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今天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意味着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据新华社报道,下一步,该航空母舰将按计划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
这艘航母有什么特点?与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有什么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战力将会如何?请看《凤凰周刊》的详细分析。
苏式航母色彩浓重
关于这艘航母的传言由来已久。
2015年10月27日,美国《大众科学》网站在报道中国第二艘航母的进展时,刊登过一张“内陆航母”的照片。此文认为,照片中“内陆航母”的舰桥体现了第二艘航母的特征,相控阵雷达的安装位置较辽宁舰有了明显变化,通信设备也有所改变。这些变化不算小,但在大众眼里则是细微差异。
2015年最后一天,中国国防部召开例行记者会,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大校证实了中国“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启动了第二艘航空母舰研制工作,正在自主开展设计和建造”。他宣告新航母正在大连建造,排水量约为5万吨级,常规动力装置滑跃起飞,搭载国产歼-15飞机和其他型号舰载机。
杨宇军的发言,实际上已经勾勒出了这艘新航母的技术轮廓:依旧带有苏式航母的色彩。
苏式是相对美式而言,美式航母最明显的技术特点是采用弹射起飞-阻拦着舰,苏式航母则采用滑跃起飞-阻拦着舰。航母是围绕舰载机建立的海上平台,其作战能力几乎完全依赖舰载机,因此,舰载机在航母上的作业特点对其战斗力的发挥影响严重。
粗略来讲,两种航母流派在执行防空作战时,效果相差不大;但吨位越大,美式航母的优势越明显,4万吨美式航母的战斗力相当于6万吨的苏式航母。
苏式航母的构型更适合执行守势的防御作战,美式航母具有更强的攻势作战能力。辽宁舰前身是一艘典型的苏式航母即1143.6型辽宁舰,续建之后,苏式航母的特点大体全部保留。而在建中新航母对苏式特点的继承和突破,则有复杂的现实考量和战略安排。
着眼于锻炼、保持工业能力
如果第二艘航母和辽宁舰大同小异,岂不是又多了一艘试验平台?第二艘航母与辽宁舰相比,意义何在?
记者招待会上,杨宇军透露,“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和建造吸收了辽宁舰科研试验和训练的有益经验,在许多方面将有新的改进和提高。
在笔者看来,考虑到时间的先后衔接,第二艘航母从辽宁舰的实践中所获收益,相对于其工程庞大的体量,应该不会太多:如果一艘航母在2015年开工建造,那么它的设计工作肯定更早进行,设计工作无论如何也需要数年完成。
很可能的情况是,第二艘航母展开设计时,辽宁舰的摸索才起步。因此,笔者认为,建造第二艘航母的一大重要考虑,或是着眼于锻炼或保持工业能力,并可能是为了满足舰载机部队日渐增长的训练或部署需求。
首先,航母太大、太贵,注定建造得不会太快,也极难保持订单持续不断。美国造“福特”级航母大约需要10年/艘,中国目前只有续建航母的记录,是7-8年/艘。上述情况意味着培养一个成熟的航母建造团队需要时间太长,维持这个团队的能力又是个大问题。
要想团队不散,唯一的办法是继续给他们活干。但在武器装备造价飙高的今天,这对于所有国家都非易事。从“基辅”级航母开始,直到苏联解体,苏联建造航母的船台一直处于作业状态。“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下水当天,后续舰“瓦良格”号的开工仪式跟着举行,可谓惜时如金。
美国今天仍然面临这个问题,考虑舰艇发展规划时,美国海军明确表示需要考虑保持工业能力,甚至在小型舰艇发展上也是如此。比如,濒海战斗舰的后续型号发展规划中,海军宁可放弃部分性能要求,也希望能保持订单不断线。
辽宁舰的服役(2012年)与新航母建造(2015年)只隔了不到3年,但新航母建造工作开始准备肯定早于2015年,同样惜时如金。
其次,舰载机起降是公认的高难高危作业,舰载机飞行员必须通过大量日常训练才能保持飞行能力。这个需求和航母固有的作业周期存在矛盾,大量训练要求航母多出航,但航母天生是个“懒虫”。美国航母每年只有约1/4的时间用于部署(2003年指标),如果加上训练恢复能力这个周期,每年有1/2的时间可以出航,其他时间必须用在维护、保养、修理上。
美国海军和其工业部门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航母使用经验,这一点是目前中国无法相比的,因此推测中国航母的出航时间可能在1/4到1/2之间。对于单航母海军,这会造成很大麻烦。俄罗斯媒体也曾调侃本国的舰载机飞行员比宇航员值钱,因为全国仅有一艘航母,受限于预算,出航次数很少。
上舰起降合格的飞行员仍然需要不间断进行上舰飞行,才能保持飞行能力。央视对8架歼-15的报道中,副舰长提到这次训练中“前几批次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了舰基起降技术恢复训练”。可见陆上模拟时长再多,也无法替代真实的上舰作业。
为了满足这种快速增长的需求,只能增加第二块航母飞行甲板。此举将极大提高上舰操作的总时间,而且从组织训练的角度看,新航母与旧航母技术特征一致是很有必要的。(ID:phoenixweekly)
舰载机、甲板尚存遗憾
如果第二艘航母仍然是量变,那么更令人关注的问题是,何时发生质变,进而带来战斗力跃升?
笔者认为,谈到战力提升,首先要考虑航母本身的变化,比如安装弹射器、甲板布局进一步优化等等;其次要考虑舰载机的变化。
航母最重要的武器是舰载机,航母本身不变的前提下,舰载机种类的丰富或者数量的增加,都可能给航母战斗力带来巨大改观。舰载机进步的几个可视的标志,首先机队是否满员,其次功能是否齐全。满员才能发挥全力,齐全才不容易被对手抓住破绽。
先看机队数量。从官方公布的辽宁舰及相关载机照片看,目前上舰的舰载机种类主要有4种。固定翼舰载歼击机,型号为歼-15,这是航母主要的防空和攻击作战力量;数量很少的预警直升机,是航母重要的态势感知工具;反潜直升机,与预警直升机采用相同机体,数量很少,这是航母战斗群唯一的空中反潜平台;搜救直升机,型号为直-9系列,这是中国海军一款成熟的中小型舰载直升机型号,它的任务是辅助性的,但不可或缺。
主要载机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机库的容量,故无论辽宁舰还是第二艘航母,其载机能力都与“库兹涅佐夫”号差不多。按《简氏作战舰艇年鉴》说法,“库兹涅佐夫”号载机情况为歼击机18架、教练机4架、预警直升机2架、反潜及多用途直升机15架。这种构成在俄罗斯备受诟病,首先预警直升机完全不够用,不可能维持不间断预警能力,其次歼击机和反潜机数量互相影响,导致反潜和防空能力都不足。
即便如此对比,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不足,歼击机数量相差不多,但迟迟未见教练机上舰,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无论美国还是苏/俄,均为航母配备了专用教练机,而歼-15目前只有单座机型,无法作为教练机使用。
预警直升机数量不需要太多,但必须能保证一定时间里不间断作业,否则航母就会变成间歇性睁眼瞎。反潜直升机数量相差可能是最多的。不少和中国存有领海争端的国家,在努力发展常规潜艇,中国航母此外还要面临来自核潜艇的更大威胁。航母不是“宅男”,必须要远航,远航必须要有能力对抗这些来自水下的威胁。美国和俄罗斯航母都用反潜直升机作为海上编队主要的反潜工具,反潜直升机不够用就会让航母失去远航最起码的本钱。中国的反潜和预警直升机机体都大于“库兹涅佐夫”号的同类型号,这会进一步影响航母的搭载数量。
再看载机功能。预警直升机无法提供足够长的留空时间、足够远的视野、足够长的前出距离,也无法提供充分的指挥功能,充其量只是具架设较高的雷达。战斗力强劲的航母必须配备固定翼预警机,这是目前中国航母舰载机最需要提升的短板。其他如专用电子战机也是非常重要的舰载机品种,目前各国航母中,仅美国海军配有专用电子战机E/A-18G,这种飞机是目前舰载机中唯一真正有能力对抗隐身战斗机的机型,中国也需要在这种飞机上投入足够的重视。
种种遗憾并不可怕,恰相反,它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即便只解决数量不足问题,也足以让航母取得战斗力的显著提升。
但要进一步提升作战能力,则不光借重舰载机求变,还必须依赖航母变身。因为滑跃甲板无法解决固定翼预警机和反潜机的起飞问题,也无助于歼击机性能的充分发挥,即便能解决,也会给甲板作业效率带来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上弹射器——无论是蒸汽弹射器还是电磁弹射器。(ID:phoenixweekly)
人员和经验更宝贵
航母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庞大的武器,它的发展注定是循序渐进的,质变往往需要量变的积累。对照苏联航母发展的经历,可以更清楚了解这一点。1985年,苏联第一艘具有全通甲板特征的载机舰“库兹涅佐夫”号下水,终于让苏联的高性能舰载机(固定翼)有了活动舞台,航母有了执行高水平防空和进攻的本钱。这块里程碑之后,又经历一艘同型舰辽宁舰,苏联海军才跨迈上新的台阶,便是代表苏联航母最高水平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此时,距苏联第一艘直通甲板载机舰“基辅”号开工整整18年(工期为1970至1988年)。
苏联航母质变的背后,是苏联舰艇设计和造船工业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技术和能力。对中国而言,海军乃至全军装备快速发展仅仅是近10年的事,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无论如何,新航母的设计和建造实践会为中国的航母设计和建造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并维持更加宝贵的设计建造人员队伍。这一切,都是供下一步跨跃时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文章作者:矢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