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斗的原因很複杂,有植根于人性深处的支配慾和不安全感,有认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局限,与世界上诸种宗教内部分宗列派、斗得不可开交类似。但是,内斗的实质是争夺资源,争夺对有限资源的支配权
中国官场新内斗:比勾结要好
中国新世纪官场内斗,是有特定涵义的。搞政治,就要处理各种利益集团的冲突、各种政治势力的矛盾,反映到政党和政权内部,必然会有各种路线意见的交锋,各种权位人事的竞争,广义地说,都可以说是“内斗”,这种广义的“内斗”,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有这种“内斗”并导入正常轨道、合理范围,才有权力的制衡,才有政党的活力,才有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但外参出版社出版《中国官场新内斗》讲的“内斗”,不是这种程序化、制度化甚至公开化的良性交锋,而是拉大旗当虎皮,在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下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拼杀。
中共成立之日就是内斗之始
“内斗”这个词,对于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来讲,是一个十分常见、甚至说滥了的词。中共成立之日,就是内斗之始,中共的内斗,惨烈的程度,在世界上,在中共的难兄难弟中,除了苏共、柬共、朝共(朝鲜劳动党)等个别几家,无出其右。
杨尚昆曾有言:共産党杀共産党,比国民党杀共産党还厉害。什么“延安整风”“反右倾”“文革”这些账都不去翻了。单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共産党大杀共産党,骇人听闻!毛泽东主管的中央苏区,在“富田事变”后肃清所谓“AB团”中,杀害了多达76000名共産党员和红军官兵(戴向青、罗惠兰《AB团与富田事件始末》,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鄂豫皖苏区在张国焘主持下也大开杀戒,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说,在三个月左右的肃反斗争中,“就肃掉了两千五百名以上的红军指战员,十分之六七的团以上干部被逮捕、杀害”(《徐向前元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湘鄂西苏区在夏曦一个人主导下,连续进行四次肃反,肃出三万多所谓“改组派”分子,其中两万多人被杀害;原有两万多将士的红三军,肃得只剩下三四千人(《湘鄂西中央分局报告》,1934年9月15日)!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与天奋斗、与地奋斗都是陪衬,关键是与人奋斗。后来,他又振振有词地说:共産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到了晚年,毛泽东不怎么想别的,别的都可以交给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自己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与人斗,尤其是与党内同事的内斗上。几十年下来,弄得人们一提起共産党,最津津乐道的那些故事,主题就只剩下一个:内斗。
不过,毕竟这都是翻过了的史页了,时代毕竟缓慢地在进步。“文革”落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的“内斗”虽然并没有止歇,但是,惨烈的程度毕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六四”时,邓小平等元老虽然大开杀戒,但是,对中共高层的政敌,不论是华国锋、胡耀邦还是赵紫阳,总算还算客气,没有肉体消灭,也没有施用十八般刑具。
内斗的实质是争夺资源
爲什么中共党内会有惨烈的内斗?既然“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爲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爲人民服务》),大家不仅信奉同一个或者同几个偶像,拜读同一批经文,而且还有着在同一个战壕摸爬滚打、一起掖着脑袋求解放的生死同袍情谊,爲什么会翻脸成仇,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内斗原因很複杂,有植根于人性深处的支配慾和不安全感,有认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局限,与世界上诸种宗教内部分宗列派、斗得不可开交类似。但是,内斗的实质是争夺资源,争夺对有限资源的支配权。
中共前期的内斗,争夺的是共産国际的授权——这意味着共産国际给予政治信任与经济资助,所以,争相将党内政敌打成“内奸”、“错误路线”;而中共后期的内斗,争夺的是最高领袖的垂青。权力既然是从上而下的,资源的终极来源就是党的最高领袖。资源与内斗就更有密不可分的关係了:最高领袖的权力是要独占的,谁要分权(或者被他推测要分权、可能分权),就意味着觊觎他独占的资源,最高领袖就得整垮谁;而大小官员,既然权力来源于最高领袖,如果不跟着去整垮他指定的对手,就有可能失去他的信任,而跟着他指定的对手一起垮台,失去一切资源。
毛泽东死后,内斗的惨烈之所以缓和,原因之一在于继任者看到了毛泽东时代内斗控御不住的恶果,中共执政集团威信扫地,所有派别和所有成员遍体鳞伤、几乎同归于尽;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空间增大,社会资源也扩大,于是政坛上有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迴旋馀地。
举例来说,上海的陈良宇与龚学平,为谁能接掌上海,明争暗斗多年,竞相巴结总有一天要交班的前任。十六大前,陈良宇被选中为市委书记之后,龚学平担任人大主任,争夺反而缓解了,爲何“一山能容二虎”?这是因爲陈良宇仕途虽然更顺,进了政治局,堵住了龚学平的青云路,但龚学平可以将自己的势力伸展遍及上海经济、文化、传媒……除了名头没有陈良宇那么响亮,别的都不逊色,他们的内斗就不致于发展到更尖锐、更激烈的程度,弄得两败俱伤了。从后来揭出来的内幕看,他们的不少手下还互相照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