统一全国,孙中山像被推向神坛,“总理遗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写入党章,国民政府制定了标准样式,规定只有经过官方审查的画像可以在市面上发售。此 外,还专门制定法规对撕毁遗像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军队、政府公职人员、中小学生、社会团体等都形成了重大活动前向总理遗像三鞠躬的仪式规范,台湾的领导 人就职仪式至今沿用这一传统。

相比之下,共产党的起步晚了许多,由于初期权威主要来源于共产国际,30年代中共苏区货币上印的是列宁。1933年出版的《革命画集》中的一幅毛泽东素描肖像,是目前最早的毛泽东像,但过于写实,无法和后期天安门上的完美形象媲美。

1933年最早的毛泽东画像,右两幅绘制于长征前后

30年代,国民党为毛泽东绘制的另一类画像,甚至比这种不完美版更难堪。据当时徐肖冰、侯波回忆:朱毛“画成魔鬼或猛兽的模样……满嘴都是血,全身都是毛,杀人不眨眼云云”。

这种情况在中共转战陕北之后逆转,绘画共产党领袖画的技巧逐渐超越了国民党。毛泽东相继击败王明、张闻天等人,树立起无上权威,领袖画的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1933年,延安出现第一张领导人集体画像,毛泽东虽占据前排,但与身后的朱德等人差别不大。整风运动之后,单独的毛泽东画像成为主流。1943年的一次劳模奖彰大会,毛泽东像作为奖品,发放给前来领奖的农民代表,此时延安的毛泽东形象已随处可见。

1933年,延安第一张毛泽东画像

当 时,延安的物资有限,油画、国画难以施展,鲁迅等人在上海提倡木刻、版画为适合无产阶级的艺术,是“时代的战鼓”“革命的号角”,因此延安的毛泽东像都采 用木刻。但鲁迅等人毕竟是文人,倡导的版画也是西方表现主义风格,讲求阴影、透视,这种风格的领袖像显然不能表现正在升起的红太阳。

左:力群,毛泽东像,1940年;右:林军,毛泽东像,1943

关键时刻,毛泽东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画家们纷纷下到民间学习,在《讲话》精神指导下,整风运动初期一幅明快、喜庆的版画被绘出,与前两者相比,它没有阴影,图案明朗,经中宣部肯定,在各地广泛推广。这是中共第一个标准版本领袖画。

左:王式廓,毛主席像,1942年;右:上色版本

当时发行的边区货币,采用王式廓版画像

通过整风运动,毛泽东正式确立了党内至尊地位。比版画、木刻更正式、更尊贵的艺术形式的领袖像出现了。1942年,中央党校外墙,雕刻上了一幅毛泽东侧面浮雕。这幅浮雕在1950年被原作者按照更“自信”、更有“思想家”特征修改后,印在无数纪念章上,成为雕塑领域的标准像。

1943年,王朝闻,延安中央党校外墙毛泽东画像

1950年,修改版本毛泽东像

1949年 后,中国奉行外交“一边倒”政策,苏联的油画传统强势影响着中国。江丰、艾青等人提倡油画,认为中国传统画“落后、不科学,不能为政治服务”,这一时期官 方的领袖像中油画占据主流,不过,此油画并没有“现实批判主义”色彩,一些基本的油画规则都被漠视,这一新的领袖画主义在中国、朝鲜、苏联的宣传中,都很 常见。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上,1959年绘制的油画

朝鲜领袖金正日的油画和现实比例

可是,50年代末中苏交恶,让油画变为烫手的政治问题。毛泽东在1957年曾向油画推广者江丰质问:“江丰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此后,国画领袖像出现,在60年代被推广。

1960年,国画《主席走遍全国》

但普通民众并不关心油画和国画之争,精英的审美意趣此时还不能像文革时期深刻地改变他们。民众更喜欢将领袖融入年画、农历图之中,为此不惜让主席沾染一些封建色彩。


左:1952年,印有毛泽东像的农历图;右:1950年,门神画风格、骑马举旗的毛泽东像

这 种情况,有损领袖的权威。为此,共产党先后四次确立了毛泽东的标准像。这些标准像都取材自毛泽东平日的合影,加以修改。例如,烟瘾严重的毛泽东牙齿已经发 黑,修片时要调成白色;毛泽东头上的光线,尤其是额头上有“龙骨”,需要打亮光来突出其“光辉”。去皱、磨皮和上色这些是基础功能,“亮眼”也需要运用。

这些堪比修图软件的技法效果明显。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在见到最后一张标准像时,给出了积极的评价:“无论在哪个方向,主席的眼睛都在看着你。”

毛泽东四幅标准像


文 革时期,这些标准像的运用发生很大变化。领袖画的技法开始走向极端,刻意造成毛泽东与周围群众在大小、高矮比例上明显的反差。毛泽东的形象从彩色逐渐向暖 色过渡,红色、黄色、棕色、橘色成为宣传画的基调。其脸部也不再有写实的线条,取而代之的是光洁的面庞,凸显其“发光发亮”的特质。

领袖像的色调与比例都有变化

绘画形式开始采用工笔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比照相甚至油画都容易修改。毛泽东到中年之后身材发福,且先天溜肩,这有损领袖权威的形象。对此,对毛泽东宣传画的肩膀做了修改,将其画成一个直角,胸围和手臂的比例也被放大。领袖“挥巨手”的形象被塑造的魁梧有力。


与照片相比,领袖的肩宽与臂长都发生明显变化

绘 画描摹出来的领袖,表现出更加饱满的感情,要比单薄的相片更能打动人。因便于修改,使得它成为许多矮小瘦弱领导人的福音。身材不高的斯大林就是这一策略最 大的受益者。朝鲜已故领袖金正日的遗像仍旧采用了工笔油画的风格。比起照片中矮小瘦弱的晚年金正日,油画中丰满细腻的面部肌肉、一丝不苟的背头、洁白的牙 齿都让照片修复术难以望其项背。


苏联画风的转变

金正日照片与标准像的对比

文革时期,领袖像更注重细节上的政治正确。比如向哪个方向转头——只准左,不能右。虽然1967年《毛主席万岁—毛主席版画肖像汇编》选出了可以绘制的肖像,但是经历过脚踩领袖头像被处罚的人们,自发地形成政治敏感性,向右看成为心照不宣的禁忌。


早 年的一些作品则因其他细节被禁止。群众挥舞的手臂挡住毛泽东的脸自然不可以。连毛泽东第三幅标准像也遭受指责:一只眼珠向上,且只露出一只耳朵,被红卫兵 解读为“偏听偏信”。领袖像的标准化在此达到顶峰,中央文革小组专门规定:“以后编印毛主席像册和说明,一定要送中央文革小组审查,不能由编印机关独断独 行,违反这个纪律将受处分。”


左:被挡住脸的领袖像;右:被指为“偏听偏信”的标准像

选自《毛主席版画肖像汇编》

1978年后,中国社会逐渐开放,曾经只有毛泽东一人的领袖画像,也逐渐加入了新人。2009年国庆阅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大幅油画,先后从阅兵台走过。曾经严苛的领袖像审查也变得松弛,缺乏了党的把关,各地民众想象力爆棚。毛泽东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田间地头、工地,乃至洗浴城门口,堪称中国后现代艺术的一座高峰。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2 1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