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72|回复: 0

上海郊区生活:不到郊区买房 不知道上海的魔幻(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479
发表于 2017-10-25 13: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种生活,现实里透露着魔幻,他的名字叫上海郊区生活

  01

  如果你坐9号线的末班车回松江,一出九亭,就进入了魔幻空间。陆家嘴和徐家汇繁华远去,两边一片漆黑,只有零星灯光。

  到了泗泾站,人流涌出,呈现另一派繁华。

  烧烤摊、水果摊、摩的一起揽客,此时此地,马云(专题)的商业帝国,干不过马老三的兰州拉面。


  路边的黑车司机用复读机模式大喊,“五块、五块,上车就走”,一部分人径直钻进去,客满,出发,这种司机与乘客的默契关系,是黑车运营的最高境界。

  另一部分人走向自行车区,骑着小毛驴,消失在茫茫人海。

  还有一小部分闪进灯火阑珊处,发动私家车。

  站在泗陈公路看9号线,夜空漆黑,车厢通亮,像宫崎骏电影的画面。

  直到车站停运关门,这种情形才结束。

  泗泾,进入睡城时间。

  02

  泗泾常驻人口15万,有13万是外地人。

  而就在几年前,泗泾还是边缘之地,孤零零的矗在上海与松江之间。

  地铁一响,黄金万量。

  9号线开通后,一大批外地青年带着黄金而来,兑换成房子。他们来自安徽、江苏,以及河南山东湖北江西,现在都变成了“泗泾青年”。

  每天早晨,泗泾青年们像从地上冒出来一样,从四周涌向地铁站。在漕河泾和陆家嘴,男青年下得多。在徐家汇,女青年下得多。

  泗泾青年们众志成城,把泗泾变成了一个大型居住区,也把泗泾站变成上海居住区客流量第3名的站点。

  慢慢长路,他们祭出手机这个大杀器,看头一天下载好的电视剧,刷微博微信。

  有人说在地铁上看不到中国人看书,如果在早高峰的9号线上,你的书掏得出来吗?

  03

  泗泾青年们的大部分需求,马云和马化腾都可以解决。他们对生活配套的要求降低到极点,有超市和菜场就够了。

  而到了周末,泗泾青年们的需求,要靠王健林(专题)和王石解决。

  松江万达、七宝万科以及地铁站的三湘,充满了各种亲子教育机构和餐饮业态。

  从周六早上到周日下午,泗泾青年们开始带着孩子出发。只有关于孩子的商业,才能吸引到他们。

  王健林说,人气是吃出来的。现在可以补充一条,也是孩子带出来的。

  在松江大学城,一个将近10万平方的商业,开发商用80%的面积,只做亲子教育和餐饮两种业态。

  投资大腕们按各人群的商业价值划出层级:少女 >; 儿童 >; 少妇>; 老人 >; 狗 >; 男人。

  在泗泾,少女太稀缺,儿童就成了支柱经济群体。至于推动了房地产发展和汽车产业的男青年们,连狗都不如。

  可是,这是真的。

  泗泾男青年们无欲无求,工作日上班,周末加班,唯一的时间用来老婆孩子。如果能在周末打一场篮球,已经很满足了。

  04

  学校,才是泗泾青年买房最关心的大事。

  这里人口爆棚,且年龄层集中。学校建设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楼盘的建设速度。

  每年一到招生季,幼儿园就是最稀缺的资源,是刚需中的刚需。

  泗泾青年买房,就是为此而来。

  在白天,泗泾青年们去为GDP奋斗,小区留下的是泗泾老年。他们买菜、带娃,以及进行跨区域社交。半天功夫,就能把彼此的家底摸个门儿清,孩子做什么工作,在哪上班,收入多少。

  要是多见几次,还能知道对方的婆媳关系和夫妻八卦。

  他们就是中国的柯南。

  夜晚是他们放飞自我的时间,不管哪个小区,总能找到舞台。大音响一开,广场舞起来。

  熟悉的舞姿,陌生的音乐,会把你带入家乡小镇的夜晚,好像时光穿梭。

  种种这一切,都让泗泾这样的郊区,呈现出不真实的真实感。

  05

  媳妇都有熬成婆的那天,上海郊区也有熬成“市区”的那天。

  20多年前,万科刚进上海,在七宝安营扎寨。当时的七宝很有诗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第一次去的人还有惊喜赠送:看,灰机。

  现在的七宝,已经被政府纳入主城区,官方认证,城市沙发。

  十几年前,金地去南翔开发楼盘,当时的南翔唯一被人熟知的,是小笼包。现在的南翔,只有吃小笼包的青年,少有南翔青年了。

  十年前,老一辈上海人还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观念,现在的浦东,房子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的了。

  现在的泗泾,新建的楼盘,已经是5万的保本价了。

  在上海郊区买了房的“泗泾青年”们都深谙一个道理,别管车厢是否舒服,先上车再说。上了车,你就能慢慢从站票换成硬座,再换成卧铺。

  而等车的人,却发现过往的列车一辆比一辆快,呼啸而过,扬起站台上的尘土。

  松江、嘉定、青浦、奉贤,是还在开着的为数不多的车。

  06

  大多数时候,青年们买一个地方,会各种挑剔。买之后,会慢慢适应,然后爱上这里。

  我有一个上海朋友,他老爸年轻时到西藏上山下乡,各种不适应。老年后,经常怀念,过个两年就会去看看。

  那是第二故乡的情怀。

  来自各个大省的泗泾青年们,也会慢慢适应泗泾。他们来了,配套就起来了,郊区就越来越城市了。

  他们更像一群拓荒者,去到一个郊区,跟它一起成熟,然后得到属于拓荒者的奖励。而瞧不上这些地方的人,有一天也会被这些地方瞧不起。

  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需求,点更多的菜,买最高配的电脑手机,买更多的衣服包包,以及为更多的配套付出机会成本。

  但是,只要降一级,一切豁然开朗。

  现在的泗泾青年们,有二马二王护驾,燃烧着余额不多的青春,静等着焦虑而丰裕的中年。周末看着市区的人一路颠簸,来佘山、辰山植物园、欢乐谷过周末。市区土豪(专题)们一身疲惫走出车门,泗泾青年已经钓了半桶鱼了。

  这一切既魔幻,又现实,就像魔都的气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6 19: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