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94|回复: 1

距离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整整十年,期间我国乳业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 08: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是2018年,距离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

十年时间,足够让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也足够让一个中年人步入老年。那么这十年间,我国乳业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变化还是有的,而且来的比预想中要快得多。早在2010年4月,由“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联合起草的中国乳业新国标就粉墨登场了,它所带来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虽说不至于一夜回到解放前,但倒退几十年还是绰绰有余的。

究竟都改了啥呢?

单纯从数值上看,新国标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不超过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分之一。

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一项令人尴尬的世界之最。

那么为什么要推翻1986年以来实施的旧标准,制定了这么一个低到令人发指的新国标呢?卫生部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是这么解释的,他认为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

“我们国家72%牛奶都是散户饲养。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当初的2.95。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乳品企业按照2.95国标来执行的话,这样的牛奶都要倒掉!”同样,牛奶中的细菌总数上调,也是考虑到农民散养奶牛的环境现状:“养殖环境比较差,乳房炎的发病率也高。在这样情况下,定格200万,就能保证奶农生产合格的奶。”

辽宁奶协秘书长更是斩钉截铁的说,他们发现40%的奶户原奶质量不能稳定在2.95%之上。农业部官员亦表示,“没有哪个企业敢说它没有收过2.95%以下的牛奶。”

理由充分,无法辩驳。

还好,部分奶企和地方奶协还是要脸的。

于是在2016年4月,中国奶业发生了一件堪比清末东南互保的大事。

2016年4月21日,中国农垦乳业联盟2016年主席联席会暨农垦乳业发展峰会在哈尔滨召开,光明乳业、三元食品、完达山乳业等联盟17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到场出席,并推出了《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

与现行国标相比,这个中国奶业的东南互保中有两个主要亮点:

首先,将菌落总数从每毫升200万以下(生鲜乳国标)调整到了每毫升10万以下,与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欧盟和美国的标准一致。同时,将我国现行标准中没有的、反映奶牛乳房健康水平的体细胞数首次纳入到了《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中,并且也是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欧盟的标准来制定的,即每毫升40万个以下,该标准要高于美国每毫升75万个以下的国家标准。其次,将乳蛋白率提高到3.0%,这个指标已经达到了国际生鲜乳的优质标准,比2010国家生乳标准的2.8%提高了0.2个百分点。

这是件轰动中国奶业的大事,说明地方奶业的有识之士终于意识到脸皮的重要性开始用实际行动倒逼中央了。有了好奶源才能生产出好的奶制品,这对重铸中国乳业消费信心将会起到很大帮助。然后呢?

就没有然后了。两年过去了,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那部辣眼睛的中国乳业国标,依旧大大咧咧地摆在台面上。

而目前遵循《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国产生鲜乳,只占全国原料奶总产量的10%左右。

完。

更:

评论区有些科盲的发炎真是辣眼睛!真是无知者无畏!还在那儿瞎扯什么2.8%和3.0%乳蛋白率差别不大,为国内乳企开脱!我现在就告诉你,为什么国标中的2.8%乳蛋白率是跌破底线般的大踏步后退。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AIPL)的一项统计分析,单就遗传育种角度而言,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奶牛品种荷斯坦(黑白花)奶牛的乳蛋白率是3.06%,也就是说如果营养和管理跟得上,荷斯坦牛的乳蛋白率至少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这也就是全世界主要国家把乳蛋白国标制定为约3.0%的主要科学依据。

而实际生产中的乳蛋白率基本都会高于这个标准,是因为荷斯坦奶牛奶中的乳蛋白率是所有奶牛品种中最低的,其他品种的平均乳蛋白率,如爱尔夏牛(红白花)是3.18%,而娟珊牛更是高达3.59%。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同品种奶牛混养是规模化奶牛场常采用的生产方式。所以,乳蛋白率达标3.0%对于普通欧美牛场毫无压力。而国内的三元、光明下属牛场也是荷斯坦牛/娟珊牛混养,这也是他们敢带头调高行业生产标准的信心之所在。

而乳蛋白率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而管理和营养的影响有限。遗传因素对于乳蛋白率的影响权重约占55%,但国内规模化牛场所使用的冻精、甚至胚胎主要进口自国外优质种畜,都是一样的爹妈遗传基因也不会差到哪去。所以遗传因素不能解释为什么国内奶牛乳蛋白率如此之低。

如果不是种不好,那么问题是不是出在营养上呢?有可能,但营养不能解释一切。因为就算是极端(极好或极差)的营养条件下,乳蛋白率的变化范围也就是在0.2%左右。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创纪录的2.8%也就是比国际主流标准低了0.2%而已。所以不能说我国大多数奶牛都处于极度饥饿极度极度缺乏蛋白质摄入状态(用脚趾头想都不可能),真凶另有其人。

那就是管理,而且结合新国标中菌落总数从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还有新国标中刻意忽略的体细胞数标准,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乳蛋白率上不去了。生乳标准中设置菌落总数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运输质量控制情况。生产运输越规范,菌落数越低,美国标准中每毫升菌落数超过35万奶企就必须拒收并销毁超标原料奶。牛奶中细菌含量高了,首先需要更苛刻的条件才能杀死更多的细菌,比如提高杀菌温度和延长杀菌时间,但这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其次,储藏、运输中部分细菌会产生次级代谢产物,而这些产物中很多是有毒的,这种毒素比细菌更耐热,在牛奶加工中,即使高温杀菌也不能完全令其失去生物学活性。第三,菌落总数多会产生酶,酶能分解乳蛋白和乳脂,造成牛奶口感下降,并破坏营养价值。比如,出现苦味、沉淀物等。而且别忘了体细胞数反应的乳腺炎问题,患乳腺炎的奶牛所产的牛奶中体细胞数会急剧升高,而乳蛋白和乳脂含量严重下降。新国标中压根就没有体细胞数这项要求,这简直太可怕了。

综上所述,导致新国标如此丧心病狂调低乳蛋白率和菌落总数标准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该产业极度落后的管理和营养条件,国内的奶牛虽然基因不错,但平时吃得不好,居住条件也不卫生,抵抗力差,健康状况得不到保证,挤出的牛奶在储藏运输过程中又被细菌污染,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时的品质可想而知!这么低的蛋白质,那么多的细菌,消费者花钱却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所以说喝这种品质的国产牛奶,还不如喝白开水!

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4 18: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