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86|回复: 0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中的水土条件的限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30 15: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会严重地阻碍习近平的空间布局


王维洛



习近平经常提到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其实,这个空间结构早在清朝末期就初见雏形,到了文化大革命末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就基本成型。“改革开放”提高了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实力,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问题,限制了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潜力。本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而解决地面沉降问题,世间并无良策;

——三峡工程建设之前,上海市乃至长江三角洲的陆地面积是在一个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中,后备土地资源有充分保障;三峡工程建设之后,仅2010年至2016年,5米以下浅滩涂面积已减少了124平方公里,发展趋势是,减幅将继续加大,缺乏后备土地资源已成定局;

——由于三峡工程和上游巨大水库群的出现,十几年来长江平均年径流量减少12.5%。尽管长江源区的径流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南水北调、引江济滇、引江济淮等六百多项引水工程,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将面临水资源的严重匮乏;

——科学家预测,如果全球气温上升3℃,将使海平面不可逆地升高大概两米,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受影响最大,大部分地区将被淹没。

世界环境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区域环境是地面沉降、长江来沙不足,海岸线后退,长江水资源骤减,水质下降,海水入侵等。“背靠扬子江,面向太平洋”,未来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是生死存亡问题,而不是完善空间布局的问题。

一、习近平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8年11月5日上午,中国政府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亲自出席,并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此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宣布了三项决定,并大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者相互配合,外加“一带一路”工程。其实,中国空间结构的三大中心,在清朝末期就初见雏形,到了文化大革命末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就基本成型。邓小平搞经济特区,比较成功的深圳和上海浦东,就是在这三大中心中的两个。但是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洪水灾害,淹了中国的“钱袋子”,损失特别惨重。原因是邓小平搞浦东新区,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遗忘了浦东的泄洪功能。浦东地势比浦西低,历史上是自然的泄洪通道。匆忙地搞浦东新区,遗忘了浦东的泄洪功能,在规划中未作任何替代措施。太湖发生洪水,不能走黄浦江经浦东入大海,而是人为地迫使洪水从浙江和江苏出走,违反了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规律,最后淹了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经济损失惨重。最近日本首相安培访华,中国媒体突然大量报道日本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财政和技术援助,谈到了几个大的项目,比如上海的宝山钢铁厂。可是中国媒体闭口不谈,日本对宝山钢铁厂的财政援助款中,有多少钱是因为中国制度的荒唐而打水漂的。由于日本方面帮助宝山钢铁厂搞设计,中方必须提供钢铁厂厂址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包括地质资料。中国的许多基础资料,包括地质资料,包括1:25000的地形图和在这地形图上绘制的地质图,都属于国家机密,是不能提供给外人的,特别是不能提供给“亡我之心不死”的日本人!负责项目的工程师就向党委请示。得到的回答是,随便编制一份基础资料给日方即可。工程师按照钢铁厂所需要的最理想地基条件,编造了一份基础资料。日方拿到这份基础资料后,按照所提供的数据完成了设计。工程开工,钻机的钻头打到地下,这才发现中方所提供的基础资料全部是虚假的。宝山钢铁厂的地面下面是流沙,没有什么承载能力。工程必须立即停工。事件发生后,日方才拿到真实的基础资料,包括真实的地形图和地质图。日方重新进行了设计,在宝山钢铁厂的地基里打下密密麻麻的钢桩。事后用一句“缴付了学费”就把这件事的责任推诿过去。

习近平对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寄予很大的希望,习近平说:“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念起来别扭,笔者将其改为“背靠扬子江,面向太平洋”。上海有其优势。上海就是依靠来自长江和杭州湾的泥沙而形成。但是习近平显然忽视了制约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因素,忽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对这个地区的资源、生态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忽视了长江水量减少、海岸线后退、地面沉降和海平面的上升等问题,将对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极大的限制,甚至造成致命的打击。

二、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问题

中国的地面沉降问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但是中国的领导人闭口不谈这个问题,就是喜欢谈“青山绿水”的习近平好像也从来没有谈过中国的地面沉降问题。可能是因为,中国地面沉降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正好在上面提到的中国空间结构的三大中心地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深圳。

根据中国2011年12月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地面沉陷这一问题已经遍布全国。“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

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上海市是中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从1921年发现地面下沉开始,到1965年止,最大的累计沉降量已达2.63米,影响范围达400平方公里。同济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汪品先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按1965年的下陷速度而不加控制的话,上海在1999年已经沉没入海了。”大海依然在那里,上海可能沉没入海了。有关部门马上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后,市区地面沉降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得到控制。从1966—1987年22年间,累计沉降量36.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仅为1.7毫米。但是后来又有数据表明,1987年之后,上海市区地面沉降加剧。从1966—2000年34年间。累计沉降量218毫米,年平均沉降量为6.4毫米。减去1966—1987年的沉降量36.7毫米,1988年—2000年13年间。累计沉降量181.3毫米,年平均沉降量为13.95毫米。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上海依然可能沉没入海。

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很严重,影响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只是一些危害在造成灾难时才被人们发觉,可惜为时已晚。比如地面沉降造成城市、地区防汛能力下降;地面沉降造成城市给排水系统变形失效,需要重新建设;地面沉降造成煤气和石油管道的开裂,煤气和石油外泄,造成人员中毒死亡或造成火灾;地面沉降造成高速铁路或者地铁线路的下沉,轻则影响行车速度,重则中断交通或者造成翻车的交通事故;地面沉降造马路突然塌陷,导致车毁人亡事故;不均匀的沉降会使建筑物的地基的不均匀下沉、地基开裂,墙面开裂,建筑物发生倾斜甚至倒塌等等。2012年9月3日《新浪房产》发表题为《专家: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惊天动地》的文章,2005年6月3日《今日经济新闻》发表文章指出,上海地面沉降,是一个不宜人居的城市。

上海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1965年之前是因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之后大规模地压缩了地下水开采量,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以及人工回灌等措施,地面沉降现象有所控制(但是由于回灌的水质不好,引起另一个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地下水的污染);1965年之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地面沉降是由于密集高层建筑群等工程环境效应所造成,用上海人的话说是“楼升地降”,一度已经减缓的地面沉降现象,又出现明显加速的现象。有数据显示,自1993年以来,上海高楼平均每天增加一座。上海是世界上高层建筑最多也是最密集的城市。根据2017年发表的上海地理国情数据:全市24米至100米的房屋建筑有49492栋;超过100米的房屋建筑有930栋,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曾表示:“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高层建筑的(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能达到四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上海陆家嘴地区由于超高楼建设,特别是高632米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引起地面沉降,导致马路“开裂”,引起人们关注。出于“政治正确”的需要,一些专家出来解释,认为“只要跟踪监测措施到位,沉降处于可控状态,修补完成及时,并不会对安全和质量产生影响”。科学家说话使用的都是条件句,条件是“只要跟踪监测措施到位,沉降处于可控状态,修补完成及时”,才有“不会对安全和质量产生影响”的结果。如果将来发生了不同的结果,肯定是“跟踪监测措施不到位,修补完成不及时,使得沉降处于不可控状态”。条件得不到满足,“不会对安全和质量产生影响”的理想结果不会出现。当雪崩发生时,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科学家在那里说,我不是没有警告过,这里有可能会发生雪崩的。

与上海市一样,周围的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嘉兴等城市同样有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

至于如何治理地面沉降问题,世界上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对于因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降,就是减少乃至停止地下水的开采;对于因密集高层建筑群等工程环境效应所造成的地面沉降,就是减少乃至停止高层建筑、甚至拆除部分高层建筑。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这么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既然上海市这艘小船承载不了这么多的这么密集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那么顺应自然,不必建造这么多的、这么密集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以免最终沉船。可惜,中国的政治家总是喜欢把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看成是现代化的标志,而且拆除那些价值无量的历史建筑,往往做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

三、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海岸线后退问题

诚如昔日的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所说,上海背靠扬子江,面向太平洋。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前,上海市乃至长江三角洲的陆地面积是在一个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中,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充分的后备土地资源保障。真可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在三峡大坝建造之后,下泄沙量的持续减少,海岸线后退,陆地面积转为不断减小的过程。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来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中国的资源、生态环境来说,这个损失远远超过三峡工程每年的发电量近一千亿度(卖电销售额约250亿元,卖电利润100亿元)。最早指出这个问题的是黄万里先生,然后有陈国阶教授加以阐述,最近又有上海市政府参事包起帆老先生提供了最新数据。

黄万里先生于1986年1月在华东交通大学学报发表的《论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前提》一文指出:“长江出三峡,从四川挟带了大量的泥沙并冲刷了河底的卵石到中下游,在地质历史上建立了两湖三江冲积平原,而且仍在不断建立着苏北和上海浦东的滩涂;同时河口向海中延伸,相应地堆积起沙土,抬高着河床和两岸平原。右岸上海浦东400年前海岸线在今钦公塘位置,距今线约4公里,平均近期每年涨地10米;……合计江苏东疆每年造地至少十万亩(笔者注:约66.7平方公里),这个莫大的财富是长江从四川等地搬来的。在三峡大坝拦沙后,这些财富将不会如前增长,甚至会受海流冲击,海岸线有时可能退缩。”

2014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前身为成都地理研究所)的陈国阶教授在凤凰网评论频道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联合主办的“三峡工程、水坝建设与环境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三峡工程环境影响再认识”的发言。陈国阶教授指出:“泥沙对于上海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过去平均每年要伸出四十米,现在没有了。对上海有害的现在增加了。例如,长江污染、海水倒灌、海岸冲刷等将加剧,对于长江口和东海渔业生态系统也将造成不利影响。”

2016年11月29日原上海市政府参事包起帆老先生提交了题为《长江下泄沙量骤减对上海土地资源影响分析》的报告,包起帆老先生指出:“历史上,长江口是一个淤长型河口,滩涂淤长成陆、河口不断外推。上海本土和长江口的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就是长江泥沙淤长而成的,长江口的滩涂也依赖于长江源源不断的下泄泥沙而生长发育,成为新的国土资源。但随着上游下泄沙量的持续减少,自2010年后,长江口滩涂面积开始减小。至2016年,5米以浅滩涂面积已减少了124平方公里,尤其是2014年后,减幅加大。其中,扁担沙、北港北沙、横沙浅滩、九段沙、南汇边滩等长江口主要滩涂区域面积均有所减小。横沙浅滩的减幅最为明显,2010-2016年5米以浅面积共减少37平方公里,相当于平均每年减少6平方公里(0.9万亩)。”“根据三峡水库实际入库泥沙情况,未来300年内三峡不需要进行水库清淤排沙,加上长江沿线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措施的不断实施,在未来相当长期限内,长江口的来沙量将维持在较低水平。这种现象的长期持续会使长江口面临侵蚀。”

根据包起帆老先生提供的数据,“自2010年后,长江口滩涂面积开始减小。至2016年,5米以浅滩涂面积已减少了124平方公里,尤其是2014年后,减幅加大。”六年时间,减少后备土地资源124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21平方公里!包起帆老先生提供的数据,支持了黄万里先生生前的观点。

根据香港政府新闻网报道,2018年10月16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提出填海造地计划,第一阶段造地面积1,000公顷。当局估算填海造价约为1,300至1,500亿元。按1元港币等于0.9元人民币计算,填海造价约为1170至1350亿元人民币,每平方米土地的造价为11700至13500元人民币。按照这个填海造地的造价计算,仅2010年至2016年这六年,三峡工程平均每年给上海市后备土地资源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418至279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香港政府填海造地计划第一阶段总造价的两倍多!这是每年的损失!高于三峡工程的总造价!10倍于三峡工程每年的发电销售额!25倍于三峡工程每年的发电的利润!

2010年至2016年,长江口5米以浅滩涂面积已减少了124平方公里。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如果三峡工程运行100年,给上海市后备土地资源造成的损失又该有多大?这笔账中国领导人怎么就算不过来呢?

四、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宜昌站的年平均径流量较三峡工程论证时减少了12.25%

包起帆老先生在报告中还提到三峡工程建造后,长江径流量减少的问题。包起帆老先生写道:根据三峡下游宜昌水文站资料统计,2003-2014年间,出三峡的下泄水量年均减少8%。

翁立达先生,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很早就关注三峡工程建造后,三峡大坝下泄水量减少的问题。翁立达先生向澎湃新闻社记者介绍说:“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宜昌站的平均径流量为3957.5亿吨”,“较三峡工程论证时的4510亿减少了12.25%”。翁立达先生认为,“(每年)少了500亿立方米,这不是一件小事。”翁立达先生补充道:“2003-2011年间长江平均水资源量为9159.83亿立方米,按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856亿立方米计,减少7.06%。”

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所以要搞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去。毛泽东的想法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实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9958亿立方米(与9856亿立方米略有出入),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33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按照三峡工程蓄水后的水资源量为9159.83亿立方米,已经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等8名代表向大会提出《关于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建议》。张兆安等代表的《建议》指出,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矛盾在上游、中游、下游均有体现:长江上游地区三峡及干支流水库群的调节库容不断扩大,已超过600亿立方米,梯级水库群蓄泄矛盾日益尖锐,急需统筹协调、科学调度,消除对中下游水文情势的不利影响;中游地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刚刚投运,上游水库群和中游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控制性水库的建设运行引发两湖水系水文情势、江湖水量交换关系深度调整,两湖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同时,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规划了云南“滇中引水工程”、陕西“引汉济渭工程”、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安徽“引江入巢济淮工程”等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仅下游长江干流就有600多处引江调水工程,跨流域调水与流域内用水、流域与区域用水矛盾日益尖锐。

长江成了唐僧肉,大家都来抢: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引金沙江水到昆明)、引汉济渭工程(引汉江水到西安)、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引丹江口水库水到鄂北地区)、引江济汉工程(引长江水到汉江)、“引江入巢济淮工程”(引长江水经巢湖到淮河),外加其他600多处引江调水工程,最后到达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的长江水会越来越少,可能不足平均每年8000亿立方米。长江入海流量减少,必然会引起咸潮入侵。

1984年国务院原则批准三峡工程,后又提出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每年从长江中调出400至800立方米的水,输送到华北地区。当时华东师范大学和国家海洋研究所,都提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将加剧长江口咸潮入侵(出现时间的提前,出现时间的延长,海水倒灌距离的加大,江水中氯化物浓度升高等等),希望决策层能慎重处理。

许多上海居民一定还记得,2014年2月3日正月初四起,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遭遇历时最长的咸潮入侵,历时19天。而历史上此前历史上最长的咸潮入侵持续时间是2004年2月,历时9天19小时,也是在三峡水库投入运行之后。两个水库取水口的氯化物浓度持续超过国家地表水标准的250毫克/升,最高甚至超过3000毫克/升。2014年上海居民喝着苦涩的饮用水度过了中国新年。

2006年9月中旬,长江口遭遇咸潮入侵,影响长江口两岸城镇、农村的饮用水源,特别是对上海城市供水造成的负面影响。10月中旬,长江口再次遭遇咸潮入侵,严重程度超过9月中旬那次。居民饮用水中的氯化物浓度升高,超过标准,饮用水口感变涩,影响饮用水的质量。咸潮入侵期间,水厂供水量明显减少,有的居民在某些时段没有自来水供应,或者出现水压很低的现象。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和农业用水水源也依赖长江水,咸潮入侵直接影响工业和农业用水质量,也将影响工农业产品的质量。在自然条件下,长江入海口有可能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但是2006年咸潮入侵、海水倒灌出现在9月中旬,比自然条件下提前了3个月时间。10月中旬再次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严重程度加重,也比自然条件下提前了2个月时间。

随着长江入海水量的持续减少,长江口咸潮入侵的出现时间会提前,持续时间会加长,饮用水水质将继续变坏。这些灾难的出现,都是和三峡大坝的建设分不开的。可以说,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三峡工程的最大受害者。习近平一方面赞扬三峡工程是自力更生的楷模,自大国重器,一方面又要把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此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说,长江是一条龙,那么西藏高原就是龙头,三峡大坝是腰斩长江。上海就是背靠着这条被腰斩的龙。

五、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2018年4月8日,中国气象爱好者发表题为《海平面上升上海终将被淹?怎么办?北师大专家:在南北极修大坝!》的文章:“现如今,全球海平面危机日趋深重,关于一系列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模拟揭示了海平面上升后的”末日景象“——上海香港淹没在咆哮的海水之中,北京变成沿海城市...如何避免这一情况成为现实呢?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给出了惊人的构想:在南北极修建堤坝,阻止冰川融化!”文章中有一张图,就是在海平面上升之后,中国的地形图: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都被淹没在海水之中。

大多数科学家都支持这个观点,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世界上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最为敏感的地区。一些科学家们预计,当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海平面上升2米,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将被海水淹没。

2015年11月气候中心组织发表了一篇题为《制订选择:碳气候和海平面上升——我们全球的遗产》的研究报告。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菲律宾、印度、巴西、泰国、缅甸以及荷兰都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按排列顺序,各国受到的威胁程度依次减小)。而在中国,上海地区最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如果全球气温上升4摄氏度,四分之一的受影响人口生活在中国。单上海地区就有超过2000万人口生活在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的地带。

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到那时,“大海依旧在那儿!”“上海在哪里?”只是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了。没有了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国经济,真的成为一片大海了。

六、结束语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依靠长江等河流携带下来的泥沙形成的,其成陆的时代并不长。3000年前,上海的市中心区浦西、浦东和其它一些区域仍处在海平面之下。根据Ren·M和C·Tseng的研究,在过去的2000到3000年中,长江河口增加陆地面积达9300平方公里。长江等河流携带下来的泥沙淤高了海滩,逐渐出现了浦西、浦东这样的陆域,这才有了上海。依靠长江泥沙形成的土地,依靠长江的水,依靠长江的舟楫交通之便,依靠上海人的辛勤努力,上海成为了世界的大都市。因此,没有长江就没有上海,没有长江的泥沙就没有上海立足的土地。

正是由于上海成陆的时间短,地势低,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大环境下,上海是世界上受威胁程度最高的地区;从区域环境来分析,上海是中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由于三峡大坝以及上游水库群的建设,长江来沙不足,海岸线后退,上海正在大幅度地失去后备土地资源。同样由于三峡大坝以及上游水库群的建设,同时也由于几百个从长江调水的工程,长江水资源骤减,水质下降,海水入侵。“背靠扬子江,面向太平洋”,未来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是生死存亡问题。

过去上海有一个岛,1926年,国民政府崇明县政府在岛上设乡,取名为南丰乡,所以这个岛也叫南丰岛,意思是崇明岛南面的丰腴之地。1933年,岛上的土地、人口、经济都到达最高峰。岛域东西达16里,南北宽6里多,成为一个面积20多平方公里的大沙洲,有1万余亩耕田和4000多居民。由于江潮流发生变向,南丰岛由泥沙淤积变为冲刷。先是滩涂渐渐消失,岛上的土地不断发生坍陷而沉没于水中。到1976年7月2日,南丰岛终于消失在长江口的水中。“大海依旧在那儿!”南丰岛没有了。

无独有偶,德国北海也有一个岛,叫龙浩尔德(RUNGHOLT),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非常非常富裕的商业贸易中心,有港口、市场、教堂甚至船闸。人们推测,龙浩尔德的富裕来自制盐业和对渔业产品的加工和保存。1362年1月14日到15日,龙浩尔德在一场暴风雨中一夜从地球上消失。关于龙浩尔德的消失,有这样的传说:龙浩尔德的居民曾囤积了无法估量的财富。作为上天对他们罪恶的惩罚,这个地方被海水吞噬了。科学家对龙浩尔德的消失提出这样的解释:一是海平面的上升;一是龙浩尔德的地基是松散的沉积物;一是龙浩尔德的地面沉降。“大海依旧在那儿!”龙浩尔德岛没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2: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