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较量在背后
作者:时雨
2017年世界十大强国GDP排行,中国第二,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但是芯片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进口的第一大项目,是芯片而非石油。2016年芯片进口额超过2200亿美元。2017年随着内存芯片的疯狂上涨,这个数字应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些媒体已有大量报道,这里说一个很少被报道的产业,那就是IGBT等功率元器件。全球IGBT市场总量并不大,预计2022年只有区区50亿美元。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市场,占全球1/3以上的用量。中国需要的IGBT 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虽然这与2200亿美元的芯片进口量相比较,几乎微乎其微。但是就IGBT的重要性来说,则是非常值得关注。
IGBT每一个指甲盖大小的一个小方块,就是一个芯片,别看它面积很小,一个这样的芯片可以处理的能量,相当于100台电炉发出来的热量。同样是芯片家族的成员,和处理信息或存储数据的芯片不同,IGBT的主要工作是控制和传输电能,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组成的IGBT可以处理6500W以上的超高电压,IGBT工作时可以在短短1秒的时间内,实现10万次电流开关动作,从而驱动高铁飞速行驶。
IGBT与芯片产业是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等战略性产业。IGBT是电力电子行业中的主要功率器件。IGBT器件、模块以及系统装置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驱动、电动汽车、加工装备等一切由电机驱动的高端产业,以及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一切需要用电力电子变换的设备。如果没有IGBT这么小小的器件,电车、地铁、电气列车(动车、高铁),甚至飞机,船舶,以及凡是运用变频电机驱动的装备全都得趴窝。目前世界上德日美等国掌握着比石油还要重要的IGBT全球的产量。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生产石油,中国海岸线这么长,石油不可能被封锁。但IGBT流通则很容易被管制,一旦被封锁会严重影响国家安全。
那么,中国为什么制造不了IGBT?主要还是技术含量高,工艺设备购买和配套困难。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厂家生产,包括中车引进的IGBT流水线,但一来实际产量极少,二来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相比还有很大距离,限制了国产IGBT的大规模应用。
据调研机构IHS于2016年公布的报告,全球IGBT企业排名,德国英飞凌Infineon,以独占全球24.5%的份额高居榜首,日本三菱电机Mitsubishi,则以24.4%的全球份额位列第二,另一日系大厂富士电机Fuji Electric,以12.2%的占有率夺得季军,第四名是德国西门康Semikron,占9.7%,中车时代电气在2015年只占全球产量的0.6%,排名垫底。中国的高速机车用IGBT由三菱完全垄断,同时欧洲的阿尔斯通、西门子、庞巴迪也是一半以上采用三菱电机的IGBT。如果没有三菱电机的高压IGBT,全球高铁大部分将停驶。
尽管我国拥有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市场,但是目前国内功率半导体产品的研发与国际大公司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IGBT等高端器件差距更加明显。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其实中国的电子产业,起步并不算很晚。70年代,中美关系有所缓和以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设了几十家集成电路工厂。1985年江苏无锡的742厂已经能够生产64K DRAM,几乎和台湾、韩国同处在一条起跑线上。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加上80-90年代国内奉行“市场换技术”观念,结果中国前面三十年的发展重点,聚焦在下游组装产业,因为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也能够不怎么费力提升GDP,聚集高科技产业于是成为一句空话。
30多年过去了,在芯片相关领域,中国与世界一流技术愈行愈远,芯片越来越依赖进口。全世界集成电路产值大概是35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进口额竟然超过2200亿美元,算上中国自己生产的芯片,中国消耗了全球芯片的80%以上。这其实也反映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的电子工业始终是下游(组装),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给中国企业没有留下多少利润。
举个例子,生产一台苹果手机,日韩配件厂商拿走的产值高达100多美元,而留给中国的组装费少得可怜。但我国GDP则由此提高很多,按照GDP计算中国是第一制造业大国,如果按照GNP计算,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将大大低于美国。道理很简单,iPhone在中国生产,按照GDP算中国制造,但如果按照GNP,则绝大部分的产值应该归美国。大量按照GDP计算的高科技产品,如果按照GNP将从中国的产值中刨去,那么我们还是世界老二吗。
芯片产业的实际意义,远比其实际的产值还要高很多。中美产业的终极博弈,实际上就是从政治经济学方面考虑的。中美双方都清楚,芯片技术之争,表面看是经济利益,实际上是大国的政治较量。因此,美国捍卫芯片产业的领导者地位,已经与捍卫全球领导权精密联系在了一起。芯片产业的分工和布局和美国的政治意图几乎是完全合拍的。芯片之战,既然已经提升到大国博弈的政治高度,早就脱离了简单的经济利益之争。可以这么说,在看得见的未来,高端芯片是中国产业界需要翻越的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