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874|回复: 0

神11成功,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1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
发表于 2016-11-22 02: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张智斌 博客

    继“神舟十一号”顺利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在轨成功对接后,现在又传来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也已经发射成功的消息。那么这一系列航天大事,是否能够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中国载人航天的意义又有多大?为什么中国卫星可以上天,飞船可以返回,却无法制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军用和民用飞机?
   
   这个世界上,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专家、学者。即使是某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在其它行业也同样不会样样精通。在普通人眼里,一旦涉及到核武器、航空航天,往往就与高科技、现代化挂上钩去,却不懂人类科技文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也不是航空航天方面的专家,但是我可以与大家一起,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中国的航天技术到底有多先进?有许多中国的专家和学者发表过这方面的言论,其中很典型的例子便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中国的大学导向出了大问题》中所提到的。施一公谈到他曾经在学术会议上炫耀中国的飞船毕竟返回了地面,被瑞典教授回敬“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我不得不说,其实人家已经说的很客气了。施一公在欧美同学会上的演讲稿中的这段文字,其实最大的看点,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一些学者和国外学者在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的差距。而对施一公的一些观点,我在《施一公恐怕也出了大问题》一文中也早已经谈过。
   
   大家或许都知道,早在1964年,日本专家仅仅根据《中国画报》上刊登的一张王进喜的新闻照片,就分析出了大庆油田情报的故事。日本人根据王进喜身穿的棉衣和照片拍摄的时间,判断出大庆油田所处的大致纬度,综合公开的地质资料,分析出油田的地理位置;根据设备与人体的尺寸比例,判断出了油井的直径并估计出产油量;根据背景中油田井架的密度,分析出整个油田大致的产量。
   
   许多人说:日本人真牛啊!其实,名副其实的专家,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能作出这样的判断。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许多专家就不行?你看,中国在海外搞了那么多投资,大家都在法治的环境里参与公平的商业竞争,很多国企却亏的连家都不认识了。中海油花了151亿美元,在加拿大收购了尼克森石油,大家都知道现在它几乎要关门了。为什么?因为这个体制其实是排斥真才实学的人材的,我见过不少这个体制中所谓的学者和专家,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首先是官员,凭的是关系,维护的是个人和体制的利益,做学问和做专业只是他们的副业,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大家每天都读新闻,只要看看媒体里报道的关于神舟十一号的新闻,就能知道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台阶上。今天“神舟”系列已经发展到“十一”号了,但谈来谈去无非是宇航员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吃些不同口味的食物,可以泡什么茶,穿的航天服怎么样,每天都会实时收看《新闻联播》······真是闲的蛋疼啊?值得炫耀吗?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开创性的科学实验有没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做了没有?
   
   对照半个世纪前的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1962~1972),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还没有开始使用,阿波罗飞船指令舱所使用的电脑性能还远远不如今天的家用电脑的年代里,美国仅仅用了不到八年的时间,在1969就把人类送上月球表面。在短短十一年的时间里,阿波罗计划两次完成载人环绕月球轨道的飞行任务,五次完成载人登月任务。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案已经可以做虚拟3D动画模拟、实时受力状况和运动轨迹分析了,我们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到今天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升空,也已经花了将近十七年的时间了,却才刚刚走出近地轨道。两者对照一下,我们还兴奋什么呢?
   
   当中国媒体喜滋滋的为从天宫二号伴星上传回来的用红外和可见光相机自拍的2500万像素的航天器黑白照片而兴奋时,再看看早在1971年,在数码相机还远未问世的时代,阿波罗十五号就已经用搭载的全景相机、加玛射线分光计、绘图相机和激光高度、质谱测量仪等一系列设备,对月球表面进行了精确的地理测绘和做了细致的月面环境分析。相信大家只要还有点科学常识的话,两者对比一下,感觉应该不是沾沾自喜,而是泪如雨下才对。
   
   撇开飞船的科技含量不谈,神舟十一号毕竟升空后又成功对接了。但这里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制造载人飞船能够成功,中国却至今制造不了商用大飞机呢?难道商用飞机比载人飞船技术上更复杂吗?
   
   从总体上来说,制造载人飞船当然要比制造商用飞机复杂并且昂贵的多,就像制造飞机比制造汽车更难更贵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一架农用轻型飞机会比制造一部麦克拉伦的赛车难。
   
   那么为什么中国制造载人飞船可以成功,制造飞机却困难重重?这个表面上看似复杂并且矛盾的问题,我给出的答案却异乎寻常的简单并合乎逻辑,以至于大家不需要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就能充分理解:原因就在于制造载人飞船不需要进行任何竞争,而军用飞机却需要在性能上接受战争的考验,商用飞机必须在市场中参与商业竞争。
   
   怎么理解这段话呢?也就是说,在现有的体制下,制造载人飞船,是可以不惜任何代价的,可以不可虑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可以突破法律、规则的约束和限制,总之,凭借举国体制,只要制造出一艘飞船完成发射、升空、返回,就是成功。
   
   但是,制造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却不同,商用飞机必须遵守国际航空业的适航标准,必须考虑它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必须考虑它的可维护性和零部件的互换性,必须考虑它的性价比,必须考虑它乘坐的舒适性,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总之,当你的产品一旦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去,就得时时刻刻接受亚当·斯密斯所描述的那只无情的“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秩序中的调节,成功和失败会一目了然。在当今中国连一把指甲剪都不愿意去做好的浮躁局面下,要批量制造出在性能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军用飞机和大量生产出在市场上具有商业竞争力的民用飞机,可以说比登天还难。
   
   由此可见,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缺乏创新和发明的支撑下,处在科技初级阶段水平的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应该说并没有达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那种境界的高度和深度值得我们可喜可贺。其所获得的,往往是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政治意义往往大于科研意义。
   
   尽管中国的载人飞船将又一次获得成功,但中国到底算不算科技强国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回归常识:当中国的企业能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做好大大小小的每一件商品的时候,不用造核武器,不用发射载人飞船,中国自然而然就成为科技强国了。现在世界上的强国,也大多如此。但目前的中国,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当中国制造的产品,优秀到足以让日本人都想来顺走你的马桶盖的时候,中国想不强都难,在国际上也一定会受到广泛的尊敬,一切都已不战而胜了。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又谈何容易!


2016年11月 于温哥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2 02: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