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闷声发大财/何清涟:《塑料王国》里消失的政府监管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港口行政当局,对其造成的污染基本不闻不问。这只能有一个解释:这个“洋垃圾”处理行业为地方政府带来了税收,监管部门将监管当作寻租的工具。未来十年,中国癌症将现井喷。33%的家庭,将因此耗尽所有积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一半以上在中国。污染的土地成为中国人的隐形杀手。
【阿波罗新闻网 2017-01-13 讯】
作者:何清涟
纪录片《塑料王国plastic china》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奖。通过此片,制作者王久良将中国的白色污染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展现给世界。我在观看这部片子之时,却发现一个画面表达之外的问题:这一归属于环保产业的再生资源行业,从原料(即从业者口中的“洋垃圾”)的进口到生产(清洗分类)与最后对废弃物焚烧时的漫天黑烟,完全是非常不环保的有害处理、不断释放高污染的过程,在中国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塑料王国》里的小厂商与从业者说,他们只防记者,因为担心被记者曝光,但几乎没人说过担心政府的环保部门。
进口洋垃圾:一项合法的进口贸易
我在国内时就开始留心这方面的信息,所谓“垃圾”的官称就是“废旧物质”,环保称呼是“可再生资源”,废纸、废塑料、废五金、废钢铁、铝废碎料、铜废碎料、旧电子产品等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尽囊括在内,当然也知道有“洋垃圾中淘金”之说。
经济大国的地位与电子废料的产生相当。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是公认的第一大电子废料制造国,与经济地位相称,中国也在2011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废料制造国。根据2010年的联合国环境计划报告,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设备废料高达2000万至5000万吨,从2011年开始,中国年产230万吨的电子垃圾,并每年进口全球电子废料的约七成(1400万至35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进口国。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十几个省都有“洋垃圾”处理地。
除电子废料之外,中国每年进口多少“洋垃圾”?官方并没有公开整体数据,见报的仅有一些零散的数据:2010年,中国进口废纸、废塑料、废五金等固体废物达4800多万吨,价值300多亿美元,2012年则达到约400亿美元。其中仅废旧塑料一项,中国海关2011年到2013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年进口800余万吨。
中美贸易当中,可再生资源是一大门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自2000年至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可再生资源交易额从7.4亿美元上升到115.4亿美元,2011年占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1%,仅次于农作物、电脑和电子产品、化学品和运输设备。当然,这些进口的“洋垃圾”不仅来自美国,还有从欧洲、南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进口的。
洋垃圾背后的跨国产业链
人类的消费欲望几乎无尽地扩张,环保的需求催生了资源再生行业,这个行业的存在减缓了人类攫取地球有限资源的速度,因此得到发达国家政府的鼓励。美国和欧盟都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提出了相关要求,自2000年以来,美国先后有20多个州在制定电子废物专门管理法案。美国高科技公司也在设计既容易回收,又对环境损害较小的电子产品。据说美国电子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可高达97%以上。欧盟委员会则要求欧盟国家在2015年实现75%的回收率和65%的再利用率。
但对于美国企业来说,处理1吨电子垃圾需要花费400至1000美元,而出口费用每吨只需10至40美元,因此,很多公司都将电子垃圾卖给废品出口代理商。2012年美国有六成的资源再生在国内进行,四成交给海外。据说是可用机器处理的就放在国内,必须要用人工处理的则图节省人力成本,打包卖给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与巴西。英国等欧盟国家的企业也同样如此,收取政府的补贴后,对垃圾不进行分类处理就装进集装箱,省下大笔处理垃圾费用,再卖给中国等国的进口商获取收入。
中国买家为什么最受欢迎?《塑料王国》说得明白,因为中国商家往往愿意出高一倍的价格。中国媒体早就关注到“洋垃圾”在中国野蛮处理后将严重污染中国的环境,在《全球电子垃圾七成弃华》、《入世五年中国变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垃圾场》这类报道中,都严厉谴责了美欧日本以及中国那些利欲熏心的商人,但出于大家都知道的因素,对项目负有审批与监管责任的政府都放过不提,人民网在《全球电子垃圾,毁了中国环境》一文开头就说,“70%的电子垃圾在中国翻新、拆解、掩埋,折射出一些人的短视与愚蠢”。
据《中国渐成发达国家“垃圾场”走私者数十倍暴利》一文揭示,这条“洋垃圾”产业链由国外供货商、中间商与国内进口商组成。国外供货商都有自己的垃圾收集打包厂,通过接收政府补贴,处理垃圾。中间商通过销售城市垃圾可获得10美元/吨左右的直接利润。国内进口商选择购买境外未分拣的城市垃圾而非分拣后的垃圾废物,更主要考虑成本因素。国内分拣成本只相当于国外分拣成本的十分之一,如果购买境外已分拣垃圾,购货成本将远超过境内销售金额。
国内进口商的主体多为贸易公司,在港口附近建有专门的简易垃圾分拣厂,对进境垃圾分拣销售后牟利。据被海关查获的合肥和普贸易有限公司人员供述,其从荷兰购买的763吨“洋垃圾”成本为每吨1000至1100元,但分拣出的废纸市场售价在每吨2000元左右,分拣出的牛奶瓶、矿泉水瓶等塑料制品市场售价在每吨7000至10000元,分拣出的铝制易拉罐等售价也在每吨4000元左右,约占总量8%左右的不可利用的剩余垃圾则交给有处理资质的企业,每吨只需60元的费用。
分拣人力成本低是国内进口商赚取暴利的另一原因。据说国内分拣成本只相当于国外分拣成本的十分之一,中国分拣工人月工资只有2000元人民币,工作时间达到每周60至70小时,分拣过程中几乎无防护措施;而欧盟国家分拣工工资为每月2000欧元左右,工作时间每周只有40小时,必须配备成本很高的防护服等。
该文揭露的事实触目惊心,但却用“走私”一词掩盖了这个行业缺乏政府监管的事实。那么大、那么多的垃圾分拣场,当地政府怎可能看不见?中国政府什么都可能忘记,但决不可能漏掉收税的肥羊。
暴利污染行业折射政府监管缺失
这样一个牵涉到国际贸易与可再生产资源利用的行业,至少要有国家商业部与环保局等几个部门的审批才能拿到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但是,拿到许可证的企业只管进货与过关,进了中国境内后,就会批发卖给并无牌照的众多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式的个体户,即《塑料王国》里那些中小企业主与家庭小作坊。据郑州杏坛塑料商会秘书长对记者介绍,在河南中牟县百余家塑料加工企业中,仅有两家拥有进口许可证。
中国政府在监管方面严重失职。2002年虽然有政府行文禁止电子垃圾进口,但是,垃圾还是被高价竞买的中国商人一船船地从世界各国源源不断运入中国。2011年8月1日起,由国家海关总署、环保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对进口固体废物国外供货、装运前检验、国内收货、口岸检验、海关监管、进口许可、利用企业监管等环节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号称“进一步完善了进口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但状况并无好转。纪录片《塑料王国》显示:这些“洋垃圾”进入中国后的落地之处,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港口行政当局,对其造成的污染基本不闻不问。这只能有一个解释:这个“洋垃圾”处理行业为地方政府带来了税收,监管部门将监管当作寻租的工具。
《塑料王国》中,从业者形容这个行业说:“空气不好,水不好,就是钱好,垃圾一来,大家说来美元了。不是说笑,钱真是拣出来的”。
我曾在《中国污染的共犯结构——中国2013“经济改革”的焦点》中分析过,政府官员从审批到监管,每个环节都寻租,加上官员政绩考核及财政预算这两大体制性作用,污染企业与政府部门早就形成一种共犯结构。但那时的中国政府还总是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治理污染,如今几年过去,环境污染更严重了,一篇《浸泡在农药化肥里的国度,即将爆发的癌症群》发出的其实是中国人生命的哀号:未来十年,中国癌症将现井喷。33%的家庭,将因此耗尽所有积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一半以上在中国。污染的土地成为中国人的隐形杀手。
但政府对环境生态的叙事内容却悄悄在变,前一向北京将雾霾称之为气象灾害,中国环保部长陈吉宁在1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中国环境污染极为严重,但却说看不到何时能改善。
中共官方环保叙事方式之变后面,隐藏的其实是一个绝望的中国。
《中国人权双周刊》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zhongka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