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88|回复: 0

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肖建华的坦白立功让魏东的楼彻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78
发表于 2017-2-9 08: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今年元宵节前两周落马后,没上老虎凳辣椒水,手铐一戴,就成了叛徒。连正月十五都没有熬过去,现在就已经全盘招供太平洋证券非法上市内幕,并将涌金系千亿老板魏东以死保全的一批在太平洋证券系的总公司、子公司中找人代持有原始股的官员一个不剩全都找出来了,魏东的楼这回是彻底白跳了!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称,当年反腐机构查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和太平洋证券违规上市案,有一批官员经王益安排,事先潜伏于待上市公司太平洋证券的子公司,用代持人持有股份,多需要用几百万逾千万资金。这些官员起初对太平洋证券上市通过发审信心不足,于是不肯拿出真金白银,王益便出面,向长三角一些法人股大王商借。反腐机构查这些法人股大王时,屡屡扑空,人家早一两天飞国外暂避。最后反腐机构打铁还需自身硬,抓住内鬼,是王益铁哥们魏东在反腐机构里面布线,得到最高反腐机构工作计划,通知被调查对象出逃,以至于魏东跳楼自杀后,仅仅这些找人代持原始股的官员中的上海官员们就人数多到需要组团包机去北京商议处理后续事宜,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已提供出这些官员的名单和自己所知的这些人的事迹材料,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的坦白立功让魏东的楼彻底白跳了,魏东的死因此在历史和现实中都会变得毫无意义,这只是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坦白立功内容的冰山一角,最后奉劝各位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的各位关系户一句,别再想办法捞出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了,他没有像上海首富那样的好命,他作为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已经把各位彻底坦白出卖了以求重大立功保命,这种知识分子出身的大商人的骨头是最软的,在里面不用老虎凳,辣椒水,手铐一戴,那就是个叛徒。还要提醒太平洋证券实际控制人的各位关系户们,趁正月十五元宵节多吃点好的,叫家里准备一下吧,这是各位在外面过的最后一个元宵节了。
魏东之死:券商流下第一滴血
  理财一周记者/柯智华  
  资本江湖“最后一个大佬”——魏东跳楼自杀身亡,也许并不是一个完结。相反,当幕布渐渐拉上合拢的时候,幕后的行为会更加神秘紧张。但是透过端倪似乎可以看到:券商借壳上市的大戏正在重新审视。
  2008年4月29日,涌金系掌门人魏东从北京中海紫金苑的家中9楼坠落,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金融界,甚至使即将到来的“五一”节多了一种迷惑惶恐的气氛。
  5月1日下午,魏东的夫人——上海涌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陈金霞在魏东朋友的陪同下到某网站公布了其遗书。从字面上传达的信息表明,魏东之死在于患有抑郁症无法承受压力,从而选择了结束生命。
  不过,此时市场早已盛传,魏东之死同相关监管部门对他的调查有关。此后,国金证券董事长雷波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魏东坠楼属意外,“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部门、任何机构调查过魏东与国金证券(600109)。”
  5月7日,又有媒体报道称:“近日通过多渠道调查发现,魏东自杀背后,或许与中纪委联合几个部门,正对股改前及股改之后形成的巨额利益输送进行的联合调查有关,其中一些公司上市前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一些券商借壳上市,可能是魏东自杀背后原因的重要疑点。”上述媒体还表示:“中纪委联合几个部门正对股改前以及股改之后形成的巨额利益输送进行联合调查,而券商借壳上市是调查的重点,有消息传出,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士已被请去‘喝茶’。”
  一扇门关闭,另一扇门开启。透过这扇门,我们可以重新去勾勒还原一些券商的上市轨迹图。过去三年是中国股市让人沸腾的三年,在证监会的领导下,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一大批优质的公司上市,投资者分享到了收益。
  与此同时,一些证券公司在上市的过程中,往往被公众人士和媒体质疑:涉嫌内幕交易、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这些证券公司包括广发证券、国金证券、太平洋证券(601099)。  
  广发证券:
  从“券商借壳上市第一例”
  到“券商内幕交易第一案”
  涉嫌内幕交易
  2008年5月5日,S延边路(000776)再次公告称,股改方案已经上报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尚无最新进展。
  自2006年10月S延边路停牌以来,几乎每周都会发布以上公告,一字不变。
  与此同时,国金证券、海通证券、长江证券、国元证券等券商纷纷成功实现借壳上市。而原本广发证券是最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借壳上市的券商,亦是除宏源证券、中信证券外第三家上市的券商。
  回溯到2006年,上证指数在2005年探底998点后开始稳步上涨,股权分置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年6月5日,S延边路发布公告承认控股股东吉林敖东“正与广发证券就借壳公司上市事宜进行沟通磋商”。
  实际上早在2006年4月,S延边路股价即已出现异动。4月26日,S延边路以2.86元开盘,收于3.15元,涨7.88%,此后该股连续拉出5个涨停,且成交量持续放大。期间,有媒体报道广发证券将借壳S延边路。
  5月11日,S延边路发布澄清公告,表示“未与广发证券就借壳上市事项有过任何接触”。
  之后S延边路在6月3日停牌前的三个交易日该股又连拉3个涨停。在断断续续的停牌复牌中,S延边路股价自启动时的2.86元经过30个交易日已上涨至每股10.55元,出现了11个涨停板。
  同时,2006年3月31日至2006年6月2日(第一次停牌前),以臧宏锋为首的7名自然人进入S延边路十大流通股之列,通联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也同期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除吉林敖东之外来了个“集体大换血”。S延边路前后不一的公告令投资者大为不满,也受到媒体的质疑。
  针对这一异象,2006年7月31日,深交所正式发函要求调查此事,并要求公司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不过并没有得出一个具体的结论。
  2007年有媒体报道,广发证券借壳上市即将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此时市场爆出更为具体的说法——广发高管炒股,尤其是广发总裁董正青弟弟买入200多万股S延边路获利亿元的传言。
  据媒体后来报道称,董正青弟弟通过二级市场的获利主要在2006年3月31日至2006年6月2日这一时间段。
  董正青弟弟大量买入S延边路股票被证实后,董正青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我承认我弟弟确实购买了S延边路,但这是他个人的行为,我可以肯定而负责任地说‘我没有参与内幕交易’,我相信事情总会有水落石出的时候。”
  董正青特别声明:“虽然自己弟弟买入S延边路股票,但对于广发借壳S延边路的事情,我从来没向家人、亲属透露,至于他们是否买、为什么要买我当时确实一点都不知情。”
  未了的结局
  2006年9月26日,S延边路借壳上市方案公布,10月11日复牌后又连拉3个涨停,10月20日被再次停牌至今。同样是在10月,中国证监会稽查局再派员赴广东展开调查,由广东省证监局配合。立案调查直到2007年5月前后仍在继续,证监会稽查局人员曾赴吉林长春,传召S延边路第一大股东吉林敖东(000623)的高管谈话问讯。
  相关媒体报道称,对于这种传言的调查,一线市场监管部门——深交所已经调查过多次,而证监会稽查二局也有数遍的调查,公司高管几乎都被叫去问话。据悉,董正青与稽查二局的谈话有一次甚至长达9个小时。
  2007年5月29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一条消息——“中国证监会对广发证券借壳S延边路相关方涉嫌内幕交易、信披违规拟作出处罚,目前部分涉嫌内幕交易和其他形式犯罪的当事人及涉嫌犯罪的证据和线索已经移送公安机关,并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6月1日,广发证券总裁董正青提出辞职。公司董事会委任常务副总裁李建勇代行总裁职务。
  三天后,证监会向S延边路、吉林敖东发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就其在2006年5月间未及时披露股权收购等信息,对两家公司及其高管作出罚款决定。
  据《财经》杂志报道,董正青辞职之前,证监会机构部及广东证监局官员曾亲往广发证券,与公司董事谋面。
  此外,在“新闻联播”发布有关广发的调查进展之前,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已经制订了详细的调查计划,其中包括将涉案者控制归案。但消息公布后,原计划需要重新调整。
  随后的6月5日下午至6月6日凌晨,十余名广发证券工作人员陆续被公安人员带走“协助调查”。
  《财经》杂志称,“该案进入监管层调查视野早于杭萧钢构和上投摩根唐建案。假如证据确凿,广发借壳一案,将成为中国券商第一起涉嫌内幕交易案。”
  在这段时间内,上证指数突破了曾经的历史高点2245点,并在此后开始不断创造新高。在达到6124点的高位后,又在半年内跌回到3000点。S延边路的股票持有者因此错过了在证券市场上赚钱的最好时机,同时也避免了近半年来股灾式的下跌。至于投资者还要等多久,依然是个疑问。
  此外,尽管广发证券人士一再强调,S延边路内幕交易属个人行为,公司仍希望借壳上市方案获批。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对内幕交易和借壳上市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复牌……我没时间,等以后再说吧。”S延边路的董事会秘书张洪军5月9日告诉理财一周记者。
  “我们一直在和上面沟通,当然希望早点(借壳上市)。”广发证券新闻处一黄姓工作人员表示,但是上面一直都没有明确的态度,甚至对此前的内幕交易也没有再追查下去了。
  而根据券商所公布的2007年年报,广发证券以81.89亿元的净利润名列前茅,超过国泰君安76亿元和申万56.23亿元的净利润。
  国金证券:最后的晚餐
  金融奇才魏东
  “近期外部环境又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强迫性的动作,强迫性的思维,如影随形,几乎时时刻刻困扰着我,伴随着严重的失眠和抑郁,使我无法面对生活,对于未来能否摆脱它毫无信心,而且长此以往会拖累得我的爱人,我的家庭不堪重负。”
  见到魏东的遗书,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在其悼文中则如此回应:“一个在乱世中崛起的金融奇才,退一步也能踏着彼特·林奇的足迹淡出股市,又何须如此轻生?我在想象你搁笔后走向死亡的一刻,不知面带微笑,还是面无表情?”
  金岩石无法触及这个“压力”,但是他说魏东是一个金融奇才。
  魏东1967年生于北京,湘西永顺人,中央财经大学硕士毕业。曾任职财政部,后在财政部下属的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中经开)工作。此后创立“涌金系”。
  其父魏振雄曾经留苏,是中国当代的会计名家,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第一任院长。作为中国当代的会计名家魏父在实践中也是业界翘楚。从1992年起魏父担任有中央财大背景的中惠会计师事务所的董事长和主任会计师。魏东的夫人陈金霞为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的门生,后任上海涌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更是魏东的贤内助。
  最值得提的事情就是,1993年万国证券和中经开在327国债上大战时,魏东是中经开的操盘手。
  涌金系成立之初,刚好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1994年,时年27岁的魏东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涌金财经顾问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涌金”)。1995年,魏东创建上海涌金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涌金”),1999年又以1.8亿元注册湖南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涌金”)。湖南涌金后来成为涌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涌金系”)的核心投资平台,通过该公司控股九芝堂集团、国金证券。
  巴曙松和王文强一年前(2007年6月)所撰的《涌金系上岸》一文中提到:“涌金系的最大特点,是在刻意经营下拥有非常灵通的信息和丰富的人脉资源,根据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和政策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投资策略,而其操作手法的每一次转变,都准确把握住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脉搏。上世纪90年代,涌金系主要以转配股、法人股受让、配售新股等政策性的“盲点套利”方式积累资金;2000年左右,其借鉴VC的理念,投资孵化了一批高科技创业企业;2002年后,又以私募股权投资的手法,受让千金药业股权;以控股的九芝堂集团为平台控股国金证券,并在这两个公司成功上市后获得巨额投资收益。”
  国金证券被查?
  对国金证券的投资被外界认为是魏东最妙的手笔。
  2008年5月8日,国金证券收于46.55元。尽管同去年最高价相比,股价已经跌去一半,但国金证券2007年年报显示,长沙九芝堂集团持有12710.13万股(44.76%),湖南涌金持有7950.31万股(28.00%)。其共同拥有的市值仍高达96亿元。
  在《涌金系上岸》如下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金的发展脉络。
  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中,券商行业整体低迷,涌金系却在7月中旬控股成都证券,并为其成功增资扩股。湖南涌金出资1亿元(占总股本的20%)、九芝堂集团出资9000万元(占总股本的18%),这让成都证券的资本金由1.28亿元上升至5亿元。湖南涌金、九芝堂集团两家股东共持有成都证券38%的股权。
  “2007年3月,成都建投复牌后首日暴涨129.6%,成为中国第一高价金融股,让国金证券的股东获利不菲。以2007年5月17日收盘价79.27元计,九芝堂集团持有成都建投3348.27万股的市值已高达26.54亿元。因涌金系持有九芝堂集团49%股权,因此其间接持有的成都建投市值约为13亿元。”
  通过过去三年来国金证券的公告不难看出,自2005年9月以来他们一直在清理资产,至2006年8月公告停牌时止,成都建投基本上已是一个完美的壳资源;2006年9月刊登国金借壳上市公告;2006年10月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10月向涌金系控制的三家公司增发7500万股,每股6.44元,相当于流通股份的3倍,而向舒卡股份增发的限售期只有12个月。
  有质疑者称,其一、为什么要分拆上市,其他券商都是一次性上市;其二、2006年12月8日管理层批复国金合并原成都建投,当时国金57.76%的股权经审计被作价6.6亿元;而2007年10月,国金证券的最高市值为400亿元。
  不过,针对调查传闻,国金证券董事长雷波近日则表示,魏东及涌金旗下的公司都没有受到任何部门、任何机构的调查,魏东的去世纯属意外。
太平洋:上市“新模式”疑惑
  上市三个月即亏损
  自从2007年10月中旬后,中国股市开始了“股灾”式的下跌。这轮下跌使太平洋这个闹剧走向高潮。
  4月25日,太平洋发布2008年第一季度报告,第一季度亏损2亿5千多万,每股收益-0.1665元,是已上市的券商中惟一在2008年第一季出现亏损的。
  “就一个字,烂!”《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李德林告诉本报记者,通过年报可以看出,11家营业部和11家证券服务部直接决定了太平洋的经纪业务,而投行这块收益也就1000多万,因此太平洋证券的主要收益就是靠炒股票了,“行情不好当然会亏损。”
  更引人注目的是太平洋上市的时间并不遥远。2007年12月28日,太平洋搭上了2007年最后一辆班车从而登陆资本市场。也就是说,上市三个月后即亏损。
  “确实够夸张的!”李德林甚至笑了,在他的记忆里,上市三个月就亏损的公司一时还不好想起来。新上市的公司出现亏损,“再怎么样也会坚持一年半载吧。”但就是这样的公司却顺利上市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太平洋证券成立于2004年1月6日,是云南省政府为了托管“问题券商”云南证券而专门成立的。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外经贸信托”)、泰安泰山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泰山投资”)与泰山祥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泰山祥盛”)三家分别持股22.56%,成为太平洋证券并列第一大股东。
  记者李德林在2008年3月1日的《证券市场周刊》封面文章《谁批准太平洋上市》中表示:“有资料证实,这家看上去是为政府解决云南证券而成立的证券公司,实际上已经纳入‘明天系’的行列。”
  据上述报道,2004年,太平洋和“明天系”合作参与了四环生物(000518)、青山纸业(600103)、鲁银投资(600784)一类的老庄股的炒作。
  在二级市场的冒险最终让太平洋在2004年亏损1623万,2005年亏损达2亿之巨。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太平洋证券成立之初,是没有历史包袱的。
  2006年初证监会开始关注太平洋证券,尤其是“明天系”的控制权问题。此后,太平洋证券的股权发生了一系列转让。另一方面,2006年11月,公司和云南国资主导的已处于终止上市边缘的云大科技重组领导小组达成了“云大科技股权分置改革暨太平洋证券重组上市组合操作方案”,太平洋上市之路开始。
  上述报道还表示:“两家公司的股东换股后,原本20个股东的太平洋证券股东人数达到28975人。保荐机构安信证券、法律顾问德恒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保荐意见书以及法律意见书均称,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公司为公众化公司,公众化公司可以进行公开的股权转让流通等交易。原定于6月就挂牌交易的太平洋证券,由于《证券市场周刊》提出异议而被推迟上市。2007年12月27日,太平洋证券终于发布了上市公告书,次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没有经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批,直接成为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
  无论如何“增资、换股、上市,太平洋证券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一个完美的三级跳。”更详细一点说,公司成立到向证监会提出上市申请,太平洋证券还不足3岁,其中前两年连续亏损,三年累计亏损8482.47万元。
  上市“新模式”疑问
  对于太平洋证券这种新的上市模式,《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李德林经过调查,提出如下疑问:
  其一、太平洋证券增资扩股时,太平洋证券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北京玺萌置业有限公司(下称“玺萌置业”)2004年的负债率为95.93%、2005年为85.74%、2006年为87.05%;股东中储股份(600787)2004年的负债率为52.35%、2005年为50.05%、2006年为64.71%。这和《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相违背,即直接或间接持有证券公司5%以上股份或负债总额达到净资产50%不具备股东资格。
  其二、《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监管的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证券公司变更业务范围、公司形式、股东或者股权、公司名称、住所和高级管理人员,资本金的增加或者减少,合并与分立,修改公司章程,分公司的迁址,证券营业部的迁址与转让等事项,应当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那么,太平洋证券变更为股份公司及增资扩股后的章程是否报批了呢?对照这一规定,记者从证监会官方网站上没有查阅到证监会在81号批复中特意强调的太平洋证券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
  其三、在太平洋证券的上市公告中,还披露了云大科技股东大会以及太平洋证券股东大会所通过的换股的决议,即同意云大科技的股东与太平洋证券的股东进行换股。应该说,按照《证券法》以及上述监管意见,太平洋证券的重大股东变更应该报证监会进行审批。
  其四、既不是借壳也不是IPO。从太平洋证券上市后新的证券代码可以看出,太平洋证券不属于借云大科技之壳上市。而太平洋证券的业绩不符合IPO条件:太平洋证券2004至2006年净利润则依次为-1623.40、-20051.26、13192.19万元。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33条规定的发行人应当符合的条件之一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显然,过去3年中太平洋证券只有1年盈利,累计亏损8482万元的太平洋证券,达不到公开发行股票的标准。
  5月9日,李德林告诉记者,至今无论证监会还是太平洋证券公司都没有给他所指出的疑问有一个回复。
  等待结局
  从股改至2008年5月9日,国金证券是第一家成功借壳上市的券商,太平洋则是最后一家上市的券商。
  5月9日,有知情人士告诉《理财一周》记者,魏东之死确与国金证券被调查相关。目前相关部门确实在开始调查券商上市过程中的利益输送问题。
  魏东已去,周边沉默。
  这风雨来临之前的沉闷和压力!  
  风暴眼
  对话李德林:
  证监会也需要独立机构监督
  理财一周记者/柯智华  
  理财一周:自证券市场好转以来,各券商苦心经营着寻找机会上市。在这过程中,首先是广发证券涉嫌内幕交易被查,到今天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再到最近的太平洋“新模式”上市,您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或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李德林: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当然我首先要承认有些券商在上市的过程中就很干净了,比如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
  但是也有一部分券商在上市过程中是不规范的,比如广发证券的内幕交易,还有这次的太平洋证券上市,期间的利益输送都是非常原始、非常粗暴的。我们把他叫作“PE式行贿”,好比买原始股,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内幕交易和行贿。
  理财一周:这样的话,你觉得将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
  李德林: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愚民”政策。
  比如太平洋证券到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按照正常的程序,太平洋证券是上不了市的。这种PE式的行贿让别的上市公司怎么办呢?是以此为榜样也这样做?如果这样做,我们的市场如何是好,不这样做,那些没有违规的公司面对不公平待遇,又该怎么办?
  理财一周:如果要改善这些,哪些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
  李德林:股改解决的是历史问题,其实历史问题是可以分步解决的。
  你说股改了,上市公司业绩有变化么?没有,还是以前的公司。但是最核心的问题却没有碰——那就是“透明度”,监管层一定要坚持三公原则(即公平、公正、公开)。中国证监会不能够自己当选手又当裁判。
  因此,中国的证监会需要一个权利的制衡机关,需要有另外独立的一方对中国证监会有个监督。
太平洋证券离奇上市悬疑:暴富者未套现疯狂抽身
  没有任何上市合规的批文,太平洋证券就堂而皇之地上市了。整个上市过程中,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交易所一路放行,换股抵触国务院禁令,增资扩股明显违法,不少利益中人趁机大发其财,而一些暴富之人在没有套现的情况下却疯狂抽身……一系列非常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文/林森
  中纪委多路人马摸查券商借壳,国金证券等借壳上市的券商因“涌金系”掌门人魏东的死亡而传言四起。然而,一直与“涌金系”渊源深厚的“明天系”旗下的券商太平洋证券离奇上市至今,仍安然无恙。这家成立三年,连续两年巨额亏损,三年累计亏损8000多万的券商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一个完美的三级跳:增资——换股——上市。太平洋证券每一步的背后都在不断挑战法律的底线。
  三年跑步上市
  2004年1月6日,云南省政府为了托管“问题券商”云南证券,专门成立了太平洋证券。公开资料显示,“明天系”实际控制人肖建华,这个15岁就考上北京大学的才子,借助对外经贸信托的央企控股招牌,通过控股太平洋证券的股东泰安泰山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泰安市泰山祥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世纪华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实际控制了太平洋证券60%以上的权益。太平洋证券在“明天系”的控制下,进行着艰难的发展。
  “太平洋证券成立之后没有任何历史包袱,但是‘明天系’资本玩家的真面目很快就显露了出来,在证监会大力整顿券商自营以及委托理财业务的情况下,太平洋证券却进入二级市场冒险,导致2004年和2005年巨亏,到了2006年股市行情的好转,太平洋证券才逐渐摆脱困局。”知情人士透露。
  “明天系”一直看好爱使股份,从2005年开始持有爱使股份1855万股,直到2006年底。投资华夏银行以后,“明天系”对投资金融上市公司情有独钟,深发展的股改更是让“明天系”倾巢而出,远东证券、恒泰证券以及太平洋证券三家嫡系券商联袂出击,持有深发展5195万股,其中太平洋证券持有3013万股。
  这家没有任何包袱的券商在“明天系”的操纵下,2004年亏损1623万元,到2005年巨亏2亿元,距离证监会的规范类券商标准都相去甚远,更没有任何上市的希望。
  2006年初,证监会开始关注太平洋证券的经营,尤其是关于“明天系”的控制权问题,致使“明天系”不得不出让太平洋证券的股权。但付出的代价并不可怕,如果太平洋能上市并将整体市值做大,即使出让部分股权,“明天系”也不吃亏。
  于是“明天系”开始通过转让太平洋证券的股权谋划上市,而引进新股东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该股东的进入一定能够有助于推动太平洋的上市进程。2006年6月,泰安泰山投资控股公司的股权转让给普华投资有限公司;8月,泰安市泰山华信投资公司的股权转让给北京华信六合投资有限公司;11月,华嵘投资将2852万元的太平洋证券股权转让给云南崇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至此,华信六合成为太平洋证券的大股东,而华信六合的自然人股东涂建因持有华信六合28%的股权间接成为太平洋证券的实际控制人。
  2006年11月,太平洋证券通过增资扩股将注册资本由6.65亿元增至13.98亿元,在增资扩股的过程中,由云南省国资委全资控股的云南国资公司在免费取得云大科技的股权之后,并没有拿出任何现金参与拯救这家拥有着上万名流通股股东的上市公司,却拿出了5000万元现金参与了太平洋证券的增资扩股。
  2006年11月,这家从成立开始连续两年亏损的券商真真切切地开始了上市之旅。经过与云南国资主导的云大科技重组领导小组的商讨,太平洋证券很快就拥有了《云大科技股权分置改革暨太平洋证券重组上市组合操作方案》。期间,云南省政府特意出具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云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险请求支持的函》(云政函[2006]113号)。在云南省政府的这份公函中,提出了太平洋证券定向增资、参与云大科技股权分置改革、重组上市这样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方案。
  2007年3月28日,太平洋证券通过了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规范类券商的评审。随后,太平洋证券向北京冠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天翼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利联太阳百货有限公司、湛江涌银置业有限公司等四家新股东(下简称四股东)定向增资1.02亿元,定向增资股东的所增股份将部分用于与云大科技股东换股。
  至此,太平洋证券股本增至15亿股。根据2007年4月14日云大科技的股改方案,四股东增发获得的股权将部分用于同云大科技的全体股东进行换股,云大科技非流通股每8股换成1股太平洋证券的股份,流通股每4股换成1股太平洋证券的股份,即换股比例分别为8∶1和4∶1。
  2007年12月28日,最后一个交易日,没有经过证监会发审委和重大重组审核委员会批准的太平洋证券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了。万千股民在该股挂牌首日纷纷竞买,使太平洋证券的股价一度摸高到49元,总市值一举突破了600亿元。那一瞬间,估计有人在推杯换盏、击掌相庆。
  4200万股夹带14.6亿股
  太平洋证券仅凭无资格批准公司上市的证监会办公厅出具的一纸批复成功上市了,利用股东之间的权益交换,太平洋证券14.6亿非流通股也一起被夹带上市。
  太平洋证券的上市借助了一个好机会。云大科技在经历三番五次的股权之争之后,濒临退市边缘,云大科技通过股改之后,所有的股东权益与太平洋证券的四股东进行交换。根据云大科技的公告,通过换股后,云大科技的股东人数下降到5人,已经不符合上市公司的人数要求,失去了上市流通的资格,也就彻底从资本市场消失了。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股改之后失去了上市资格,而一个从来就没有上市资格的公司则通过股东之间的权益交换而自动获得了上市资格。
  首先看看到底什么是股改?股改的全称是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让国有股和法人股通过向流通股支付一定的对价,全部像普通股一样,参与市场流通。通过全流通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自从云南大学从云大科技退出后,云大科技的控股权几易其手,但都是以非流通股实现控股的。到2006年下半年,云大科技重组的机会迷茫。“明天系”曾经控股的太平洋证券浮出水面,提出要用自己部分股东持有的太平洋证券股权跟云大科技所有股东进行权益交换。
  云大科技股改了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有关问题的批复》(证监办函[2007]275号)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云大科技股改与太平洋证券定向增发、换股并重组上市组合操作相关事宜已经经过证监会批准。”云大科技的股东整体用持有云大科技的权益与太平洋证券的四股东持有的太平洋证券的权益进行不同比例的交换,最终权益交换的结果是,云大科技原流通股东现持有4200万股太平洋证券股份,这部分权益持有人应为云大科技的前流通股东,按照安信证券等中介机构的保荐意见,这些股东持有的太平洋证券股权具有天然的流通性。
  “在云大科技的股改路演中,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介机构,都说用换股权支付了股改对价,到底是谁在为谁支付对价呢?”一名资深律师指出,云大科技的上市资格是证监会通过行政程序赋予的,股东之间的权益交换并不能将公司本身通过行政许可获得的权力进行转移。但是云大科技的流通股东在权益交换之后,持有太平洋证券的权益4200万股,占太平洋证券总股本的2.79%,也就是说现在的流通股比例才2.79%,而这2.79%的权益,不仅仅换取了云大科技非流通股股东的流通权,还将太平洋证券这个没有资格上市的公司给夹带上市了。
  一位管理层内部人士对此表示费解,“股改要么是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股票或者权证等对价,如果上市公司非常糟糕,可以引入重组方,重组方置入优良资产,流通股东可以缩股的方式使新进入的大股东置入的资产与市场价值达到一个平衡。而太平洋证券用了4200万股换取了太平洋证券所有流通股东权益,就让14.613亿股获得了流通权,这是一个荒唐的逻辑。找一家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与农业银行股东持有的农行股权进行权益交换,那么农行岂不是可以直接上市,干吗还要进行多年的重组呢?”
  他接着指出,“如果监管部门认为太平洋证券通过部分股东与云大科技股东之间的权益交换就可以上市,那么中石油等大型国企的股东人数众多,完全可以分流一部分股东与一些还没有上市的优良企业的股东进行权益交换,这样一来,发行审核等程序都可以省略,也不会因为发行新股而从市场中抽走大笔资金,按此逻辑,就应该广泛推广。”
  让这位人士更纳闷的是,那么多优良企业不选择,为什么要支持一个开张三年,连续两年亏损,三年累计亏损8000万元以上的券商上市呢?该人士指出,“云南省有很多优良资产可以参与云大科技的重组,但是为什么抛弃优良而选定太平洋证券呢?”
  2008年一季度,在券商普遍盈利的情况下,太平洋证券爆亏2.5亿元,亏损的重点就在于炒股票,并未摆脱“明天系”时代的炒股风格。
  “夹带上市”背后的疯狂
  太平洋证券的业绩达不到上市的标准,却依然获得了上市,这背后又是怎么的玄机呢?
  2006年8月,云南崇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受让了“明天系”控制的黑龙江世纪华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太平洋证券2852万元的权益,随后,在2006年11月太平洋证券增资扩股的时候,再次增资4000万元,并在随后的太平洋证券1∶1转股过程中,廉价获得太平洋证券6800多万的股权。
  经过调查发现,该崇文企业注册资金100万,成立于2006年11月14日,由太平洋证券董秘林荣环的哥哥林屹松控股95%,还有一个叫陈惠的女人持股5%。这是一家多么神奇的公司!一个还没有成立的公司怎么从世纪华嵘手上取得2852万股太平洋证券权益?当时怎么完成工商过户变更的呢?
  一家金融公司的股权居然转让给一家并未成立的公司,纵然林荣环是董事会秘书,但是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走通工商过户这一关,这个崇文企业只有100万的注册资金,那么受让2852万股的股权资金以及增资扩股的4000万元的资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根据《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第九条,“证券公司的股东资格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条件。直接或间接持有证券公司5%及以上股份的股东,其持股资格应当经中国证监会认定。或有负债总额达到净资产50%的,不得成为证券公司持股5%及以上的股东。”
  崇文企业在增资扩股以后占太平洋证券股权超过5%,而这家注册资金仅100万的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涉嫌违法持有太平洋证券股权,这样的公司根本不能成为金融公司的股东。并且。太平洋证券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玺萌置业2004年的负债率为95.93%,2005年为85.74%,2006年为87.05%;大股东中储股份2004年的负债率为52.35%,2005年为50.05%,2006年为64.71%。莫明其妙的是,有关部门的官员却在太平洋证券的增资扩股上进行同意签字。
  太平洋证券上市的保荐人出具的保荐意见以及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均称,“太平洋证券股东通过换股,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符合《公司法》等相关法规的要求,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为公众公司。”中介机构进一步推演,公众公司就可以直接挂牌交易成为上市公司,所以太平洋证券符合上市资格。
  2006年1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6〕99号文)。文件中明确规定,“严禁擅自公开发行股票,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或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为公开发行,应依法报经证监会核准。未经核准擅自发行的,属于非法发行股票。”太平洋证券股东人数超过200人没有经过证监会批准,只是办公厅进行了批复。
  99号文还明确指出.严禁变相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特意进行定性与定量解释.特别强调.严禁任何公司股东自行或委托他人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转让股票。而向特定对象转让股票.未依法报经证监会核准的.转让后公司股东累计不得超过200人。
  “太平洋证券股东与云大科技的股东进行权益交换事实上就是一种权益转让,这种行为对于一般公司都是禁止的,更何况太平洋证券作为金融企业,更加应该禁止。”管理层内部人士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即使太平洋证券的股东将权益转让给云大科技的股东,证监会即使批准,股东人数也不能超过200人。 然而,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
  暴富之人疯狂抽身
  更离奇的是上市使很多人一夜暴富,但却有暴富的人还没有变现就开溜。
  天津顺盈成立于2001年6月,注册资本金500万元,持有太平洋证券1503万股。顺盈共有5个自然人股东,王磊持有45%,丁华忠持有30%,王薇持有5%,何英与杨立安各持有10%。2006年10月20日,丁华忠和杨立安分别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王磊,王磊持有该公司85%的股权,一举成为控股股东,并且该公司增加了自有资金投资这一项新业务。其间,太平洋证券借云大科技股改便利谋划上市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奇怪的是,到了2006年11月25日,大股东王磊将其持有的61%股权转让给王薇,另外的24%股权转让给周宏。同时天津顺盈增资扩股到1000万,其中王薇持股67.5%,周宏持有20%,新进入的孙宇出75万现金持股7.5%,何英的持股比例下降到5%。
  天津顺盈的增资扩股好像意在参与太平洋证券的增发,太平洋证券增资扩股时,该公司出资1500万元,以每股1元的代价获取了1500万股的太平洋证券原始股。更奇怪的是,到了2007年5月,太平洋证券与云大科技的股东开始换股的时候,这家公司又开始了股权变更,这一次又是大股东出局。2007年5月16日,王薇将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了孙宇和周宏,孙宇的股权比例上升到55%,周宏持有40%,何英的股权比例不变。已经出现了太平洋证券的上市预期,财富就在眼前,大股东为什么要急于抽身呢?
  王薇的出局并没有结束这家公司的股权变更。2007年12月28日太平洋证券在上交所挂牌交易,股价飙升,天津顺盈当天的收益在7亿元以上。到了3月18日,天津顺盈的股东再次发生变化,孙宇和周宏将全部股权转让给了宗建文,何英将其持有的5%的股权转给了覃伟桥。而天津顺盈的办公地点却是一家住户,找不到公司具体的办公地址。
  据了解,除天津顺盈之外,太平洋证券还有诸如北京冠阳房地产等多家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些人究竟是代人持有,还是有意将亿万财富拱手让人呢?
港媒:肖建华涉太平洋证券案 曾致高官落马富商自杀
居港大陆富豪肖建华,上周疑被大陆执法人员秘密带返大陆。近日,大陆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这与一宗陈年旧案相关。07年底,太平洋证券在A股蹊跷上市,08年被曝出其中暗藏腐败,导致国开行副行长王益被捕,“涌金系”掌门人魏东跳楼自杀。而肖建华被传同样牵连其中,但却神奇地全身而退。令一家港媒报道,肖建华被传和曾庆红之子交情深厚。
2月2日,亲中港媒《香港01》引述大陆消息称,2004年,肖建华通过一系列操作,实际控制了太平洋证券60%以上的权益。2007年12月28日,亏损严重的太平洋证劵竟在主板上市。2008年,上市黑幕被揭发:太平洋证券上市方式很简单,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请示、中国证监会办公厅批复,成功地绕开了IPO和并购重组两道门槛限制,实现了直接在交易所挂牌交易。
虽然公开资料显示,“明天系”在太平洋证券上市前已经退出,但也有证据显示,“明天系”通过间接持股仍持有太平洋证券30%以上权益。上市后,太平洋证券通过增资扩股,包括“明天系”公司在内的所有原始股东,都实现了财富暴增。
此事案发后多名官员落马,多名证券界人士涉案,并牵连中国证监会前副主席、时任国开行副行长的王益被“双规”,另一位资本大佬“涌金系”掌门人魏东跳楼自杀。而肖建华为何能成功逃过此劫,一直是一个谜。
“王益案”事发时,当时有媒体发文称,肖建华是继魏东之后,王益着力栽培的第二个“学生”。
中国大陆资本界曾经有“三大系”——“明天系”、“涌金系”和“德隆系”,如今只剩下肖建华领衔的“明天系”硕果仅存。2008年太平洋证券腐败案发,是肖建华和“明天系”的一个转折点。此次事件之后,肖建华逐渐淡出国内资本市场。
13年,肖建华在接受内媒采访时断然否认“因为‘王益案’而潜逃国外”的说法,自称与王益和太平洋证券案毫无关联。
不过,近日网上有未经证实的传言称,肖建华已经全盘招供太平洋证券非法上市的内幕。
香港01报道称,但有分析认为,只是这种陈年旧事,不值得当局大动干戈。
2月1日,香港苹果日报报道称,肖建华与香港01老板于品海过从甚密。
报道说,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与肖建华,及中信集团前董事长王军过从甚密,三人有意收购有线及九仓电讯等,作价逾100亿港元。惟于其后澄清指,“不认识肖建华,听闻过但未曾见过面,两人公司之间亦没任何合作或交往”。
苹果日报还称,传肖建华与曾庆红子交情深厚。
报道说,肖建华于2009年传出参与中策收购台湾南山人寿一案,因而结识本地大孖沙包括新世界系创办人郑裕彤、华置创办人刘銮雄与张松桥等人。其后遭台媒踢爆肖建华是交易幕后金主,更指他与国家前副主席曾庆红之子曾伟交情深厚,导致交易被台湾否决。
有市场人士指,肖建华旗下明天系,虽未有直接持有港股,但背后却是多只壳股金主,近年更一口气由城中一大壳王买入多只壳股,而且多间中资券商,均向肖提供以亿元计信贷额度,担心骨牌效应下,有细股价及壳股随时出现疯狂斩仓场面。
—-
王益:被撕开的一角黑幕
  王益,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原证监会副主席。这个在金融、证券、商界具有深厚的权势背景,又深谙为官之道的风云人物,在2008年的端午节这天彻底结束了他的辉煌时代。
  王益的落马,引起了资本市场轩然大波,这也许是一个彻底撕开中国证券市场重重黑幕的契机,使得资本市场一直为人诟病的内幕交易和规范监管面临挑战。
  王益的人脉圈与利益链
  王益双规的起因至今尚无官方说法,但坊间调查已涉及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多个层面,更直指资本市场多起要案。随着王益多年以来精心布置的人脉网络逐渐浮现,可以看到的一点是,这张盘根错节和势力强大的人脉网为其构建权力向利益输送的链条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现年52岁的王益,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78级历史系硕士。
  毕业后,王益任原国家某领导人的秘书。1992年起调任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副主任。1995年11月,王益调任证监会副主席。随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分管股票发行、基金等最为核心的部门,他提拔的数位官员也在他离任后担当要职。被双规后,王益成为证监会有史以来被查处的最高官员。
  1999年2月,王益调任国开行任副行长,分管政策研究室等部门。他在这个位置上不温不火地坐了九年,直至被双规。
  被“双规”之前,王益还有多种活跃的身份。任证监会副主席时,他是光华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任国开行副行长期间,他又“挖掘”出自身的音乐天赋,创作了大型交响乐《神州颂》。不过对于王益来说,资本市场始终是他最长袖善舞的舞台,而真正理解他的也是证券界的人。
  例如创建“涌金系”的魏东。知情人士称,魏东生前与王关系密切,两人相识于王益任职证监会期间,魏东涌金系旗下上市公司国金证券(600109.SH)现任董事长雷波是王益在证监会时期的秘书。2007年3月29日,当广发证券还在为涉嫌内幕交易的调查所困扰时,国金证券借壳成都建投成功上市,从而成为第一例成功借壳上市的券商。魏东之兄九芝堂(000989.SZ)董事魏锋还亲自担当了王益《神州颂》演唱会的策划。
  生前积累了超过300亿元巨额财富的魏东,正值事业的巅峰时期,却于王益双规前40天的4月29日自杀身亡,留下诸多谜团。
  王益多年来亦从未离开过证券界,有市场人士描述:即使离开证监会,他仍能利用其当年在权力场上结下的诸多人脉,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
  比如太平洋(601099.SH)的蹊跷上市。太平洋证券上市途径是与即将退市的云大科技进行换股操作,但其上市用的是新代码,既不是借壳也不是新股发行。这家连续三年共计亏损超过8482万元的公司,却能“特批”上市,显得颇为蹊跷。
  有市场人士分析,该案例通过参与上市公司股改以换股操作获得股份的流通权,通过中介机构煞费苦心的操作,在股东人数上做文章找到了备受质疑的法律依据,更“巧妙”利用高层领导的有关批示,最后得以使证监会和交易所放行,获得准生证。
  王益在太平洋证券上市案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尚不得而知,但从显露的事实中不难看出,通过利益诱惑与巨大行政权力的结合,所谓的“资本大鳄”及执掌大权的市场监管者们多么容易地在资本市场“和谐”共处,鲸吞财富,一夜暴富。
  等待撕开黑幕
  证券市场从来不缺借助权力谋取私利的人。对于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而言,权力主体进入市场寻租的现象也显得颇为容易。王益并不是例外,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权势背景、人脉关系、手握大权的高级官员,只要稍加“用心”,既能实现权力向利益的输送。
  事实上,在王益之前,证监会已经有包括发行部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发行部副主任刘明、上市部副处长钟志伟、上市部副主任鲁晓龙等7名证监会官员被捕。而王益也不是银行界首位落马的高管,在他之前,建设银行(601939.SH)董事长张恩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于大路、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刘金宝、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光大集团董事长朱小华等人物也相继被查处。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秦池江认为,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高管包括监管人员的腐败现象值得思考:“之前的金融改革,我们关注的重点是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金融风险、金融开放、金融创新等方面,而对于金融管理层的道德素质、金融文化、法制观念的改革和建设,服务理念的提升,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关注的不够。如果在人的观念、品德等方面不提升,那么其他业务方面的改革也不会取得多大的成效,甚至会使以前的改革成果都付诸东流。”
  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磊则表示,王益事件说明当前市场监管者在监管理念上出现了问题,他们不是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出发,而是保护机构的利益。目前中国官员的委任中存在大量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串流,监管者容易被市场俘获,导致监管不力。
  “这是国际上的‘监管俘获论’。”陆磊说,“所以腐败本身很难从机制上去根本遏制,只能通过更规范的规则制定来降低其可能性,例如纪检监察部门要独立,而非隶属金融监管当局。例如官员任命上,是不是有其他渠道来避免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串流问题。”
  现在还没有人能知道,王益事件将以什么方式结束。是被淡漠,还是有更多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浮出水面。王益事件仅仅再次撕开了中国证券市场重重黑幕的一角,资本市场是否会因此而掀起新一轮整治内幕交易和监管廉政的风暴,是摆在当局者们面前的考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6 04:3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