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dak8821 于 2018-8-7 21:48 编辑
来源:大纪元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今年8月7日21時30分,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預示秋天即將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
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涼風至:溫度改變,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白露降:早晨會有白茫茫的霧氣產生,尚未凝珠;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同其它節氣相同,自古流傳下來一些立秋的飲食習俗,而這些習俗大都與預防疾病有關。所謂「民以食為天」,古人會根據不同時令的食物,調節身體,以減少疾病。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寫說,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就一定要順應它、遵循它。 雖然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但是立秋日仍處在「三伏天」的中伏,還是非常酷熱。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桂花)蒸」,「秋老虎」頗凶,不得不防。這段時間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此時,暑熱容易耗氣傷津,養生當以解暑清熱祛濕、健脾益氣扶陽為主,因此立秋食俗多與此相關。
吃茄子
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龔安妮/大紀元)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因為人們認為對付「秋老虎」要食用一些清熱祛暑的食物,比如茄子。中醫認為,茄子味甘性寒,無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另外,茄子是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蔬菜,適合那些想貼秋膘但又沒錢買肉的人。 吃西瓜 西瓜能開胃、助消化、止乾渴、去暑疾,可利尿、促新陳代謝、滋潤營養。( Fotolia,大紀元)中國民間有立秋之日「咬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咬」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 古人認為立秋時吃西瓜可以消除初秋之邪,潤養五臟,且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時人在立秋前一天,陳冰瓜、蒸茄脯、香薷湯(香薷飲)等放在院子裡露宿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香薷飲是中醫的一個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樸三味藥組成,具有消暑祛濕、預防痢疾的作用。 吃肉
秋香老師用赤崁糖做出的香醇紅燒肉。(糖郊赤崁糖商行提供)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苦夏」人們胃口不好,因此想在天氣轉涼前補充熱量,那麼吃燉肉就是首選。燉肉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另外,燉肉用的各種中草藥,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 吃「渣」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俗語說:「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看來這也有防痢疾、防秋季腹瀉的作用。 喝「秋水」
立秋日,古人會取井水來喝,叫喝「秋水」。(Fotolia)《武林舊事》中記載:「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過去很多人家中都有井,每逢立秋,家家戶戶都會到井口前取水,這就叫喝「秋水」。打上一碗井水,在正午時分放在太陽底下晒一會兒,再端給家人每人喝一口,可以消除暑熱,且秋來身體健康,不鬧肚子。 吃桂圓肉
桂圓。(Fotolia)立秋節氣是台灣桂圓的盛產期,桂圓營養含量高,素有「南桂圓、北人參」之稱。立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吃桂圓對有過敏體質、頭暈目眩、四肢冰冷的人,都有溫補效果,尤其對貧血、失眠、健忘等症狀,是很好的養生補品。 食小赤豆浙江義烏有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秋天的五行方位在西),據說這樣秋天不會犯痢疾。 立秋進補需先調理脾胃,調理脾胃須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而小赤豆正好有此功效,可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及時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同時小赤豆還具有補血作用,可以為秋冬進補奠定基礎。 吃清涼糕浙江金華有個習俗,立秋這天要吃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裡。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金華的清涼糕,用的都是純天然的原材料,有清熱解暑、除毒去濕、滋陰養顏、潤燥護膚等功效。@# 責任編輯:古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