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诚毅 于 2016-12-29 11:35 编辑
批评几部国产电影也是阴谋? http://club. kdnet. net/dispbbs.asp?id=12044018&boardid=1 按倒放血 于 2016-12-29 古人有“大雪封门读禁书”的乐趣,今人也有“防霾窝家骂烂片”的消遣。孰料竟有一股神“霾”,径直循纤爬网,穿窗入户,扑面而来,呛得人咳嗽连连。这股神“霾”就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在12月28日发表的盖世奇文:《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任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乍看这标题,足以令人虎躯一震,菊花一紧。其声气颇有大字报风采,隐隐透着杀机。一曰信任危机,一曰伤害民族产业,这两顶大帽子贴着堂皇的公意标签,砸谁头上都难以消受。幸好此文仅仅标题唬人,通篇读下来,无非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的阴谋论调。可谓观点偏颇,举证虚弱,论述荒诞,若非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种货色也敢如此篡夺公意,代众发声。 这篇奇文开篇就为贺岁档电影《长城》《摆渡人》的恶评喊冤叫屈,并以赤裸裸的诛心之论悍然加罪:“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关于诛心之论,自从我国号称法治化以来,媒体上批评不断,然而至今依旧大有市场。诛心之论即凡事不论是非对错,先要拷问对方是何用心。其他领域暂且不说,评论个电影会是什么用心?能是什么用心?若只为吸睛圈粉,好评和恶评有同样效果,不信你试试说《长城》《摆渡人》、还有什么《铁道飞虎》是好片,绝对会有更多人点击你的文章,转发你的评论,哪怕他们只是为了啐你——至少达到了所谓的“流量变现”。 恶意与善意究竟如何区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恶评与差评是一个意思,不要望文生义,将“恶评”理解为恶意的评论。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恶评如潮”,就不带有一丝诛心之意。其次,恶评或差评并不代表恶意,往往只是恶心而已,甚至谩骂也不一定代表恶意,就像夸赞也不总是好意一样,捧杀和棒杀同样暗藏祸心。再次,对一个人或几个人、一部电影或几部电影的批评和谩骂,不能等同于对中国电影的恶意。再再次,即便对绝大部分中国电影都抱有恶感,也不能证明对中国电影产业就怀有恶意。罔顾这么简单的逻辑层次,仅仅因为三部国产烂片被骂,就发出“严重破坏电影生态环境”的骇然指控,这才是真正的恶意。 毋庸赘言,大众的评论权属于言论自由范畴,而对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因无关公共利害,具有非常私人的特质,居于言论自由的最里层,近乎思想自由。这就像你倾慕凤姐、嗜好臭豆腐、喜欢《小时代》一样,纯粹是你个人自由,别人即便恶心也无权干涉。因而文艺审美领域最忌绑架公意,将文艺评论的自由与公共价值取向相捆绑,以此来霸占道义上的制高点,是极其卑劣的手段。在一个法治环境中,对文艺作品进行道德批判已经是很奇葩的了,而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进行道德批判,那就是奇葩中的战斗机了。我们不妨直说吧,大众有恶意的自由,有恶评的权利,这一点是不容侵犯的。 那么这篇奇文是如何指控豆瓣和猫眼的呢?豆瓣评分机制是不是存在漏洞,如果从一个黑客角度望去,应该是一定的。因此豆瓣电影评分有水军惑乱是很自然的。文中举例时用了两个让广大电脑盲懵逼的黑客术语“撞库”和“肉鸡”(确定不是你丫很怂的意思?),并找了一两个“豆瓣网友”和一两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来站台,俨然抓到了豆瓣的“信任危机”真凭实据。以我一个常年豆瓣行走的老影迷来看,豆瓣的确存在水军,但我的印象恰恰与这篇奇文的指控相反,豆瓣水军向来都是只刷高分,且符合水军的宗旨。所谓水军就是电影公司雇来拉高分忽悠票房的。我们很难想象存在这么一支水军,专门为了给某些电影刷低分,那么他们的目的何在呢?难道是为了曲线地远程地打击中国电影产业?念一及此,眼前仿佛又现“反华势力”的幢幢鬼影。至于那部杜撰出来的电影在豆瓣被评分的闹剧,我只能说,文青的世界你不懂。 豆瓣有水军和文青作祟,被批尚且委屈,猫眼的专家评分机制算哪门子漏洞?文艺评论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区分出专业评分和观众评分对引导大众提高审美水平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连综艺选秀都有专家评委和观众评委,怎么到了猫眼就成了罪证?还要被人理直气壮地质问——“凭什么专家一句顶一万句?”,问得这么简单粗暴,倒叫人心生怜悯了。看来不是所有人小时候上学都学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叫好与叫座从来也不是一回事,大众与专家的观点并不会总是一致,将民粹主义用于文艺评论,恰如义和拳神功附体去抵挡洋枪洋炮。试想有天把岛国爱情动作片加入猫眼的评分机制中,无论专家怎么提帕索里尼和丁度巴拉斯,观众评分的满分电影也会踊跃增长吧。职业影评人即便有着顽强的小众趣味,但是面对真正高水平的商业片,也一样会给出高分,这点专业良心还是可以信任的。 在批评豆瓣和猫眼的同时,这篇奇文隆重推出了据说可以对电影进行“多维度、细粒度的口碑评价的”艾曼数据作为控方证据,可这个艾曼数据除了图形酷似屁股帘比较喜人之外,其他方面简直莫名其妙,比如在它列举的关于电影的六个指标中,《长城》的表演评分竟然接近0.9分(满分是1分),不禁让人怀疑这个艾曼数据当初是专为盲人设计。其实细想一下不难理解,这种数据抓取无法区分观影评论和营销宣传,必然会将强势的电影宣传资料作为优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故而得出的结论更多与影片宣传造势的强弱相关,根本不会得出真实的电影评分。去网上搜索艾曼数据在电影评价方面的表现,也能够说明问题,几乎没有电影公司蠢到用这玩意做市场分析,更不见哪个影迷认可这种数据,或者那些收钱替艾曼数据鼓吹的无良作者除外。 老实说,自从上次不小心看了一篇周氏小平关于雾霾的大作之后,我已经很久没看到槽点如此之多的文章了,并且悬挂在那么高级的媒体之上,引发了网友热评在意料之中。这也说明“正能量”在“流量变现”方面仍有着巨大的优势。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处于高峰期,票房年年增长,国产佳作不断,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完善,工业流程的成熟和影院建设的普及。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网站的好评恶评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关系。美国电影产业那么发达,可最著名的电影评论网站干脆就叫“烂番茄”,名字就够恶意的吧,它影响到美国电影产业发展了吗? 电影评论网站的评论机制若有漏洞可以弥补,但人心里的恶意怎么弥补?这篇奇文最后义正辞严地强调:“批评不是‘阴谋’的狂欢,不是‘预谋’的胜利.......批评应该是基于事实,不是站队。摆事实讲道理,是电影批评起码的起点。”真是又见阴谋论啊。豆瓣的电影评分之下是大批忠实影迷的评论,评分高低也基本符合评论的好恶,很多电影评论都非常专业,出自职业影评人和资深影迷之手,试问还要怎么“摆事实讲道理”?豆瓣是中国影迷公认的最好的电影评论网站,称得起是业界良心,怎么就成了伤害中国电影产业的罪魁祸首?眼下的中国,是一个最不缺阴谋论的时代,套用佛家的话说,“心中有眼中就有”,那些大喊阴谋的人,往往是阴谋的始作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