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太虚注道德

已有 356 次阅读2008-11-29 20:53

 解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在一个人修炼的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理解。

在凡人的时候,道是一种宇宙恒定不变的真理,

在从凡入仙的阶段,道是变化的,如同易经的跟本在于变一样,

而在仙的阶段,我还没有完全领悟

名在这里可以指名称,名字,

神的名字一个人修炼在不同的阶段有,有不同的理解,

或说是对道的称呼,也可以比做是人在不同阶段使用法术的不同方式。

非常有解脱的意思,当一个人达到一定程度原先他所理解的道就无法支持他接着领悟更高的境界了,可以说是他原先的理论基础已经无法支持他的修炼了,这个时候他就需要跳出原来的道的范畴,领悟新的道,所以道
为无常,即无/常道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已经诞生了,在道之后才是名,因此这句话没有写道而是写了名,有承上启下的关系。

无名:超越了名的**(通常解释为道)

超越了名的** (通常解释为道)
是天地之开始,或者说天地万物都是在道之中诞生的。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有形的规则是万物繁衍生息的温床。

合起来就是天地万物都是在道之中诞生的。在有形的规则中繁衍生息。

还有另一种解法是**是混沌,而道还要在混沌之上,所以在这一段里老君没有说道而是说了无名,

我比较倾向第二种,市面上比较倾向第一种,这个就看大家了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先解释一个   徼字(源自http://www.taizhou.name/dic/2656.htm
    徼〈动〉
窃取,抄袭 [steal]
徼,抄也。――《广韵》
恶徼以为知者。――《论语》。孔注:“抄也。”
揭发 [expose]。如:徼駮(谓揭发、批驳);徼讦(揭人隐私)

徼 〈动〉 
通“侥”。贪求不止 [be greedy for]
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左传·文公二年》
患其徼一时之权。――《史记·匈奴列传》
又如:徼伺(窥视希冀);徼冀(希求);徼觊(非分希冀);徼进(犹侥进。非分求进)
通“缴”。纠缠,徼绕不明 [be in a tangle]。如:徼绕(缠绕;错综)

徼 〈动〉
巡查 [go on a tour of inspection]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录后

徼jiǎo

⒈求。

⒉[徼幸]"侥幸"。 意外,碰巧。

⒊见jiào;yāo。
────────────────—

徼jiào

⒈边界:边~。

⒉巡察:~巡。

⒊见jiǎo;yāo。
────────────────—

徼jiāo 1.抄袭。 2.激发。 3.揭发。参见"僥讦"﹑"僥驳"。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经常保持无的状态,来观察自己(其)在的无求时内外的奥妙;
经常保持有的状态,来观察自己(其)在有求时内外的各种变化,领悟求的本质与边界。
“其”有三种解释方式道,混沌,自己,或者三种皆有,三种互相交替。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代入,我比较倾向于修炼所以代入了(自己)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有跟无,来自一个地方而名字不同。所以非常玄妙,玄妙中的玄妙,
所有玄妙的入口(也可以解释为所以修行方法的入口)

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一定的境界,或者说需要一定修行实践。

在修行中有阳中阴为真阴,阴中阳为真阳。动中静为真静,静中动为真动.......的一系列说法。

我们从静中动为真动开始,什么是静中之动呢。当你打坐到一定的境界接你会发现感觉到你身体中血液的

流动,肌肉内的自然振动等这些平时不受人控制的运动是天生的动,是为真动。阴中阳,阳中阴也是一样的

,只要你修为达到一定的境界就会自然感觉得到了。

真指的是破除人的幻象之后事物的自然本质。

再这里的有跟无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无达到了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道的存在于本质,这就是真的有。

而当有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现世界的空无本性,跟人做完运动之后,什么都不想动什么都不想想一样。

所以有跟无都来自于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非常玄妙的,是玄妙中的玄妙,所有玄妙的都是从这来出去的.

就像以前的一句话,在你刚出社会的时候只有黑与白,等你出社会久了就会知道还有灰色,刚开始修行只懂得阴与阳,等修行久了才明白混沌。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全世界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德,却不会以美好的方式对待自己。

都知道善对世间有利,却不会以善的方式对待自己。

这一段指的是知易难行的现实本质,在修行过程中也是如此,谁都知道天天打坐对身体有利,然而能坚持的

少之又少,大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方式进行修炼。大家都知道打坐对身体好却很难坚持下去,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然而这个世界相反的东西通常是相通的就像前面说的有与无,当有到了极限无就出来了。而当无到了极限有

也会出来。

难与易只是一念之间,打坐难修行难,然而难到了尽头闯过一道道关口身心解脱了。修行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高与下是密切相关的就像水,上面的水与下面的水一个,就像是地球,哪里是内哪里是外呢。

发自内心的音和声在节奏韵律上市互相配合的。

道在何方,就像是人与影子般前后相随,

道就在我们的身边,恒久不变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有了空间,才开

 

始出现天地;有了物质才开始产生万物。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保持清净无欲,就可以观察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

 

经常多欲,就只能看到表面现象。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很奥妙。如果不断的去探索他们,就

 

可以找到通向万物奥秘的大门。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事情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事

 

情就显露出来了。有和无在相对立中得以产生,难和易在相互依赖中得以存在,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前和

 

后在相互对比中得以出现。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为,指痕迹

无为,指不画蛇添足之意,不增不减不着痕迹。做事情都做得刚刚好增一分得多,少一分得少。就像修炼每天修得刚刚好是最好的。

不言,也是类似的说话教育都是对方刚刚好能能接受。

弗,不的意思。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意思是说,做了事情,不会拿在手里,有功劳也不会太大的变化。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人将做事说话,不画蛇添足,不着痕迹的方式融入生活,才不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

全文解,

圣人做事说话不着痕迹每一件事情都刚刚好,天地万物间的运转无始无终,天诞生了好像没有诞生,大地给万物修养生息大地从来不要求万物给他什么也从不自认为什么什么,世界在不断的运转却不会让人们认为他有什么功劳。人也应当有了功劳却不产生变化人只有没有变化,才不会被遗忘消逝。所以世人便放心将事情将功劳交给圣人,无为而无不为。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传统的领导者皇帝若是喜欢表现贤能的人,那么统治阶级内部就会出现很多很会表现贤能)而没有实际能力的人,成日都在争夺谁最贤能而不问实事(相关典故有二桃杀三士等)。倘若统治者喜欢稀有的事物那么,地下的官员就会千方百计从民间掠夺导致盗匪成行,因为只要能升官,只要盗匪能给他们带来可以上供稀有之物赢得上峰的喜爱,而民间的盗匪一般是被默许存在的的。只有统治阶级内部没有看得见的欲望让下属无法用那些可以看得到的东西讨好统治者,他们才会一心一意的做好自己本份的工作。

而同样的这样的方式也可以用来建立自己的团队。在队伍之中要避免队伍内部的内部争夺与损耗。

在修炼之中指的是顾及周身万象,不为一得一失动摇本性。比如功能等等

而在历史之中主要的表现就是二战之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自于全球合作。没有那些无谓的等级的争执,人民不会因为这些无谓的争端而造成非正常无谓的损失就会带来经济的大发展(比如原先白人歧视黑人,男性歧视女性等等这些无谓争端的解决以消失使得内耗的损失急剧的下降从长期来看每年一点点的领先会导致一个国家未来的巨大变化)。跟前面一段就是相联系的。不增不减不着痕迹。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平常心,清静心。

在一个有等级的社会提出一个不争的想法本身就是对这个社会的方抗,因为等级是一切争执的源泉,这也许就是老子退隐的另一个原因吧

因为等级是一切争执的源泉,没有等级自然没有争执让所有人自然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生活就会更好。

就像是修炼过程中争与不争是的问题是一个境界问题,当你与争执之心看待不争的时候自然是问题百出。当你与不争之心看待不争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而不争之心需要你将身心融入天地,天人合一自然就有了不争之心。让所有生命呈现其生命的本质,自然的展现其自身的魅力,万物生而平等,不应被任何被暴力所压制所控制而应该自然自在的生活在天地之中。


而这一篇主要是用世事来比喻修行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尚贤指修行者忘却思想上的追求让自己没有争执之心。

不贵难得之货值修行者忘却物质上的追求使自己不会有种种行不善之事的欲望。

没有了可以看见可以言说的欲望,自然身心清静,安定。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人,心理上没有无谓的斗争之心,给他们吃饱饭。没有无谓的志向,而使他们身体强健。使人民没有有自己的没有那些做没有


理解这篇需要的是对无的深刻理解,什么是无,在人的一生中所做的事情中真正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不过是百分之17到百分之二十左右。人的一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做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虚其心是为了让人民吃饱饭不会因为那些无谓的事情烦恼吃不饱饭,减去烦恼根。

弱其志是人的志向通常会比人的肉体要远大,而导致的是志向与身体的强度不能相配合。所以无法达到志向空无一生。若其志强其骨是为了从两方面下手使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弱其志强其骨可以更好的实现人的志向。

智者不敢为,聪明人好骗还是不聪明的人好骗,当然是不聪明的人好骗。当人民都在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吃饱饭锻炼是身体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又有谁会去听那些聪明的蛊惑呢,所以为聪明人不敢为因为没有用。

无为则无不为,

没有有形有限的为则无不为。

不要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的行为,能让人做很多不可能的事情。

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哦。直指本性,人很多时候都是受困于自己的,当人不再受困于自己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付出很少得到很多。不需要想常人一样忙碌斗争,很多现实小的利益都会舍弃,这在常人看来就不聪明的象征。因为你不跟他们争这些小的利益,而他们却不知道还有更大的利益在某个地方。

对修行而言,也是如此。

不追求功能这些小的利益,而是大道才是修行的根本。这在很多世间修行的人而言也是很不聪明的,即得的利益不要而去要那些他们不清楚的东西。
虚其心使修行者得清静,
实其腹使修行者收丹入腹。
弱其志使修行者没有去妄想。
强其骨使修行者强身炼体以适应气的运行变化。
智者不敢为是指心魔在修行者的身上无法发挥作用。
无为则无不为是指修行者没有做这些会对自己有不良影响的事情,则不可能的修炼将变成可能。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湛(取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320816.html?fr=qrl
zhàn
<形>
1.(形声。从水,甚声。本义:清澈透明)
2.同本义
水木湛清华。——谢混《游西池》
3.又如:湛明(清滢明亮);湛冽(清冽);湛波(清波);湛清(清澈);湛然(清澈的样子);湛湛(清明澄澈的样子)
4.露厚重
石林湛雨气,山月连阳晖。——清·谢芳连《孟夏山中晚坐》
5.又如:湛露(重露)
6.深;深沉
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封神演义》
7.又如:湛浮(沉浮);湛湛(水深的样子;深切的样子);湛恩(深恩);湛恩汪秽(恩泽深厚)
8.饱满;盈满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楚辞》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一开始修行的时候体内的道(气?)充满了就四处冲荡的时候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使用它,或者不让他充满溢出来。时刻感受道的变化。

渊兮,似万物之宗
在修行一段时间之后,道深远的像无底深渊,似乎是万物的本源。

湛兮,似或存
再修行一段时间之后道又清澈透明得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了。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连自己(另一说是指道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理解代入)的是谁的儿子,只有感觉和图像在眼前。

 

有图像在眼前显现,在修行一段时间之后便会看到。所以说的象先出现(象帝为先)而后才是道。


需要先经历一段真象与幻象同时出现的时期,这个时候唯有以真为引辨幻识真,才能进入下一步的修行。

(象帝为先,可以理解为易经中的万物类象。当修行到一定的阶段人会看到一些奇特的图像有说是太极的有说是八卦的,也有说是心魔幻象的。等等因人而异)

(象是道在修行者面前的表现,帝直接翻译为帝王,等同于欲望,心中的妄想等等。这是一个真象与妄象并存的时期。)

这一篇主要讲解修行各个阶段由浅入深的内外的各种感受。

一开始修行的时候体内的道(气?)充满了就四处冲荡,这个时候可以使用它,或者不让他充满溢出来。时刻感受道的变化。

修行一段时间之后,道深远的像无底深渊,似乎是万物的本源。

再修行一段时间之后道清澈透明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

连自己(另一说是指道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理解代入)是自己是谁的儿子都不知道了,只有真象与妄象同时出现在面前。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造物之后,就把万物比作草扎的狗一样不再理它。

圣人在教化世人之后,就把百姓当作早扎的狗一样不再理他。

指当天地与圣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就不再管后来发生的事情了。就像人类中制定法律的部门制定法律之后就不再管法律的执行问题了。

在修行过程中修得金丹(也有说是气,金丹,元婴等等在修行过程中的各种状态之中)之后,修行者第一步的工作完成就不会再管金丹的了,让金丹自生自灭。指对于修行中需要具备不可求的心态,做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结果如何未来如何过程如何统统不管一切都放些,与其让自己追求之心扰乱金丹的自然成长,不如如刍狗般对道不理不问,任其自然。


-----------------------------------------------------------------------------------------------------------------------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鼓风

橐龠(取自baike.baidu.com/view/319378.htm)
  音:tuó yuè
  橐
  tuó
  口袋:负书担~。
  〔~驼〕即“骆驼”。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龠
  yuè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
  【最早的鼓风器】
  橐是最早的鼓风器,也是风箱的前身。在技术语汇中风箱是空气泵的一种。
  橐,也称橐龠。橐,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的输风管。战国时期已有橐龠。《老子·道经》用它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拉动其体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进入熔炼炉中。
  汉代典籍中论及橐龠者甚众。山东滕县出土汉代冶铁画像石中有橐的画面。它有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输风管,再入冶炼炉中。
  汉代冶铁技术大发展,是与橐的动力的改进密切相关的。鼓风器本身即皮制的橐,大概一直应用到唐宋年间。
  皮橐的初步改进,大概是西夏人作出的。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画中有双木扇风箱画。该风箱靠木质箱体上木板的启闭运动,造成断续气流。为了得到足够的风力,其扇风板比人体还高。其鼓风效率可能较低,甚至不及橐。不久,这种木扇风箱被安装在水力驱动的机械上,这才使木扇风箱有较高的功效。南宋末年,这种风箱就被拉杆活塞式风箱所取代。
  据李约瑟博士考证,成书于1280年的一本题为《演禽斗数三世相书》卷二中有拉杆活塞式风箱的最早的图画。这种风箱轻便省力而且功效高,很快得到普及和发展。元代陈椿《熬波图》中绘有铸铁用回拉杆双阀门风箱。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亦绘有许多风箱图,而且,不同用途的风箱,其进气或出气的阀门数量也不相同。
  【橐龠与道经】
  道祖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注: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以深长呼吸,推动全身的气液循环,使经络畅通、气液畅旺,匹配阴阳。
  “无极”为灵性之乡,灵山为性宫,丹田为命宫。修真以橐籥开阖“性宫”与“命宫”。钟离师祖曰:无极玄关,取坎填离,人身八卦,橐籥上源,由丹田呼吸至灵山之上,丹鼎自煖,守中抱一,由前转后,由下而上,火热上升,命宫灼闪,若隐若现,五脏六腑,沉痾宿疾,不疗自愈;百节四肢,九窍五官,七情六欲,与日渐消。
  精气之传,亦以橐籥之法,由命转性。纯阳祖师五篇注之采金歌有云:未采药,立匡廓,交合之时用橐籥.用橐籥,近我身,不看天体枉为作。
  通关达窍之法,也是用橐籥来达成的。通关达窍,内里乾坤,奥妙千层,层出不穷。穹苍宇宙,虚空无极,一呼一吸,氤氲二气交会和合的样子摩荡雄壮,摩空鼓荡也,一变之变,无有不动,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周而复始。
  安炉立鼎法乾坤,煅炼精华制魄魂,修身养性,次搏乌兔静中烹,一往一来名橐籥,清静无为始见真


上面是百度的注解,下面是我的注解,大家可以加以比对

天地之间就像鼓风机一样,内部空虚却感觉很有力量,运动了自然会有风出来。

那为什么内部空虚却不会崩塌呢,看看地球就知道,在古代没有人们对地心的认识很少,认识的是天地之间的事物,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气层,大气层的空气之所以没有逃逸出去是因为有了地心的引力在吸引空气,不让它跑出去。而那对我们修行者有什么意义呢,地心引力就等同于我们的所说的金丹(或说是道),心中有道,真气自然围着金丹转而不会逃脱。而金丹内部空虚却感觉很有力量。


而动而愈出呢指的是地球的


逃逸层: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气层,这一层顶也就是地球大气层的顶。在这里地球的引力很小。再加上空气又特别稀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的机会很小,因此空气分子就像一颗颗微小的导弹一样高速地飞来飞去,一旦向上飞去,就会进入碰撞机会极小的区域,最后它将告别地球进入星际空间,所以外大气层被称为逃逸层。这一层温度极高,但近于等温。这里的空气也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人类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是在逃逸层之内(或之外)进行的。(取自 zhidao.baidu.com/question/40680082.html)

对修行者而言指的是金丹外围的真气,一动起来就要飞出去了。

这一段主要指金丹内外真气运行的变化与感觉。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数话导致理屈词穷,不如守住中间。

对修行这而言

接上文,以其去不断的补救不让真气外流,不如守住中间的金丹与核心的道。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世间的人内部的真性不死,真性是元神是人的本源所在,元神与天地同根。深远悠长似存在似乎不存在,修行者应经常感悟元神的存在,用元神思考,用元神修行。

这一段主要指元婴期的修炼,元婴是什么凝聚而成,不是真气。而是修行者内在的真性,当真性在体内不断的凝结显现,而后与金丹结合,而后自然金丹通灵自然孕育出元婴。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他不自我生长,所以能长生。

这是一典型的元婴境界了,在元婴境界不在乎气的多与少,因为这个时候气已经并不是取主导地位的东西了。

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其不自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修行者而言,在金丹期炼气,养丹。而在元婴期

发现任何的运动都是对真性元神的疲劳。

气的运行也会疲劳到真性元神,为了安养真性元神。在原先身静,心静,意静,的基础上还有加上一个

气静(可能还有一个神静,或者后面会出来个神静)。

这个时候的修行者气静止不动,用来安养元神。

所以不为外界内在所动。不自生而长生。 -----------------------------------------------------------------------------------------------------------------------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所以圣人看似行动缓慢却往往预先达到目的地。将身心至于万物之外而使得身心与天地同在。难道他们真的无私吗?是因为这个可以达到他们修行的目的。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善就像是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生长而不争夺,身处世人所不愿意的低位,就几乎等同于道了。

对修行者而言,外其身而身存前一句是指出窍时在有个意识在身体之外,而身体却有很明显的感受。在修行的过程中并不于万物相争,反而走在万物的前面。而这一句也是承上启下的内容,修行者要感受体内水的变化如血液体液流动变化等等,因为水几乎等同于道了,这个时候老子已经开始讲述血液之静,体液之静了。


-----------------------------------------------------------------------------------------------------------------------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圣人居住在环境良好有灵性的地方,内心经常如同古井深渊一般。

与人交往要以仁相待,说话要讲信用,管理国家要用善来治理,行动政策要讲究时机。

圣人不争,所以才没有过尤。

对修行者而言

首先要在有灵性的地方修行,远离世俗的污秽。

内心如无底的深渊,灵气才会进入体内。

与人交往要讲真心,说话要讲信用,对自己的师弟师妹,徒子徒孙要用善来处理,对他们的开悟要讲究时机。这样子自身的内心没有阴影,也没有琐事的烦恼就可以更好的修行。

修行者没有争执,所以才能更好的修行。

这一段指的修行的生活规范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动〉 (取自 www.taizhou.name/dic/891.htm 6K 2007-7-19)
藏入;塞进 [hide or carry in one's clothes]。如:往怀里一揣;揣巴(方言。胡乱地往嘴里塞)
怀孕 [be pregnant]。如:揣驹(牲畜怀胎)
强给;给与 [impose (one's views,etc.) on others]。如:揣与(强加给;给与);揣巴(胡乱吃)

揣〈动〉
(会意。本义:测量;量度)
同本义 [measure]
揣,量也。――《说文》
度量曰揣。――《方言》十二
揣高卑。――《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告子下》
猜想,推测;估量 [estimate]
淮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论衡·逢遇》
内符者,揣之主也。――《鬼谷子·

揣 chuāi藏在衣服里:把钥匙、在衣袋里。又见chuǎi;chuài。
────────────────—

揣 chuǎi

①估计;忖度;测量:~测、不~冒昧。

②姓。又见chuāi;chuài。

【揣测】推测。

【揣度】估计;推测。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

揣 chuài 用于

【挣揣】。又见chuāi;chuǎi。
────────────────—

揣chuǎi

⒈测量:~高低。

⒉估量,猜测:~测。不~冒昧。我~他今天回来。

⒊[揣摩]

①探求,仔细研究:悉心~摩。

②估计,推测:我~摩她能做好这件事。       
────────────────—

揣chuāi藏于衣服里:~着手。~入怀里。
────────────────—

揣chuài[挣揣]挣扎:拼命挣~。
────────────────—

揣duǒ 1.摇动。 www.taizhou.name/dic/891.htm 6K 2007-7-19

 

手里拿着杯子,把水倒满流了出来。不如考虑下自己和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心中藏有锋芒,是不能长久的。

对一个修行者而言

是要让修行者考虑事物与自身的对应关系。心中不应有与他人与万物争锋的心念,因为那是不能长久的。


锋利在物理学上来说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硬度大,而是受力的面小。而受力的面越小,则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越大,因此破损的可能性越大。至于硬度则是最近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成果,硬度越大承受压力的能力越大,通常硬度与韧性是不成正比,硬度越大韧性就会变小,能承受压力而不能承受冲击力。

当然某些人造物品不再其列,比如钛合金之类。古人大多只讨论天然的东西。

这一段指的是对待修行者对外物的态度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attach]1218[/attach]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金子和美玉布满房间,能够守的住嘛?有权有势而骄傲,导致很多遗憾是自己的原因。

对一个修行者而言

表面上是指对修行过程中财富的作用,实际上是让修行者对世间表象的对待上要不守不骄,要放的下。

对修行过程出现的幻象尤其如此。

金玉也表现为金丹等这些修成的成果,是能守的住的嘛。富贵之修行过程中有了灵性的元婴而骄傲,导致了真性的损失。

总结一下就是有了金丹不要守,有了元婴不要骄傲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在世间生活,有了一定成绩便退出世人的视野。比如以前某个皇帝上台了,功臣们还是退出的好,不要再

参与这个政治乱流

而对修行者而言有两种解释来源于功遂身退的两种不同断法。

第一种功遂,身退。每一个修行的阶段都有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的修行阶段的产物。因此从一个阶段到

另一个阶段,就不要怀念原来的能力了。

第二种,功,遂,身,退。修行者功德圆满的时候会退出身体这个躯壳来到另一个世界。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身体气息血液的运行跟魂魄意识如同太极般抱成一团运行,能没有分离的时候嘛。

这是老子离开了原先元婴的境界之后,达到另一种境界的情况。原先气息血液的运行,跟魂魄意识如同太极般抱成一团运行。

而现在老子对这种状态又产生了新的感觉。这种状态能一直如同太极般运行还是有一天会从太极分离生发出入。如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让真气与身心柔软,能够如同婴儿一般嘛。

修行者需要让自己的身心如同婴儿般的天真无邪,用这股天真无邪的气去炼化自己的身体。用这股天真无邪的意念去炼化自己的内心灵魂。

 

-----------------------------------------------------------------------------------------------------------------------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能无疵忽?

(这段道德经有冲突的地方,能如疵乎?或者是无疵乎两者文本,而这两种意思是互相冲突的)

涤除玄鉴,能无疵忽?

是把镜子洗干净了,就没有瑕疵了嘛。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是把内心的玄念真境去除,就如同瑕疵般了嘛?

 

----------------------------------------------------------------------------------------------------------------------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管理政务治理国家,能够如同天地搬无为无不为嘛?

先说一下天地是如何无为无不为的,大自然任何巨大动作的背后都有着长期能量的积聚,比如地震,比如龙卷风,比如海啸都是天地间的能量达到能量点之后的自然呈现。执政也并当如此,时候不到的时候不妄动,时候到了动跟不动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无为而无不为。

而同时在这个世界还存着另外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地方有着一种特殊的临界力量,可能你喊一下就会下雨,你跳一下就会地震的地方。而在这个地方需要的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提出来给大家参考比对,想必有些人应该有所领悟。

对修行者而言也是如此,时候到了就会自然而来,无为而无不为。而在临界点的时候就是对大家的考验了。


-----------------------------------------------------------------------------------------------------------------------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经脉穴位的自由开启关闭,能够如同母亲般孕育婴儿嘛?

人类受孕需要父母双方的介入,单单一方是不可以的,这是一个反问句?说的是不要以为经脉穴位的自由开闭就可以孕育元婴了。还需要的是性灵的修炼才能,阴阳相和,孕育元婴。

当然这个世界上也有一部分生物是可以单性繁殖的,也就是说某些门派功法也是可以单修一派而孕育元婴。

不过这些动物大多是无脊椎动物,同样的对修行的限制也是一样的。

道法自然,你的功法如同自然中的那种的东西,你的结果也是类似的

 

-----------------------------------------------------------------------------------------------------------------------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周围一切的道理,到达世界边际。是否能够无知而无不知呢?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修行者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不记得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因为这些不过是幻象。忘却了幻象探索真知就是这句话的含义。

 

-----------------------------------------------------------------------------------------------------------------------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取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84641.html?fr=qrl

如“三十辐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
透过这种物理自然的法则,便可了解修身成就的要点:“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修养,要在中心无物,任运于有无之间的妙用。如果用在施于大政,“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便须如此车毂的中心,虚怀无朕,合众辅而完成大力的全功。

 

 

我们现在使用的汽车或者滑轮的轴承大多是滚轮或者是圆柱形的。任何机械结构的运转都在于它内部有空隙,就像自行车的链条结构一样,大的齿轮带动小的齿轮运动来产生变速的效果。

这一切都来自于有和空相结合的结果,即便是现在集成度最高的集成电路,其内部之间着各种各样空隙来方便电流的流动等等。

前面的段落主要讲无是修行之门,而从这一段开始就是在有与无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实际应用了。

对修行者而言则是指

天地之间,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都是不符合天地运行的本质的。有与无的结合与相互运动才是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一个修行者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原先空无的境界之中,而是得把自己从原来的空无状态中提升出来,用有和无进行现实意义的修炼。原先无的修炼只是涉及到内在灵魂的修炼。而从现在开始就是内外兼修的修炼了。

这里的有不是世间虚幻的有。

而是探索真知之后,源自于世界真实的有,用这个世间真实的有与自己内在的虚无进行一种类似世间的机器组装搬的修炼。可以说这里开始就涉及到具体功法的修炼了,不同的功法会修炼出不同的效果。类似于同样一块钢铁能造汽车也能造航母一样,同时也是出现各种异能最多的阶段。

这个阶段没有合适的功法进行修炼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就像让一个什么都不懂得人去造汽车一样。而不是像那些有功法有同修的师兄弟的一般如同装配车间一样只要管一件物品装配就完事了,其他的可以由其他人或者机器来完成。这个阶段也是散修全面落后与门派修炼或宗族修炼的时期,在前一个阶段散修的能力并不比这些人差,然而到了阶段因为缺乏类似工业流水生产线般的互助互利各兼其职,散修的个人修炼开始全面落后于家族门派的集合修炼。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shan(一声)zhi(二声)
回答者: 伊修修 - 秀才 二级  9-24 18:29
中华在线词典:

埏埴 :
shān zhí
1.和泥制作陶器。 2.陶器。 3.陶冶;培育。 (取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029140.html?fr=qrl

用水和泥土制作陶器,因为他内部有空间所以才有了瓷器的作用。

这里老子巧妙的用瓷器烧制的过程来比喻修真。要把自己的身体炼成瓷器。如同从泥土向瓷器的转变。这就是云泥之别。

欲界与非欲界

仙凡之别就此开始。

古法有真火炼体之说,肉身在真火的作用下产生了新的物质,而不是去除杂质那么简单,无论如何去除杂质都是凡体不是仙体。就像是一块泥巴无论你如何的净化去除杂质都无法变成瓷器一样。

而这个从泥巴变成瓷器的过程就是道家修行中的密中之密,迷中之谜。不完成这个过程永远无法完成由人至仙的转化。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墙上必须留出空洞装门窗,人才能出入,空气才能流通,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690383.html?fr=qrl


这是老子拿房子的建造来比喻修行,建造一个房子需要很多建筑材料,钢筋水泥石灰等等。修真也是如此。

修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各种才料的来源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地方,有炼体练出来的,有链心炼出来的,有炼神

炼出来。也有的是炼药炼出来的等等。

在修真中有传功不传火的说法。

火是什么?

火就是炼功过程中的各种火候,火候是什么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就像是我们物理提炼一样,不同的东西的

熔点沸点是不同的,我们通过不同的熔点沸点把各种物体分离出来。在一个温度阶段停留一段时间在收集

溶解物或蒸馏物就可以提炼出来了。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作用,并不是熔点越高沸点越高的物体越好,就像盖

房子一样需要不同的东西进行。把身体中炼出来的东西分门别类的排放,把不需要的矿渣排出体外。

这就是火的作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万物的存在是为了展现他们的特性,而虚无是为了让万物有发挥他们作用的空间。

对修行者而言
回到我们前面说过的,修行到一定阶段是一种机械组装的过程。

而现在也是如此,这一段主要指在有与无在进行组合中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发挥有的特性,用虚无给万物留下恰如其分的空间,因为对机械运动而言距离并不是越远越好,或者越近越好。而是要刚刚好才是最好的。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彩六色迷惑人的眼睛,音乐迷惑人的耳朵。美味让人迷恋世间美味。骑马打猎等娱乐让人内心狂乱,难得珍贵的东西,让人的行为变得有所顾虑。

对一段修行者而言是,

不要迷恋外在的世界与内在的世界,才能发现真知,才能在修行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很多修行者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事件,最常见的是迷恋自己内在的世界。

认为外在生活的世界是虚幻的,不会被外界声色美味娱乐珍贵的东西所迷惑。

但却认为自己内在的世界是真实的,从而在自己内在的世界中不断的沉迷,最常见的就是在修行过程出现的各种异以常人的各种特殊能力或者是各种修行过程中声色美味快乐和珍稀的东西所迷惑。

在不被外界所迷惑的同时还要做到不被内在迷惑才是下一步修行的基础。

 

-----------------------------------------------------------------------------------------------------------------------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顺天道而行取裹腹之物,不为眼中虚幻之物而迷茫。所以才能舍虚取真。

修行者当放下世间幻物,方能得道。

修行者仅为裹腹而取,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刻,连饮食都会舍弃。

所以常有修行者做辟谷之事,

修行者不求万物,不受万物之绊,故方有得道之缘。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这一段讲的是身心的稳定对修真的重要性,一个修行者若是遭遇宠辱之时如同惊弓之鸟,那么很快灾难就会来到了。

因为修真过程会出现很多幻象,会有很多或荣或辱的劫难出现,这既是对修行者的考验也是世间的牵绊。

修行唯有置身世外,超脱于万物之外。

世间幻象来自哪里呢,

动则生欲,欲则生火,凡人在万物之动中产生的火焰中煎熬不能自拔。

故静为出世之本。

静则御万物之火为己用,动则为万物之火同化。

 

---------------------------------------------------------------------------------------------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宠幸是职位高的人对职位低的人表现专门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得到上级的宠信内心非常惊讶,失去上级的宠信也非常惊讶,这就宠辱若惊。

这在修行者来说就是,

修行者不要对仙师或者其他的上位者的宠信得失感到惊讶,因为仙师授课大多是机缘并不要求回报,若徒弟宠辱若惊反而影响到自己的修行,因为这种敏感的感受而失去仙师授课解脱得道的根本目的。

而这种不惊的心态对修行而言也是非常有益的,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象,或荣或喜或悲或苦。不惊则不受幻象所影响。从而避免了走火入魔的可能。

不惊则定,世人修行者走火入魔原因大多在修炼的过程中是无法保持静定的状态而失控回归本性所引起的。生活一切都是惯性,当一个修行者常年保持在一种静定的状态之中,即使出现走火入魔的现象也会因为惯性而恢复正常。世间修行者生活常受各种喜怒哀乐狂躁泣悲等魔性所支配,所以一旦走火入魔就会回归生活本身的魔性而不可自拔。

若道融入生了活,那么走火入魔也不过是回归了道而已。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若想避免走火入魔的危险与伤害就要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开始做起。

而这个就是道德经中的德的含义。

德就是指生活中修德,从而保证修炼中的修道能一帆风顺。

 


---------------------------------------------------------------------------------------------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什么是罕见的灾难即将降临到身边呢。你之所以有大的灾难,是因为你有世间的身体,倘若你没有了世间的身躯,那么你还有什么大患呢?

这一段是指修行脱离凡身而去,则无忧无患,世间之生死喜怒悲哀与修行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段是指老子脱离身躯而去时,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世间的感悟。

 


---------------------------------------------------------------------------------------------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是修行者开始出窍的一个阶段性过程的体验,在修行者开始出窍之时通常都需要一个幻境的时期,来极强自身对出窍之后突然出现的各种现象的抵御能力。而在一些网络中也有记载比如在求真斋中那个想像游戏,让自己的意识进入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在刚开始时,修行者都是都是一个自己为核心的幻想世界,而后往往可以进入一个由众多修行者的意念所构成的意念网络。跟电脑联网的原理差不多,人的意念也是一个网络。

基础知识普及完了,开始解这句话,

故贵以身为天下,

当你从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连入网络世界的时刻。

若可寄天下。

你还能像以前一样那么自由的控制嘛?

爱以身为天下,

你过去所投入的感情,

若可托天下

还能够自由的托付嘛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看见了内心没有半点波澜如同不见叫做夷,听到了内心没有半点波澜如同听不见一样叫做希,得到了却好像得不到叫做微。

修行者

念即为毒

毒中之毒

念之越深,身体受到的伤害越大,很多时候人身心得问题都是因为念过于强烈所引起的毛病。

念的修行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样,常有常无将自己身上的恶念毒念执念都净化掉。

修行者维善念或无念尔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天地之道牵一发而动全局,干净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干净而是所有的地方都干净,即使有一点污秽也会很快被净化。

污秽的地方,不是只有一个地方污秽,而是很多地方都污秽才显得污秽。

这一段是告诫修行者要有全局观念,不因一得一失而迷茫。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不皦:不显明。不昧:不摸糊(取自http://cccc.wangzhan8.com/ns_det ... 128294&previd=0)

道之上蒙蒙胧胧,道以下既然通晓不再迷蒙模糊。

这一句是指修行者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现在道之上仍有一片天地却蒙蒙胧胧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来称呼他,而道之下的万事万物已经能够大道来推演,无论任何事情都能预先知道结果不在对道以下的事物存在疑惑了。

而这里主要讲的是万事万物都有极限,即便是道亦不例外。

 


---------------------------------------------------------------------------------------------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道之上下如同一根绳子般却不能言说只有这种绳子的感觉,道之上下存在于万物之中。

道之上无法言说,导致了道的整体的无法言说。这是知识的原因,以前很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表达了,而道之上现在还是无法用各种知识来表达来类比,当然也不排除是我个人的知识水平的原因。

对修行者而言,当上中下三个丹田连成一条直线如同绳索搬的时候,就会身心从万物之外回到万物之中。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件的形象,就是所谓的恍恍惚惚的状态

这是指修真所进入的特殊状态的描述,

世人修真大多为自身所困,故而恍恍惚惚从而不受自身所困而得天地之大道也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想从道的前头看看道德源头在什么地方,却怎么也看不到道的源头。想跟随着道看看道终点在何方,却怎么也无法发现道德终点在哪里。

这里将的是修真者对于道的感悟。

在数学上有,莫比乌斯带之说(把一个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从纸条的这一面一直前进最终就会做到原先起点的反面的位置。

而道亦是如此,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从正面来到反面从反面来到正面。因此看不见道的源头看不到道的终结因为道首尾相连,平面的纸条尚且如此,而况无所不包的道乎。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36926.htm)

(http://www.cas.cn/Html/Dir0/02/23/56.htm)

在周易之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用古代流传下来的修真方法,来驾御现在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事物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用古代流传下来的修真方法,来驾御现在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事物

 

----------------------------------------------------------------------------------------------------------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往今来善于修行的人人,微妙通达深刻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http://blog.chinahr.com/blog/onllyone/post/56378

为什么能够理解呢?

因为不同的修为不同的修炼,修为不同的修炼者对道的感受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在常人看来怎么同样是修道的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

故而不能理解。

 

------------------------------------------------------------------------------------------------------------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世人因为无法认识道与修道之人,所以只能勉强的形容。

世人修道大多如同盲人摸象,似是而非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世间之人为大道所迷惑,如同年轻人沉迷游戏一般。

无尽之不循环之道,

修真者不可恐妄言道,

对错常于讨论校验之中才能辨真伪。

不言道,便不得以知真伪,

不得与知真伪,自己尚且迷之何况世人乎。

如若科学反复验证方知真伪,

所以之原因皆因修真者,放不下。

放不下道,放不下自身。

放不下自己数十年修道可能不过皆是执迷。

执于道,谜于道,放不下道,最终道亦必失之。

修道数十年却不知,自己最放不下的便是道。

 


-------------------------------------------------------------------------------------------

 

豫兮若冬涉川

豫者

矛盾之象,代表着似乎是真象又似乎不是真象。

就像冬天过结了冰的河川,不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不安全的地方,不知道哪里可以走哪里不可以走。

对修真者而言

修行就像冬天走冰川一样,貌似安全事实上危险隐藏在冰的下面,你不知道哪里的冰是可以走的哪里的冰是不可以走。随时都可以会因为修行的方法错误而导致走火入魔而导致生不如死。

为什么要用冬天做冰川来比喻呢,在修行者修行的过程中有斩三尸之说,三尸者阴魔者也。阴魔就像是冰下面的水,倘若修行不够就如同冬天的河川上的冰面结得不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冰层破裂落入水中。

这一段说的是修行者不要盲目躁进,因为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对修行者有不同的考验,修行者的境界功力等准备充分是这些考验不过是一个个很小的槛,若是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却开始那个程度的修炼就像是在冬天过河川一样,根本不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不安全的,这样子盲目的修炼对修行者而言是非常危险的。

 

---------------------------------------------------------------------------------------------

 


犹兮若畏四邻;

犹豫不决不知道怎么决定。

四邻在修真跟四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四象了,老阳少阳老阴少阴。

在修真的过程中修行到一定时候,就会感觉的四象就在自己的周围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是倾向于某一象,还是怎么办呢。

在这里老子用了四个强大的国家来比喻四象对修真者的影响。

当一个弱小的国家在夹在四个强大的国家中间想要不被同化或者消灭,唯一的方法就是调和四者平衡,让四个国家之间互相平衡,从而保全自我发展自我。

当修真者修行道这个阶段也是一样的,需要调和周围四象的平衡,来保证自我真性的长存与发展

 

--------------------------------------------------------------------------------------------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俨兮其若客;

对修真之事要认真如同对待重要的朋友。

对修真者对待天地万物的灵气应当如同对待自己的朋友般。似友随行。


涣兮其若凌释;

如同冰的融化一般,当修真者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给予自己体内的气以自由,这个时候的感觉就像是冰块融化一般,为什么要给气自由呢。

就如同世间男女之情,一般一开始是男追女,而追到一定程度之后,男子放一放,往往会出现女追男的现象。


修真也是如此,一开始修真者寻道,而当修炼到一定的境界放一放就会出现道寻你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道者天地之至也,也是有它的所属的地方,只要修真的境界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道的乐园,自然道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而为什么要任期自然呢?因为修真者在炼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被世间秽气所污染,任其自然则秽气随体内之气流出体外。而后接着是道源源不断进入,自然会使修真者的身心更加完善。

所以说修真者到了一定的程度自身境界决定一切,凡是一切强求的功法都不能使人再进步只会不断把自己污染,只有靠自身境界使道自来。才能进行更高程度的修炼。

 

---------------------------------------------------------------------------------------------

 

敦兮其若朴;

诚实如同道般的纯朴。

这一段指得是修行者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因为不同的心会对修行产生影响,内心世界跟道相通的人,在修行过程中会很容易

 

--------------------------------------------------------------------------------------------


旷兮其若谷;

空旷的犹如山谷

这个也是讲心的,若是内心沉静则无论其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有如同空谷的感觉,当人心的力量足够强大无论内在外在都会被心所取代。

若心不老则容颜不老,故得长生。

 

---------------------------------------------------------------------------------------------

 

混兮其若浊;


混沌如同污水般的浑浊。

很多修行者不明白混沌是什么,事实上混沌就如同我们日常所见的污水般的浑浊不堪。很多人以为混沌是如同世人所预见般的美好。事实上混沌就像我们把这种各样的颜料没有规则的混在一起一样。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

因为我们习惯了一个规律的世界,突然出现一个没有规律的混沌。混沌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东西,更别说美感了。

这也是修行者最难过的关卡之一,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苦苦追求的东西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这个结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对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看修行者对于真实的诉求是否足以支撑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8-21 01: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