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15|回复: 0

生不起孩子的中国人,将来靠什么养老?

[复制链接]

8580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4863
发表于 2018-1-26 06: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骁骥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披露了2017年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行情况。据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年,大陆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
然而,在对普通家庭开放二孩的情况下,全国总体的人口出生率却在下降。相比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中国在2017年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实际上,数据表明,二孩政策已经阻止不了中国人生不起孩子的趋势,未来的人口结构老化的趋势不可逆。
与此同时,中国的各大城市也在相继提高养老金的水平。例如北京就连续25次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整个社会的养老金支出越来越大。
这不免引发人的担心:一方面,老年人数量越多,开支不断增大,但愿意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等到现在三四十岁的人们到退休年龄,需要养老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成为遍地老年人的“银发社会”,到时,根本没有足够的就业人口来供养不事劳动的老年人。
一、“少子化+老龄化”让中国人走上养老囧途
去年二孩比重占新出生人口一半以上,并非因为现在适龄夫妇喜欢生第二个,而主要是很多人连一孩都没有生育。整体生育率的降低,使得二孩成为了新生儿中的“主力”。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对中国的人口结构有重要影响。
实际上,中国早在新世纪之初就已经进入“低生育时代”。据统计,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仅为0.6%,相比1990年到2000年减少了一半,而今天的人口出生率,又比2000年的时候大为减少。
这个趋势的结果就是,人口结构在2020年以后会呈现较为明显的“倒三角结构”,底部日趋萎缩的年轻人口支撑着顶层不断增多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
于是,两个极端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严重的人口少子化与快速的人口老龄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82年到2000年,再到2015年,中国0到14岁占人口的比例从33.6%降到22.9%,再降到16.5%。与此同时,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则从7.63%升到10.5%,再升到16%。长期的“低生育率”和“预期寿命延长”的趋势十分明显。
据推测,未来中国的0到14岁人口比例会继续走低至10%以下,而到2050年前后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会直线上升到接近40%的水平。到这个阶段,中国就会成为非常严重的少子化和长寿化国家,人口状况变得酷似日本,甚至比日本还严重。
要知道,现在被称为严重老龄化的国家日本,该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大概351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7.7%。未来的中国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超过这个数字。
从今天算起到2050年期间,差不多就是八零后这一代从工作到退休的时段。这段时间恰恰是中国生育率“断崖式下降”,老年人口报复性增长的时期。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将会受到人口结构“少子化+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很可能入不敷出,甚至可能彻底崩盘。
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尤其是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境内的人,你只能想法子靠自己规避风险,却永远无法改变社会发展的趋势。
人口结构不可逆转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中国人的生育愿望会长期被不断增高的生活成本所打压,无法明显提高。“中国人不愿意生孩子”,这是媒体常用的一句话,也就是所谓的低出生率。
然而,中国人究竟是“不愿意”还是“生不起”生孩子,恐怕才是问题重点所在。这绝对不是传媒和舆论鼓励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假如“生不起也养不起”是目前大部分二三十岁中国人的真实感受,那么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期待未来的人口生育率会出现从下降转为上升的“拐点”。
第二个因素在于,“银发社会”的人口结构决定了经济需要依靠不断刺激来获得增长(例如日本的低利率、刺激消费政策),但这样做的副作用是资产价格的同步增长将导致劳动工资收入过低。社会的整体工资收入过低,意味着中国的在职人员供养退休人员的能力非常低下。
中国未来的劳动力负担有多重,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观察。据统计,退休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值到2030年将会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这意味着届时100个劳动力将必须供养64个退休人口。
未来的劳动者和企业要么为此背上沉重的社会负担,要么就是两者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方法规避这种负担。实际上,这已经成了劳动者、退休者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一场存量博弈。
中国人的这场养老之战,已是不可避免。
二、自主养老或成无奈之举,不同地区养老的“贫富差距”增大
养老的“人在囧途”其实已经迫在眉睫,但如果今天的八零、九零后还对此漠视,不做任何准备,那么未来当你年老退休的时候就必定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所谓的“漠视”和“不做准备”有两个表现:第一是盲目相信现行的社会养老金制度,第二是盲目相信凭借资本市场的力量可以彻底解决此问题。
中国主管养老的机构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从官方文件中你根本看不出有任何问题。养老金貌似不存在缺口,整体情况永远在良好的可控范围内。
但实际上,根据中银研究小组的报告,在2010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已经是16.48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会逐年放大。假如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预计占该年GDP的38.7%。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将被老年人们拖着后腿无法前行。
当然,以上只是估算值,由于测算期限长,加上利率、死亡率、工资增速等因素或有意料外之变化,到时的具体数值可能与此有出入。但未来总体的趋势现在是可以确定的:养老金缺口扩大对财政造成巨大负担。
这种不可避免的“缺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文所说的基本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增速的减缓。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全球趋势。据预计,受到全球人口持续老龄化的影响,全球养老金缺口在2050年将达到400万亿美元。在人们无法直接从经济层面解决这个问题的情况下,求助于资本市场是否也是最好的选择呢?
答案很可能会让人们的又一次失望。把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交给资本市场,怎么看都有点羊入虎口的意思。最后的结局是“洗具”还是“杯具”,真的不好说。
说来也是悲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迷信“大政府”,认为有关部门有能力解决一切。而在另一层面,中国人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投机基因”,认为资本市场可以解决一切,赌一把就能成功。
在养老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两种基因的作用下,中国普通人脑中存在着关于养老的诸多一厢情愿的看法,这些看法缺乏风险意识,很可能将自己的未来置于危险之中。
实际上,中国人既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养老金,也很难复制美国过去的路子,通过常年稳定增长的股票市场来负担一部分的社会养老成本。
美国人之所以能用股市分担养老负担,其实是因为其更优化的商业制度使得股市起到了类似于“固定收益产品”的作用,让投资的养老基金能有常年固定收益。而中国的股市和投资市场,其风险程度和稳定成长的程度都与美国有较大差异,过分寄望于此,并不现实。
中国人的养老,最后恐怕还是回归到最现实的方法:一切靠自己(例如购买商业保险、依靠个人投资等等)。这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如果自主养老在未来成为逼不得已的选择,那么可以预见,养老的“贫富差异”和“地区差异”也会像中国的人均收入和财富总量一样,在不同地区呈现非常大的差异。
根据一份全国范围的人口研究,中国的老龄化差异呈现内地和沿海、东部和西部两极分化的趋势。年轻人多去往沿海、东部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偏大。
那么,内陆落后城市未来的养老负担必然会更重,这些地方年轻人少、中老年多,也就是说吃救济的人多,干活的人少。东部和沿海地区对于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强,其未来的养老格局也会比西部与内地更合理一些。
并且我们还注意到,以东部地区的11个省市为样本,会发现各区域内部的人口年龄分化非常明显,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其老龄化现象也很严重。
当年轻人从内陆欠发达地区来到东部发达地区工作时,往往首先会去有吸引力的大城市就业生活,也就使得同一地区内的人口年龄分化加剧。实际上,近几年中国发达城市之间掀起“抢人大战”,其连锁反应也将在养老的问题上得到最终的体现。
未来,中国各城市和地区的财政、经济独立性会越来越强。因此,越是在那些就业人口多、税源丰富、经济有活力的城市工作生活,人们在未来养老的问题就越有出路。养老最终还是看一个“大数原则”,道理和买保险差不多,只有当缴费总人数足够多的时候,个体的利益才有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7 06: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