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雨夜 于 2017-10-11 02:54 编辑
原标题:大明灭亡的最后80天崇祯心存幻想的救国举措
听人说事 于 2017/10/11
大明灭亡的最后80天崇祯心存幻想的救国举措,引发一出又一出闹剧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是一个令皇帝朱由检愁眉不展的日子。不久前横扫西北的李自成,这天在西安建国大顺,改元永昌。大顺军业已占领西北数省、河南大部、湖广北部,定鼎长安。
不过,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在明王朝官吏的统治之下。拱卫京畿的边军,也保有强大实力。崇祯似乎还可有一番作为。很难想到,距离大明寿终正寝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到八十天了。这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变,堪称历史的黑色喜剧。
李自成劝降
李自成在西安过了个囫囵年。正月初八,他率主力开始向山西进军。二十三日,大顺军到达平阳,知府张璘归降。
崇祯闻报大怒,将山西巡抚蔡懋德解职。然而继任巡抚走到河北、山西交界的固关,听说李自成势大,不敢赴任。蔡懋德只好背锅到底。二月初六,李自成军进抵太原城下,初八日,守军裨将开门投降,蔡前巡抚自杀了事。
修整数日后,李自成继续向北进军。途中发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这一纸诏书乃是对大明朝的最后审判,文中历数朝廷失德之处,说它“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并奉劝崇祯早日退位,“如杞如宋,享祀永延”。
大学士出征
崇祯当然不愿坐以待毙。正月二十日,他决定命大学士李建泰督师“代帝亲征”。李阁老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韬略,不过他是山西本地人,还向皇帝表示:“愿出私财饷军,不烦官帑。”这就非常合崇祯心意了。
朝廷上下对这次李建泰督师寄予厚望。二十六日,举行了隆重的出师典礼。先是祭告太庙,又在正阳门城楼大宴,崇祯亲赐御酒饯行。李建泰获得了绝大的权力,一切调度赏罚,都可自行决定。违反军法者,不需上奏,即可以尚方剑处决。
李建泰出师后,果然势如破竹,相继攻克定兴、广宗两县——遗憾的是,他还没走出河北呢。也就是说,大顺军还远在山西,畿辅州县已经有不让大明督师进城的了。李建泰的部下到民间吃饭,人家先问:“汝官为大明乎?为大顺乎?”部下机智地回答:“大顺”。这才混了一顿饭。
李建泰眼看形势不对头,率领亲军躲进保定城,上奏说:“贼势大,不可敌矣。愿奉皇太子南去。”可怜崇祯还眼巴巴指望他打退李闯王呢。北京陷落几天后,李建泰在保定向大顺军投降。“代帝亲征”就这样狼狈收场。
悲剧的督抚
再说李自成从太原北上,除了在宁武关遭遇一定程度的抵抗,其余重镇都是开门投降、闻风归顺。
三月初一,李自成到达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大总督王继谟统率边军,驻地在山西阳和。他眼看部下人心浮动,下令召集文武在关帝庙盟誓。王总督自己慷慨激昂,周围人却是“默默虚应而已”。
所属部将纷纷准备迎接李自成军,王继谟眼看大事不妙,遂率领亲兵百余人,护送库银向京城逃跑。不料走至半途,众亲兵发一声喊,竟将饷银、好马尽情劫夺,扬长而去!
而阳和那边,已经在兵备道于重华带领下,“郊迎十里,士民牛酒塞道”去迎接大顺军了。无可奈何之下,王总督上书请罪:“臣茕茕孤身,止有归命于皇上而已。”不久他收到崇祯谕旨:“姑著戴罪收拾兵将,立解云(大同)围。”
这时大同已经归顺李自成,而王继谟身边连亲兵都叛逃了。也就是说,皇帝是在命令一位丢失辖地的总督,率领着并不存在的军队,去解救一座已经投降的城池。想在军事史上找到一条同样荒谬的命令,恐怕要花上不少功夫。
三月初六,李自成兵临宣化,这里的巡抚朱之冯命令士兵抵抗,“军士抱手默然无动者”,气得他抱头痛哭。总兵王承胤大开城门,满城结彩迎接大顺军。百姓在胸前贴上“顺民”二字,焚香跪迎,场面惊人。
李自成还派了一支兵马,从山西东出固关。镇守河北真定的巡抚徐标相当坚决,收到大顺军檄牌后下令碎牌斩使,表示要决一死战。部下兵丁随即以行动响应领导号召——将巡抚大人绑出西门斩首,自行使用大顺永昌年号。
三月初七,真定归附了李自成军。大明的江山,只剩下短短十二天了。送走李建泰后,崇祯也没闲着。皇帝感觉到形势恶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给大明再续一下命,结果却引发了好几出闹剧。
挤牙膏式捐款
首先是号召勋贵、官员捐资助饷。明王朝财政危机由来已久,为了给辽东战事和镇压农民军筹款,税赋已经屡次增加。然而远水不解近渴,二月中旬,崇祯下旨要京师的达官贵人捐款,以纳银三万两为上等。
为了给群臣树立榜样,崇祯动员自己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要他至少出二万两。周奎反映说“老臣安得多金?”,坚持只能一万。于是皇后掏了五千两私房钱,暗中派人送给父亲,要他表现积极点,给皇帝一个面子。
结果周奎从中扣下两千,装出一副毁家纾难又挤出三千两的样子。这样一进一出,相当于只损失八千两,周国丈算计精明,自以为得计——不久大顺军进城,从他家抄出现银五十三万两。
明朝宦官敛财有道,太监王之心最富,崇祯当面让他捐钱。王之心哭穷仅献银一万两——后经大顺军严刑拷打,吐银十五万。文官的表现也差不多,末代首辅魏藻徳表示家无余财,仅捐五百两,后来刘宗敏也从他身上打出了万两白银。这些吝啬的权贵,用崇祯自己的话吐槽就是:“全无急公体国之心……及至贼来,都为他所有了。怎么这等愚?”
坑儿子的父皇
其次是考虑逃跑。既然京师难保,南迁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大明“国君死社稷”颇受当代部分读者欣赏,可当事人似乎不大喜欢这种结局。正月,崇祯召见主张南迁的大臣说:“朕有此志久矣。”
然而崇祯这人非常好面子,一定要大臣出头提议迁都。联想到陈新甲(替皇帝出面同清秘密议和,事泄后在舆论压力下被皇帝牺牲,掉了脑袋),谁也不愿背这口黑锅。南迁的事情就这样黄了。
有人主张“皇上自然守社稷”,而让太子去南京监国,或者把皇子分封到江南,不要被一网打尽。崇祯自暴自弃地表示:“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不同意太子走,也不分封其他皇子。崇祯的三个儿子如果能预见未来,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热情”的勤王军
最要紧一项是调集四方兵马勤王。崇祯十七年初,明廷虽然屡遭惨败,但其控制下的兵力仍为数不少。驻守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兵强马壮,势力雄厚。早在正月十九日,崇祯就命令调辽兵进关。
然而一方面朝廷上下推诿扯皮,在是否放弃宁远、怎样防守山海关、如何安顿军民等问题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另一方面,以辽人为主体的关宁军也不情愿丢弃产业、背井离乡。吴三桂部磨磨蹭蹭,直到三月十三才进山海关。
吴三桂虽然拖沓,到底还是响应了朝廷命令。驻临清的山东总兵刘泽清,接到勤王诏书后,居然谎称坠马受伤,不能行动。崇祯只好赐银慰问,指望他受到感动良心发现。不料这刘总兵十分乖觉,索性将临清劫掠一空,率部南逃。后来南明弘光即位,刘泽清因为手里有兵,还成了江北四镇之一,继续当他的大官。
只有蓟镇总兵唐通比较实在,带领八千士卒来到北京城外。崇祯大为高兴,下令重赏。您以为要赏千金、封万户侯?崇祯才不是那个画风,他赐给唐总兵的是白银四十两,兵丁每人五钱。为了四十两银子和李自成十万大军拼命,实在不值。唐通于是把队伍拉到居庸关,向李自成投降。
宽大的“罪己诏”
最后,崇祯在二、三月间例行公事地发布了两次“罪己诏”。虽然他真实想法是“朕非亡国之君”“诸臣误朕”,但在诏书中还是得装装样子:“己实不德,人则何尤?”。
三月中旬的最后一次罪己诏中,崇祯甚至大言不惭宣称废除赋税中的军饷加派,还说大顺宰相牛金星、大将刘宗敏等等“皆朕之臣子”,只要迷途知返便既往不咎,唯有“李自成罪在不赦”。问题是,这时节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打到北京城下了。
北京城“决战”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军安然通过居庸关。十六日傍晚,先头部队到达京城北面。京城此前流传起古怪的谣言,说是“李公子”到了要给穷人每人发五两银子,于是京师百姓的态度变成了“望贼如望岁”,盼着李自成大军跟盼过年一样。已经投降的太监杜勋奉李自成命令进城谈判,私下里对人说:“吾辈富贵自在也,可无虑。”
担忧自己命运的似乎只有崇祯。他在宫里捶胸顿足,仰天长号:“内外诸臣误我,误我!”十八日夜间,大顺军占领了外城,北京城破在即。皇帝手足无措,这时有个太监跑上来说:“皇爷不须忧愁,奴辈有策在此。”崇祯大喜,要他有何妙计,快快说来。太监答曰:“贼若果然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矣。”
崇祯勃然大怒,一剑把他砍死。
崇祯人生最后时刻的佩剑使用率似乎很高。煤山上吊前,他对长女乐安公主朱徽娖说:“为何生我家?”挥剑砍去,公主举手遮挡,被砍断了右臂。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占领北京,明朝就此覆亡。此时,北京城的居民正忙着迎接新主。有的在门口设立香案,上书“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有的在帽子上贴上“顺民”字样,穿破衣服隐藏在民间的三个崇祯皇子就这样做了。
没多少人在意死去的先皇。两千多在京官员,殉死者只有二十几人,大约仅百分之一。倒是新政权比较关心崇祯的下落,认为他隐藏在民间,悬赏黄金一千两征集线索。两天后,有太监在煤山发现了崇祯骑的马,这才找到遗体,后由大顺政权出资葬入昌平田贵妃墓。
与此同时,热衷功名的原明朝官员,纷纷前往大顺政权处报名请求录用,争先恐后。少詹事项煜当众扬言,要学换了主子后成为名臣的管仲、魏征。翰林庶吉士周钟给李自成出谋划策说:“江南不难平也!”给事中时敏声称:“天下将一统矣!”赶去大顺政府报到时差点被关在门外。
牛金星对考功司郎中刘廷谏说:“公老矣,须白了。”刘廷谏厚着脸皮分辩道:“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最后还是被录用了。就连原首辅魏藻徳,被抓之后还疑惑地说:“如愿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罢了,锁闭作何解?”
他没料到,李自成等认为,明朝大官的财富,不是盗窃国家就是剥削百姓所得,都是赃物。所以明官三品以上概不录用,一律发往各营追赃助饷。在清兵到来之前,这些权贵货真价实吃了不少苦头,吐出很多银子。
官绅地主的集体背叛,直接促成了大明垮台。他们先是抛弃了崇祯,梦想归顺新朝,继续做太平官。等到发现李自成不按套路出牌,更不惜勾引清贵族入主中原。为了保全富贵,一切大义都可以出卖。
本是明朝最主要受益群体的官绅地主,在国家覆亡之际,却争先恐后跳离这艘破船。
在这个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八十天里,舞台上演出的不是慷慨悲壮的史诗,而是一幕幕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