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紫关: 刘洋,这名谐音有点名副其实。他在温哥华的西门飞沙大学留学,学了门华人擅长的实用专业——会计,本科毕业后,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一份专业工作,接下来移民结婚生子一路走过,一切像他计划的那样,过上了温哥华普通人的安逸生活。用他的话说,“我只是看到了山上的果子,然后径直爬上去,摘下,然后品尝着它的滋味。”但人生总会出现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波折,现在,他也遇到了普通人会遇到的事儿——公司裁员他失业了,而他的第二个孩子恰巧又在这时降生了。自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他的太太就没再上班,他的收入足可担起一家的生活开支,加上几年下来提职加薪,在失业前,他们除了每年旅游、探亲,每月还能有些结余。可失业后仅能拿到失业金,收入一下少了一大截,而孩子又刚出生,开支却多了一大片。更要命的是,房贷还款每月都不分青红皂白,无声无息地四位数从存款里缩减,没过三个月,他已经被减的萎靡不振,让他感到移民后从没有过的暗淡。他发过上百份封求职信,只接到了两次面试,但还是被婉言拒了。
在一片茫然之时,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家移民安顿机构,说是那里也帮找工作,可去试试。这种机构也能帮人找工作?他以前从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途径,不太抱希望地给这个机构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个叫伊莉莎的女士。伊莉莎很耐心地听他说完他的状况,然后告诉他,他们有一项叫“工资补贴项目(wage subsidy)”的政府资助计划完全符合他,希望他能到他们办公室具体谈谈。刘洋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第二天,他就像找到了救命草一样,来到了一个商业购物中心,这家机构在这里二楼设有一个办公室。 刘洋走进了一间小巧封闭的办公室,发现伊莉莎原来是个亚裔,但他不敢肯定她是华人。没想到她的英语那么好,在电话里他还以为对方是个洋人。 “请坐。”伊莉莎用中文说了句。 “你知道我说中文。”刘洋边说边坐下。 “在电话里听出来了。” “我的口音有那么重?” 伊莉莎笑了笑,她看上去是个经验丰富的中年妇女,装束讲究,但很素雅,说话沉着,但总带着微笑。不知道为什么,刘洋一见到她就有一种可靠感。
他们填完了一份例行公事的表格,伊莉莎要了刘洋的简历。趁伊莉莎看简历时,刘洋从桌边小盒中取出了张她的名片,原来她的这个职位叫“个案经理(Case manager)”。 伊莉莎看完简历,刘洋把手中的名片晃了一下。 “拿着吧,有需要就找我。”伊莉莎又再次问道:“你正在拿失业金?” “是。” 她点点头,“你完全符合要求。”她边说边移动手中的鼠标,“你的运气不错,我们刚做完这个补贴的宣传,已经有好几个公司和我们联系了,而且有个公司正需要一个会计。”伊莉莎说着把电脑屏幕转向他,“这是他们招聘职位的要求,看看适合你不?” 刘洋看到这是家被美国刚收购的保健品公司,职位的要求正是他求职的范围,薪资也不错,“这个职位行。” “那好,我现在就把你的简历发给他们。” “好的,谢谢了!”刘洋没料到事情会进展这么快。 不到一个星期,刘洋接到了伊莉莎的电话,让他去面试。 刘洋按时来到那家保健品公司,发现伊莉莎也来了,这让他有点纳闷。他没料到,面试通过的异常顺利。接着,公司人力主管、伊莉莎和刘洋三方签订了一个协议。伊莉莎给他解释说,这个“工资补贴项目”是在半年内,政府给他补贴薪资的一半,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在这段时间雇佣他只需付一半工资。半年后,若公司和他都觉得满意,他就正式成为在这家公司员工了。这时刘洋才明白,为什么他的面试那么轻松就过了。 刘洋又开始上班了,又进入到他正常的生活轨道上。 紫关:国内学金融做金融的,却爱写影视剧本。没读过万卷书,却要行万里路,飘洋过海,移民来到向往的温哥华。一切清零,又从新开始。摸爬滚打,甜酸苦辣十几载还是放不下用自己的文字,讲述身边的故事。 (BCbay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