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42|回复: 0

【傳統文化】不彰人短 不炫己長

[复制链接]

0

主题

193

回帖

263

积分

中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63
发表于 2005-11-5 23: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話說「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總是看重別人的缺點,而且到處張揚,這樣就會給別人造成傷害,這可不是君子待人處世之道。

  「江南才子」文徵明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他生性不喜歡聽到別人的過錯。有人想要把別人的過失告訴他,他必巧妙的轉移話題,使對方無法說下去。他終生都如此。

  東漢著名將領馬援也曾告誡侄兒說﹕「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有過失,就好像聽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嘴裡不能說﹗」

  對於自己的優點或長處,我們應當始終韜光養晦和抱以謙遜的態度。

  老子曾經對孔子說﹕「我聽說,聰明的商人會把財物藏得很嚴密,彷彿一無所有。盛德君子的容貌彷彿十分愚鈍。去掉你身上的驕氣與過多的慾望,去掉你躊躇滿志的神色與放蕩的心志,這些都對你沒有益處。」[1]

  《中庸》引用《詩經》中的話說﹕「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絅」是單衣或外衣的意思。繡有花紋的錦衣外面為什麼還要加上單衣呢﹖就是嫌花紋太顯露了。用此來說明君子之道應該韜光養晦,內蘊深藏不露,外表雖然暗淡,日久就會彰顯它的光芒﹔如果內蘊膚淺,雖然外表引人注目,但很快就會日益消亡。

  宋朝的歐陽脩,文章寫得非常好,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文學家,可是他對待客人,總是多談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談及文章。當時的蔡襄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對待客人,也是多談文章,而不談及政事。這兩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於韜光養晦,不會在別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長處,所以在歷史上都能夠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極其顯貴的地位。

  被稱為「唐初四傑」的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四人以文章而享有盛名,個個才華蓋世。當時的大臣裴行儉通曉陰陽,有知人之明,他見到盧照鄰等四人後說道﹕「讀書人以後能不能夠發達久遠,鴻圖大展,應該是先要看他有沒有寬宏的器識,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們四個人,文章雖然好,但是多顯得浮躁淺薄,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華,這不是享有爵祿福報的根器啊﹗楊炯這個人還稍微顯得沉靜收斂一些,他能夠善終,就算是十分的幸運了啊﹗」後來這四個人的命運,果然如裴行儉所說的一樣,只有楊炯得以善終。

  [1]原文「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慾,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文/陸清(轉自《明慧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26 13: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