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996|回复: 1

BBC:“疫苗门”下中国百姓的无奈与无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4 13: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疫苗门”成为社交媒体最热词汇不到48小时,中国总理李克强批示要求“尽早查清事实真相”。



7月15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份通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通告称,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过程中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行为。

7月16日,长生生物公司发布公告,称吉林省食药监局已收回长生公司的《药品GMP证书》,同时已按要求停止狂犬疫苗的生产。

长生公司的回应同样没有引起注意。一起可能涉及千万儿童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药品弄虚作假丑闻,似乎就这么埋没在行政公文里了。

李克强发声与官媒痛批

5天后,7月21日,自媒体《兽爷》发布《疫苗之王》一文,揭露奸商在疫苗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行为。

文章像一枚重磅炸弹,引爆中国社交媒体。到周一(23日),#长生疫苗事件#阅读已经接近5亿人次。

中国社交媒体的爆炸,是《疫苗之王》触动了中国老百姓最敏感的神经:公众对中国食品药品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担忧。特别是涉及到儿童,这根神经就绷断了。

“疫苗门”成为社交媒体最热词汇不到48小时,中国政府网周日(22日)夜刊发总理李克强的批示,要求“尽早查清事实真相”,给民众一个“安全、放心、可信任的生活环境”。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检查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官媒相继就该事件发表评论。仅举几个通栏标题,中国官媒报道“疫苗丑闻”的力度可见一斑:

人民日报:《一查到底,方可纾解疫苗焦虑》。中国之声:《四问长生生物百白破疫苗旧案:25万支劣药今何在?》。光明日报:《“狂犬病疫苗记录造假”没有不良反应也该问责》。检查日报:《疫苗生产记录造假,致歉就能了事?》。

每当涉及危害公众利益的丑闻发生,中国官方的表态都要求“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是,“类似事件”却一再发生。

“疫苗门”与“毒奶粉”

整整10年前的夏天,中国也发生了一起涉及儿童健康安全的奸商造价丑闻。对比一下官方的反应速度很有意思。

2008年6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伟首次接到“问题奶粉”结石患儿病例。

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启动国家安全事故一级应急响应(一级为最高级:指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

从“毒奶粉”爆发到中央政府表态,有3个月的时间差。

3个月的时间差,反映了10年间中国社会其中一个方面的变化:10年前,中国的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远没有今天普及。今日中国,社交媒体提供的不仅是交往平台,它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众舆论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动员和传播以及它造成的即时压力今非昔比。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社交媒体平台给了中国百姓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声渠道,也给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发生渠道与“无法查询”

中国政府对公众舆论借助社交媒体迅速发酵是极为敏感,对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的监控力度也前所未有。

社交媒体上“疫苗门”刷屏的时候,揭露丑闻的原文《疫苗之王》已经是“此内容违规无法查看”。

法新社的报道很形象的抓住了围绕“疫苗门”出现的近乎滑稽的局面:“中国的审查者和监管者拼命要赶上公众的反应,在国家媒体努力掌控话语权的同时,删除微信上的帖子。”

中国社交媒体的爆炸,是《疫苗之王》触动了中国老百姓最敏感的神经:公众对中国食品药品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担忧。特别是涉及到儿童,这根神经就绷断了。

目前,围绕“疫苗门”从官媒到社交媒体仍在“热议”。但是,这股“热议”能持续多久?

一旦中国政府判断公众舆论的关注超过了“内部掌控”的尺度,“热议”可以瞬间冷却甚至鸦雀无声,就像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

每当涉及危害公众利益的丑闻发生,中国官方的表态都要求“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是,“类似事件”却一再发生。

社交媒体上的一段帖子似乎形象地描绘出了中国老百姓的无奈与无助心态:

“人们问我为什么不要孩子,因为我不愿让我的孩子喝毒奶粉,接种假疫苗。我不愿意看到发生在我们一代人身上的事情发生在下一代身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5 13: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