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44|回复: 0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毛泽东林彪恩怨始末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453
发表于 2018-5-31 06: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不是党史1

二大爷



作者按:《这不是党史系列》是我最早写的历史系列。基本上也是见光死系列。补录于此。其中写毛泽东和林彪关系这篇是重中之重。我写历史的文章大家可仔细读三篇:剖析中共斗争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毛林恩怨始末》,剖析扭曲近代史的《糊涂的国耻:谁烧了圆明园》,剖析地方史、宗教史的《高原陆沉:藏传佛教探秘》。

三篇都是穷尽考据、耗尽心血的研究文章。都可算颠覆三观的历史。咬牙看完是一定有收获的。但是毛林关系这篇可能写得略为艰深,需要一定历史基础。但是不妨碍阅读。

2016-12-29 二大爷

林彪在温都尔汗坠亡已经整整四十年。出于复杂的原因,关于林彪,这四十年仍然是迷雾漫天。一个战功盖世的军事天才,一个钦定的接班人,最后沦落到居然要乘机叛逃,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这个标志着文革实质性破产的事件到底玄妙何在,它到底还有什么未被发现的意义,要说清楚这些,不能不细究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

一、井冈肇始

翻阅林彪的履历,可以毫不含糊的说,他是毛氏从井冈山时期开始的第一嫡系。林彪21岁从黄埔四期毕业后,经北伐和南昌起义,上井冈山后火箭般蹿升,24岁就当上军团长独当一面。与彭德怀、黄公略一起,成为红军三杰。能够从一堆人才中脱颖而出,固然有黄埔背景,见识过人的帮助,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毛泽东不遗余力的栽培和提拔。

毛泽东当年初上井冈山,立足未稳,无以自恃,在党内和军内都亟需培植自己的人。林彪正是毛氏着力培养的第一嫡系。上井冈山前,林彪资历尚浅,跟留法派、留苏派都扯不上关系,背景简单,和朱德、王尔琢之类已经成名的人物比起来,实在是培养的好苗子。而林彪也没有辜负毛氏的慧眼,在几次反围剿的斗争中,表现突出,战功卓著,已经表现出名将的派头。

年轻时候的林彪涉世未深,恃才傲物,对于毛氏用心良苦的提拔和拉拢还不是很感冒,经常干出些让毛难堪的事情来。比如多次写信给中央,要求离开井冈山打游击。惹得毛氏大怒:你这个娃娃,懂什么!对于毛氏一生得意的“四渡赤水”之役,林彪也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所以,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向中央写信,公然要求剥夺毛氏的指挥权:“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对此,毛氏当时虽未发作,但此后一直牢记在心,认为这封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在庐山会议上就此大做文章,这个后面会详说。红军长征到了陕北之后,林彪不堪在毛氏的羽翼之下无所作为,一心想到陕南去打游击,为此甚至多次抗命不遵。毛泽东为此盛怒不已,批评林彪“红一军团不是你林彪的私家兵”,更把林彪调往新成立红军大学任校长。

事实上,尽管这个时期的林彪屡逆龙鳞,但是毛泽东正值上升期,加上对林彪性格的了解,并没有改变林彪在其心目中第一门生的地位。如红军大学校长的职位,实际上颇有学孙文任命蒋中正为黄埔军校校长的意味,红军大学的学员,建国后混得最差的也是中将——作为校长的林彪,掌握的可不是一般的资源。

当然,林彪和毛氏关系牢不可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即张浩)。1935年,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从苏联回国,与毛泽东配合默契,假传共产国际圣旨,为毛最终度过张国焘的分裂危机、确立中共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林育英因病去世时,毛氏亲自为其抬棺。抗战初期,八路军只有区区3个师的编制,林家兄弟就居其二,林彪任115师师长,林育英任129师政委,从中可以看出,林家两兄弟对于毛氏的重要性。

卢沟桥事变后,毛氏立即把林彪这只猛虎放归山林,林的115师旋即在平型关建功,大壮共军声威。但是林彪乐极生悲,路过阎锡山防区时被阎部队误伤,从此落下一生都未治愈的病根。对于林彪的受伤,毛氏大为紧张,为了不至于让自己的王牌再冒任何危险,毛氏将林彪送入苏联,一去五年。直到延安整风才回来。

延安整风,本质和文革无二,可谓我党历史第一次长时间、大面积的党内清洗。毛氏打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大旗,以历史审查、上纲上线、连坐株连等手段,开创了以群众运动之名运动群众的先河,彻底肃清了党内残留的反对势力,竖起了“毛泽东思想”的大旗,最高领袖的威权再无人能够动摇。延安整风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为其后旷世浩劫文化大革命埋下了的种子。在这次整风中,出力最大的刘少奇、康生、彭真等人迅速蹿红。林彪则受到特殊的保护,在长达四年的清洗运动中,基本超然世外,备受呵护。运动一结束,林彪就被派往重庆参加国共和谈。

二、旷世功勋

毛氏在八年抗战中,明里喊口号,暗里练精兵,当蒋介石用血本换来对日胜利时,共军已长成大树,不可小视。但此时的毛氏还不具备全面叫板的实力,谁能抢到日本人留下的东三省这块大肥肉,成了决定国共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日本一投降,1945年10月,毛氏迅速调集全党精英,让林彪拉起十几万人的队伍跑步进入东北。

日本人在东北苦心经营十余年,工业基础已初具规模,再加上关东军百万人马遗留的武器装备,东三省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和毛氏的当机立断不同,蒋中正未能摸清苏联人的意图,天真的寄希望于缔结新的中苏条约,顺利接收东北。等到发现斯大林真实的目的是拖延时间,等待中共入主后,才慌忙不迭的调兵遣将,但是先机已失,断难再来。解放军在苏联人的帮助下,进入东北后直接收编了部分关东军精锐以及日本人遗留的大批武器,迅速抢占了大量战略要地。日本外务省调查局局长加藤松平曾经在1948年9月28日对外公布关东军调查数据,日本前关东军官兵及家属,共有14万人投降后被解放军收编,其中起码有6万名日军直接为解放军服务,做技术和战术指导,也有直接作为雇佣军同国军交战的。所以解放军一入东北,就积累起足以匹敌国军的巨大资本。再加上林彪出关,如蛟龙入海,得云致雨。

林彪入东北,犹如韩信平齐国。都是靠偏师而定全局。初入东北,东北局书记彭真因为和林彪不和,令得毛氏痛下决心,调高岗辅助林彪,林彪集东北的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在军事上的天才开始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经过初期在强攻四平的短暂失利,林彪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歼灭大批国军,肃清了中小城市的国军力量,在一年内就将东北军扩展至50余万,此消彼长,解放军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反超国军。1947年5月后,林彪率军转入反攻,连续发动秋季、冬季攻势,将国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到1948年8月,距离林彪入东北不到3年时间,迫使国军三换主帅,通过吐故纳新、招降纳叛,林彪麾下的东北军已经如魔术般的扩展至103万之巨,论装备、论战斗力,都已无可匹敌,成为共军席卷天下的强力资本。1948年11月,林彪发动辽沈战役,全歼国军关外力量,国共内战形势开始逆转。

林彪主政东北期间,尽管大部分时候都遵毛氏的旨意,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将派头也不小,比起红军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1945年11月,毛氏要林彪在锦州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而林彪的意见完全相反,放弃锦州,避免决战,电报来往,毫不让步。毛氏拗不过林彪,被迫同意。1946年4月,四平攻坚战进展不顺,毛氏头脑发热,电令林彪死守,号称“要把四平变成东方马德里”。而林彪守到五月,即先斩后奏地放弃了四平,并在电文中毫不讳言的说“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这种以下犯上的话,放在建国后,必死无疑。在内战的关键时刻,毛氏最终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这和他建国后的睚眦必报是有天渊之别的。

1949年3月,林彪率领改称第四野战军百万雄师入关南下。一路望风披靡,势如破竹,过长江,取武汉,迫降程潜,围歼白崇禧,解放大西南,直达海南岛。成立中南军区司令部,共军空军亦脱胎于林彪麾下的14兵团。当此之时,林彪下辖六大军区,统军超过150万,从北到南,席卷宇内,威振四海,论军功,共军将领实无过其右者。韩信之功,莫过如此。

三、朝鲜辞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每一个新王朝开始都不会缺少的剧目。天天读历史的毛氏当然对此很熟悉,所以,建国伊始,他就开始杯酒释兵权。将领们在党和政府之中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名分,自然也就对国家事务不享有发言权。1952年毛将各大区的书记调进中央,各大行政区不久之后也被废除,加强了中央集权。林彪的四野最为凶悍,自然难逃削藩。毛氏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明升暗降,解除了林彪实际的兵权。

朝鲜战争的爆发,彭德怀领兵入朝,让林彪的地位进一步滑落。在其后的官方宣传中,为了配合林彪的“叛国”形象,把逃避朝鲜战争说成了林彪的畏首畏尾的罪证之一。这完全是莫须有的捏造。

林彪从一开始就是反对朝鲜战争的,但是并非是畏战怕输。林彪作为一个眼光老辣、经验丰富的将领,对于斯大林想让中国当炮灰、毛氏又急于当国际共运接班人的情况看得很清楚。在1950年10月6日召开的军委常委会议上,林彪含蓄的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败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赢美军很难说。和毛氏不切实际的豪情相比,林彪的话应该说非常有自知之明,朝鲜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毛氏战意已决。见情势难以扭转,林彪又提出来,即使要出兵,也要“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尽管这些后来证明是“上策”的建议未被采纳,林彪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仍然为朝鲜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期入朝的军队,都是四野的班底,加上自己在东北的辉煌战史,对指挥人选,在外人看来,除了林彪难寻其二。林彪自己也是这么认为,他先是抽调13兵团在河南的38和39军,在广东刚完成海南作战的40军星夜调往东北,和已在东北的42军组成入朝的第一梯队。继而未经毛氏许可,以口头命令的形式抽调自己的嫡系邓华、洪学智等出征。从这些动作已经可以看出,林彪做好了挂帅入朝的准备,即将入朝的部队,也一直是把林彪作为负责人向他请示报告工作的。

但是所谓天威难测,林彪的这些举动,恰好犯了刚刚坐稳天下的毛泽东的大忌。军队直接听命于将领,圣上的位置哪里坐得安稳。本来就对军内山头急于削平的毛氏极为警觉,如果说之前还有一丝让林彪出征的念头,至此则断然不可。毛氏决意拿下林彪,急召已经被赶往大西北搞建设的彭德怀。毛在军委的会议上谈到挂帅人选时说:“前些日子我找林彪谈了一次话,……可是林彪表示说他每天晚上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他有这‘三怕’还怎么率兵打仗呢?他要求去苏联治病,我同意了。”

林彪对此只能苦笑。他后来在自己的批注中说毛泽东经常“捏造一个你的观点,再来反驳这个观点”。跟随毛氏几十年,弦外之音,不难明了。林彪至此之后借坡下驴,称病辞战。从此韬光养晦直到庐山会议。其中不得已的苦衷,庸人实在难以明了。毛对此事终究心中有数,所以日后绝无因林彪“称病”而怪罪予他,反而因林彪深体圣意,配合默契,而恩宠日隆。1954年林彪重新开始担任实职,任国务院第二副总理。1955年补任弼时与高岗之缺,与邓小平一起进入中央政治局。

四、庐山风云

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是个非常关键的节点。毛氏本来给会议定的基调是反击赫鲁晓夫,顺带反极左,扭转大跃进出现的一些错误。但是不想彭德怀忍不住搞了个万言书大骂毛氏,彻底扭转了会议的方向。毛氏为人,向来死不认错,对罪己诏那是极端鄙视,认为承认错误那是亡国之君才干的事情。对于错误,他的做法是,用另一个错误去掩盖,哪怕这个错误更大。于是,庐山会议左没有反成,反而变成了反右,一条道走到了黑。

由于林彪在庐山会议后取代彭德怀,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工作,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这也就成了有些人认为林彪构陷彭德怀的来源。事实上并非如此。

建国后林彪曾经的副手高岗在和刘少奇、周恩来的争权中失败,被逼自杀。这个事件让林彪深刻体会到了党内斗争的残酷性,对于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捭阖之术进一步臣服。在庐山上目睹毛泽东以一己之力对抗全党,全党却无不臣服的残酷现实后,更加顺从以求自保。

他意味深长对放炮的彭德怀说:“在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你我都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但是没野心。”这句话,明里是骂彭德怀,实际上是对党内残酷形势的精辟论述。彭德怀公事上攻击人民公社大跃进,私事上乱说毛氏选妃,实在是犯了政治幼稚的大忌,尤其是说到个人崇拜,这个可是戳到了毛氏的痛处。毛氏正在苦心积虑的想挖出党内的赫鲁晓夫,避免自己身后被清算,不想你彭德怀跳出来了。所以彭被打倒已属必然,跟林彪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相反,全赖林彪没有落井下石,彭德怀才没有在庐山上死得更惨——起因就在于前面说过,毛翻出长征时期的老账,把林彪写给中央,要求将红军指挥权交给彭德怀的事情说成是彭德怀的蓄意指使。林彪完全可以默不作声,消除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不利,但意想不到的是,林彪公然表态:“会理会议我写的信彭德怀同志事先不知道。”在这件事上为彭解了围。在万马齐喑的庐山,能说出这样的话,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林彪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没有放弃做人的基本操守,没有党内某些人的两面三刀。

庐山会议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由于左倾政策不仅没有扭转反而变本加厉,使得大跃进造成的惨烈后果随即爆发,1959年底至1960年一年间,河南信阳就发生了饿死107万人的惨烈事件,5万家庭绝户。其后几年人祸逐渐扩大,形成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人民饿殍遍地,尸横遍野。2011年1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写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1949—1978)》承认的数字在1000万,但根据一贯的作风,真实数据翻几倍都不止。近年有研究认为真实的数据在四千万左右。无论如何,都创下了有史以来和平时期中国最骇人的非正常死亡数量。

五、文革激荡

前面说过,刘少奇是靠延安整风时期神化毛泽东起家的。他可以说成也“毛泽东思想”,败也“毛泽东思想”。1959年毛辞去国家主席垂帘听政之后,刘少奇登上党内二把交椅,权势炙热。刘是当年“剥削有功”的提出者,在治国的思路上和其搭档邓小平有极大的相似。随着地位的巩固和治国理念的分歧日益严重,毛刘两个主席之间的矛盾开始凸现。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把大跃进的错误定性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引爆了党内积压已久的不满,叫好声连连,在党内的人气和威望空前高涨。刘少奇甚至忍不住当面对毛泽东说:“人相食,史书上要写你我的!”这份良心,对于党内残酷的政治斗争,不免显得苍白而无力。当毛氏正承受着党内外批评的压力时,林彪及时的挺身而出,在大会的发言中说:“事实证明,我们目前的困难,从某种程度上,从某些方面,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弯路会少走的多,今天的困难会小得多。”这种雪中送炭临危救主的行动,极大的扭转了形势。毛氏对此大加赞赏,感激零涕。

七千人大会之后,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矛盾已经趋于公开化。他对林彪说,中国会不会出赫鲁晓夫搞清算,搞了怎么办?矛头直指刘少奇。但是要拔掉这棵戴着国家主席头衔的大树,难度实在不小。毛氏又一次祭出了群众运动的法宝,展开二次“延安整风”——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即将到来。这件大事,党内没有周恩来,军内没有林彪,那注定干不成,毛重点拉拢的目标正是二人。林彪对此心领神会,坚定的站在了最强者一边。1964年,林彪在军队内大搞突出政治、四个第一等突出宣传毛毛氏思想、不遗余力地树立毛的权威,树立对毛的个人崇拜,以实际行动做了政治表态。

毛泽东经过几十年党内斗争的洗礼,加上个人的天才发挥,建国后权术运用日见出神入化。惯用的手法是拉一派打一派,再拉一派,两派全倒。辅以群众运动之名运动群众,纵横捭阖,百战百胜。这一次也不例外,在拉上周恩来和林彪后,1966年,毛以《我的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拉开了文革的序幕。

在此之前,毛泽东通过成立直接隶属于自己的中央文革小组,增加政治局常委人数等手段,已经彻底架空了刘少奇,刘连参加一些重要会议的权力都已经失去,周恩来甚至直接通知刘,不必再接待外宾,在家休养。刘对于文革怎么开展,朝向那个方向完全茫然无知,根本没有想到杀身之祸正在朝自己一步步逼近。最后迫于无奈向毛作检讨,自己抹黑自己,毛还把检讨散发全党,极大的羞辱和挫败了刘的权威,刘的没落已经是指日可待。

林彪在搞垮刘的过程中无疑是起了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当时最高决策在毛,具体事权在周公,林的作用,则像是个与身份严重不相称的应声虫,成天喊着一些“一句顶一万句”的干瘪口号。甚至因为陆定一的老婆向中央告状,说林彪老婆叶群“是国民党将领的女儿,生活作风有问题,早已不是处女”等等可笑的理由,林彪怒不自胜,竟然在1966年5月18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亲笔写了一个证明自己老婆是处女、儿子是亲生的纸条,要求政治局通过,以证清白……堪称人类政治上不可多见的奇葩桥段。名将之耻,正是极权之害。

作为毛泽东最得意的门生,林彪对于打倒刘少奇的手法再熟悉不过。毛发动文革后,林彪第一时间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老毛施阳谋外出,由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经刘除彭、罗、陆、杨作第一步,再通过毛的政治斗争纲领文件,铲除刘、周、邓,这是毛的阴谋。”“毛要从舆论上、组织上发动进攻,要整人、要搞垮人了。”如此见识,可谓一针见血。可以说,从林彪的日记看来,毛氏的每一次布局,都被他提前识破,不愧为毛氏的好学生。但与公开的附和截然相反的是,林彪私下对于毛的整人做法并不认同,他对林豆豆说过:“刘少奇、邓小平是好同志,拿掉刘没有道理”。1967年8月,正值首都红卫兵掀起“打倒刘少奇”高潮中,林彪随口说到:“刘少奇是党中央的副主席。蒯大富反刘少奇,实际是反党!”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同为毛门下走狗,文革中林彪和江青、罗瑞卿之流在人品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林是委以虚蛇,敷衍了事,江、罗等是死心塌地、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

六、登峰造极

刘少奇殒命开封之后,毛论功行赏,摇旗呐喊的林彪火箭般的上位。成了终名义上的第二把交椅的副统帅,抵达人生的最高峰。但是林彪对此并不踏实,在突然接到周公的通知接他返京时,极度犹疑。林彪之所以担心,理由不外乎有二:第一,他知道毛并非要主动推他上位,而是因为少奇倒台后急需一人弥补权力真空,小平既然已和刘少奇陪葬,实力派周公又一直为毛所压制,自己上台才成为一时之选;第二,毛发动文革之势已成,急需纤夫拉纤,江青虽然号称得力,但毕竟是“旗手”,党内军内毫无根基,玩玩花架子可以,但出死力不行,还须号令军队的林彪出马,政府已经瘫痪,没有军队的参与,文革没法玩下去。

即便如此担心,但既已被绑上了贼船,断然没有掉头的可能。林彪登峰造极之时,杯具也拉开序幕。

在彻底搞垮刘少奇、邓小平后,毛泽东决意要踢开碍手碍脚的政治局和官僚系统,用中央文革小组全面夺取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这个小组,陈伯达任组长,江青躲在背后发号施令的第一副组长,由于具体事权皆在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林彪事实上完全被架空,在很多事情上仅有圈阅的权力。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说:“事实上,毛泽东在文革中的不少重要决策,林彪都被蒙在鼓里,只是在事后才打了招呼,以致林彪对毛的意图不甚了解,不知文革运动怎么搞法。见各级领导人像走马灯似的垮台,而作为‘副统帅’的林彪却对运动的前景茫然无底,处境着实难堪”。当然,林彪之所以成为文革的旁观者,这和他本身的抵触和有意的躲避有关。毛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并当面斥责他“想当明世宗”——也就是那个成天躲在后宫不理朝政的嘉靖。正因为如此,林彪死后,毛想抓他的把柄也成了难事,被迫不伦不类的把孔老二搬出来,批林批孔。这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可笑事情。

后世有人居心叵测的把林彪和江青放在一起,并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这是天大的笑话。两个势不两立的集团,毫无共同的出发点。甚至可以说,林彪是江青上台最大的拦路虎。的确,在扳倒刘少奇上,林彪和江青都是受益者,但也仅此而已。林彪所代表的功臣集团和江青所代表的文革集团在权力的分割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文革集团的大后台无疑是毛氏。考察毛泽东的当权数十年的治党策略,一以贯之,就是两个字:平衡。扶弱抑强,以便随时为自己保留最后仲裁之权。党的派系问题自创建之初就存在,顽疾难除,尾大不掉。毛氏建国后为了削除党内、军内的诸多山头,对于派系的权力平衡煞费苦心。渗石头,掺沙子,挖墙脚,这是他屡试不爽的手段。所以对于圣意的把握和贯彻,文革集团最彻底。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中央文革小组,替毛泽东实现对党政军权力的绝对操控,牵制其他集团。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毛远新等靠裙带和笔杆子起家的人,对于毛而言,可谓非常可靠的棋子,因为他们从政的根基一如浮萍,离开了毛泽东,就豪无立足之地。江青在后来被审的时候就曾经说过,我就是主席的一条狗。因而,功臣集团从骨子里看不起文革集团。江青以中央文革副组长的职务,颐气指使,不仅事实上夺取了掌舵文革的大权,更在毛氏的授意下,快马加鞭,把对林彪掌握的军队系统的渗透作为主攻方向。江青多次直言不讳的要求林彪为其在军内安排要职,皆遭到林彪拒绝。

对于林彪而言,在自己苦心经营的军队势力上,那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林彪通过多年政治斗争的洗礼,深深的明白,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陈伯达自延安跟随毛,前后33年,最后3年政见稍有不同,即遭抛弃。毛甚至定性说:“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过”,田家英作为毛的秘书,服侍其近20年,仅仅因为对毛醉心于权术而秉公进言,竟然不明不白自杀身亡,对身边的人刻薄寡恩至此,何况他人。林彪深知自己能够保全性命于乱世,并非真是他的马屁拍得好,而是在枪杆子内部根深叶茂,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如果文革集团的势力再渗入军队,林彪就根本上丧失了政治上讨价的筹码,只能沦落为第二个刘少奇甚至高岗。林彪和江青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分歧,说白了,就是对毛掺沙子图谋的强力反击。林彪本来就对文革的扩大和深入不满,再加上洞悉了毛妄图夺权制衡的把戏,更是由衷抵制。随着和江青矛盾的公开化,林彪和毛亮底牌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了。

七、分道扬镳

1969年的“林副主席第一号令”事件标志着毛林数十年的政治师徒关系的终结,拉开了正副统帅对决的大幕。

由于毛泽东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一贯的顺心所欲,考虑意识形态多于实际利益,导致中苏关系最终破裂,1969年初的珍宝岛事件使中苏之间剑拔弩张,几近开战边缘。10月,毛主持政治局会议,为了防患于未然,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律紧急疏散。林彪担心苏军利用和谈之机,进行突袭,便紧急指示北京驻军要加强战备,防止偷袭。总参值班的阎仲川在向部队传达的时候,拍马屁心切,擅自将这几条指示合称为“林副主席第一号令”,毛见到后认为这次越权的行为是对自己的统帅权威的挑战,震怒异常。虽然当时没有挑明,但猜忌之心自此萌芽。

林彪的儿子林立果从军后,拍马屁者甚众,才当兵两年就火箭般的蹿升到空军作战部副部长的位置。林彪老部下,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甚至肉麻的吹嘘林立果为不世天才,甚至公开说“对立果同志的态度和对毛主席的态度是一致的”。这也让朝鲜战争后丧子、对继承人极为敏感的毛大为不快,隐忍不发。后来毛准备大力提拔文革新贵张春桥,询问林彪意见。林彪以为毛欲让张春桥取代自己,故而不置可否,更加让毛猜忌林彪是在有意培植林立果接班。

1970年8月二次庐山会议,成为了毛林分道扬镳的导火索。

事情有两个起因:一是关于“天才说”的争论;二是国家主席的设置。

在起草大会的报告时,作为经办人的张春桥其实已经摸清了毛泽东的意图,秉承圣意,在报告中关于“毛主席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天才的”的3个字删除。根据就是赫鲁晓夫也用过这一修辞,毛不齿赫鲁晓夫,自然不愿意和其同列。但是与会者并不了解,这一举动让早就已经对文革集团不满的诸公自以为抓到了把柄,群起而攻击张春桥。林彪带头炮轰,言辞激烈。陈伯达还编辑《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作为理论根据为林彪讲话撑腰。其后,发言升温,陈毅、汪东兴等人高调附和,要求将反毛的“野心家、阴谋家”“斗倒斗臭”“千刀万剐”。但是张春桥深藏不露,非常狡猾,他不说这是圣意,任你攻击。把引蛇出洞这招运用得炉火纯青。这些攻击意见汇编成后来成为罪证的“六号简报”,惹得毛泽东龙颜大怒,认为这是附和林彪和自己作对,指斥众人“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一个鸡毛蒜皮大小的副词,居然引发了这么大的政治风波,我党政治的诡异,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张春桥的报告中,还根据毛毛氏意见,建议取消宪法中国家主席的设置。这个意见毛氏之前已经在多个场合吹过风,但是很多与会领导人并不明白其中奥妙,导致党内的分歧依然十分严重。很多人甚至认为毛故作谦虚,又在等人劝进。那么毛为什么不设置国家主席呢?

1959年毛以“考虑国家大计”为由,以退为进,辞掉国家主席,把刘少奇抬了出来,自己垂帘听政。但没想到养虎为患,竟成威胁。干掉刘之后,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再占此位置。否则,自己发动文革的目的在外人看来岂不成了龌龊的主席位置之争?但是毛也不希望第二个人重蹈刘少奇的覆辙,出现一国二主,再与其分庭抗礼,所以干脆丢弃。

但是一贯顺从的林彪在这个问题上罕见的坚持,第一次和毛公开唱上了对台戏。他这样做的原因已经无从可考,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笔者认为有三层考虑:一是作为接班人,虽然列席常委,但实际的职位仅仅是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政务排名甚至排在诸多政治局委员之后,名不正,言不顺;二是毛林关系已经出现缝隙,林彪尚若不坐实国家主席的位置,在和上升势头迅猛的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等人的缠斗中恐怕越发不利;三是此举也是要试探毛的真实意图,若毛已决意要下手,国家主席位置之争可谓一个风向标,毛没有模棱两可的余地。

林彪的坚持,引得一堆不明就里的党内大佬支持,他们倒并非是支持林彪做国家主席,而是借机表表支持毛做国家主席的愚忠,顺路反张春桥一伙。林彪的号召力大出毛泽东的意外,因而受到严厉批评和疯狂反击。毛使出敲山震虎的路数,先是逼林身边的吴法宪、叶群、邱作会等人写检讨,同时,派出周公暗示林彪也应该写检讨。毛这种招数一如当年在庐山对待彭德怀、刘少奇一样,黑字白纸的逼你自污之后,组织上再来定性,怎么批判你都可以。但是有了彭、刘的前车之鉴,林彪当然不干,无论老毛怎么软硬兼施,同意手下的人写检讨,但自己死活不做检讨,不给任何把柄。无奈之下,8月15日,毛毛氏开始南巡,一路上多次召见沿途封疆大吏谈话,制造舆论。在谈话中,毛氏大讲党内路线斗争的历史,把二次庐山会议上的发难定为党内“第十次路线斗争”,并且指名道姓,把林彪的问题端了出来,称这次庐山会议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林彪对此“当然要负一些责任”。

毛的表态,预示着政治大风暴即将到来。

八、殒命外蒙

毛对各个地方大员秘密讲话通过各种渠道很快就传到了林彪耳中。正在北戴河疗养的林彪意识到决裂来临,不免有些沮丧,他甚至对身边人说:“反正活不了多久了,死也死在这里。一是坐牢,二是从容就义。”

但是,儿子林立果毕竟太年轻,没有政治经验,在严峻的形势下沉不住气了,利用空军是自家的嫡系部队的优势,私下里搞了个571工程,意图先下手为强,抢班夺权。坦率的说,这个纨绔子弟的还是有一定见识的,整个571工程纪要对于文革的认识,对毛氏的认识都很深刻。但是政治谋杀毕竟不是写文章,准备不密,谋事不周,注定了571工程的失败。而事败后挟持林彪出逃,在南下广州和北上苏联之间犹疑不决,更是败笔。当然,至于林彪是在什么情况下上了飞机,当时机上的情况又如何,为什么飞机会在国内兜大圈,有无受人操控等,如今还属于秘密,这个不便于猜测,有待历史档案的进一步解密。个人倾向于认为,林彪对于武装反叛,或许并不知情。以其雷霆万钧的统军手段和无人能敌的影响力,如果真的要在国内另立山头,分裂中央,对抗毛氏,恐怕波尔布特的下场就是毛最终的结局。

林彪意外的殒命,过程诡异,至今仍有诸多不可理解的细节。周公第一时间得知林彪出逃,致电大喊:“林副主席只要回来,无论降落到那个机场,我都亲自去迎接!”这句话,我倒相信是真心的。毛林之间的纠葛,外人不说,周公作为国相,恐怕最为了解。林彪和周公之间没有历史纠葛,相交虽然不至于亲密,但也绝非敌人。当年,毛把刘少奇专案组的组长头衔强加给周公,意图把逼死国家主席的恶名留给周公。林彪识破后,在刘少奇专案组的简报上批了一句:“向卓越指导专案工作的江青同志致敬”。这个批示极度高明,明里是在吹捧江青,实际点明了事情真相,为挂名专案组长的周公解了围。

所以,在文革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周公和林彪实际上有相同的处境。万事顺从,只求自保。但是伴君如伴虎,在无边无际的权力面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无怪乎周公听到林彪死亡的消息,竟然当着众人,失声痛哭。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同属勋臣阵营的两人,实际上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也不比谁好多少。周公之悲,悲的不是林彪,而是自己。他知道,即便自己树大根深,民望甚厚,下一个,也该轮到自己了。

后世有人认为林彪自毁英明,死得难看。其实和刘少奇、彭德怀等人羞辱而死的下场比起来,林彪的结局好很多了。他用最后奋力的一搏,给予了毛最致命的一击。因为对于毛而言,惯用的路数是搞臭搞脏后,四两拨千斤,一举剪除。林彪激烈的反抗模式,难以解释的死亡,大出毛的意外,让一向诡计连连的他也乱了方寸。自己选定的接班人,“亲密的战友”,全军的统帅,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叛国者,这怎么向全党、全军、全国交代?

九、余音未了

对于毛而言,林彪之死,只能算得上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惨胜。一方面,固然除掉了心腹大患,一方面,却发现这个大患就如跟随自己几十年的影子,清除之后,自己也形单影只,命不久矣。

建国后林彪韬光养晦,善于揣摩圣意,一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大旗,师夷之长以制夷,处处依附毛,要找出批判他的缺口实在是难上加难。尽管毛迫于无奈把孔老二搬出来一起上纲上线,但是智商稍微正常一点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其中的纰漏和荒谬,难怪有人把这场运动说成是“批零批空”。为什么我们可以说林彪之死是文革破产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因为,从此开始,党内、军内、国内,广大在运动中自残的群众终于开始认识到,这样的革命是个什么的本质。毛的威信,随着接班人的所谓“叛逃”,受到空前的打击,从此再也难以恢复。当他想树立王洪文的时候,就连许世友这样的铁杆信徒也认为不妥。毛生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身后的结局,所以才会对华国锋、张春桥等人感慨万千地说,将来你们几个的命运恐怕只有天知道,弄不好交班问题会搞得血雨腥风。可即便是太祖看好的过渡人物华国锋,也看出了这样憋足的安排不过是毛为了传位给江青和毛远新铺路,倒过头来反戈一击,怀仁堂兵变,彻底扫灭了毛的余孽。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林彪在建国后的历次腥风血雨中,充其量就是个被毛利用的明哲保身的帮凶,算不上主谋。那么为何林彪至今仍是背锅侠?

其一,小平建国后虽然在历次腥风血雨的斗争中和林彪有过摩擦,但是都不是生死之争,也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小平三起三落,对于毛之认识,和林彪不相上下。但是小平是个实用主义者,一向是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林彪死后,小平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连连上书检讨,划清和林彪周公等的界限,表明心迹。面临无人可用的毛正需要启用新的势力制衡声望如日中天的周公。对于小平的表态很在意,明确表态要把小平和刘少奇区别对待。这才有小平的二次复出。这种自保策略在当时的环境下当然也算不得什么污点,但是尚若要给林彪平反,小平这段两面三刀不清不白的历史就难以解释。

其二,有了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造成的动荡先例,小平对于毛的评价投鼠忌器。毛治国27年,所作所为,无不以党之名,毫不夸张的说,毛就是党最大的招牌。此旗若倒,则幻象必灭,流毒必播,建国以来白骨累累,乏善可陈的现实,着实难以实话实说。群众一朝觉醒,则天下人心所归,未尝所知。小平资深党徒,深知保毛就是保党。故而轻描淡写的来个了“七分功、三分过”的定论,抛弃其路线,继承其衣钵。而林彪事件作为毛造就的最大的党史脓疮,客观上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死结,断不可揭。

今人再说毛氏林彪,难免会拿出刘邦韩信来对比。程式如此相似,唯有年代的错觉。这两千年,制度与人性可有变化,看客自鉴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8 13: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