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91|回复: 0

程晓农:“世界工厂”的衰落

[复制链接]

8588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4950
发表于 2019-6-19 12: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世界工厂”之地位并非永不贬值的“皇冠”。中国断然拒绝在侵占美国知识产权的问题上寻求解决方案后,美国提升对华关税,在华外企的订单转移正迫使外企和中资经营多年的产业链离境重组。“中国崛起”言犹在耳,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衰落却加快了脚步,不久可能成为昨日黄花。

一、“世界工厂”的兴起、早衰,以及升级之愿想

2001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有“黄金十年”之称。这段时期,中国的纺织、制衣、玩具、箱包、电子产品等行业几乎占有世界市场的40—60%,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商品遍及世界五大洲,中国因此被称为“世界工厂”。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是利用比较成本优势吸引了世界各国投资。所谓“比较成本优势”,是指中国当时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对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加之中国政府几乎不考虑环保,企业不需要支付环保成本。因为有这些成本优势,中国很快成为发展中国家当中第一引进外资大国。在2006年之前,廉价的“中国制造”几乎在全世界形成倾销之势。

然而,从2007年开始,一度在海外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的“中国制造”因部分产品有毒、有害而信誉扫地。就在此刻,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以及中国取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中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开始逐渐丧失。这样,中国的“世界工厂”很快就走完了它的黄金时代,部分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开始陆续撤离中国。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全球经济整体放缓,中国的出口明显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率先推出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和系列政策措施,其口号是“腾笼换鸟”,即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减少污染产业、高能耗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高科技产业。这个政策也被一些省市效仿。显然,中国在战略上希望通过“世界工厂”的产业升级,保住它的“皇冠”地位。

二、侵夺知识产权,产业升级梦断中途

中国把产业升级和经济崛起直接挂钩,而经济崛起又和提升政绩挂钩,这样,产业升级就复现了中共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两个特点,一是急不可耐,二是不择手段。急不可耐尚可理解,而不择手段则加速了侵占外国知识产权的活动。美国是世界上高科技最集中的国家,因此也就成为中国侵占知识产权的重灾区。适逢川普当选,为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财富,启动了美中谈判,今年5月29日我在澳洲民族台SBS中文普通话网站上发表的《美中为何而“战”?》一文介绍过相关细节。双方谈判到最后阶段,中方全盘推翻了先前议定的内容,采取了“不认错、不改正、不放弃(侵占知识产权)”的姿态。于是美中谈判中止,美国依照原定计划,将实施惩罚性高关税,同时加强对中国侵占知识产权活动的调查和制裁。

美中谈判以来,与双方有经贸关系的企业一直在观望等待,希望谈判取得进展、美国无需实行高关税,这些公司现有的商品供应链便得以幸存。但是,由于中国最近的姿态越来越强硬,显然这场谈判已转圜无望;换言之,在华外企现在不得不重新规划商品供应链,其在中国的企业是去是留,在其他国家是否另行设厂,都到了机不容缓的决策时刻。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侵占知识产权的高度警惕,也让在华外企为了自身安全而小心处理相关事务,尤其是那些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运去先进设备、开展技术合作等类业务的企业,都要相机调整。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一向以“获取”外国的技术专利和仿冒外国品牌设计为出口商品的主要竞争手段,它们很少投入研发资金,也没有多少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本国品牌。在政府推动的产业升级规划中,它们原本仍然指望用习以为常的上述手法来达到目的。但是,美国态度的转变在相当程度上阻断了这种中国式的产业升级之路。当然,中国会设法增加研发投资,但是,产业升级成功与否,并不是由投资数量决定的,而是由研发成果的国际市场检验来决定;唯有那些技术独特性、可靠性具佳,成本低又能回收研发投资,并且成功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足够市场份额的项目,才代表着研发成功。由此看来,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从“以‘夺’代研”变为自主研发,不仅道路漫长,而且成功率不会很高,所以,指望靠自主研发来实现快速产业升级,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市场在哪里,眼睛看哪里

一个多月前,我正在台湾访问,演讲中经常有听众问,中美关系紧张,台商应该怎么办?当时我提出了一个看法:市场在哪里,眼睛看哪里;如果台商的市场只在中国大陆,朝西望就行了;如果台商的主要市场在美国,就要朝东看,看美国正在发生的政策变化,而不是学着别人朝西望。

中美关系的逆转,使外企不再有等待观望的空间,而在华外企的选择因市场不同而相异。这里所说的市场,大体上包括原材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两部分。那些以中国的销售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外企,今后最关心的是他们在华投资前所做预测的可靠度;如果中国经济滑坡的趋势不变,那么,中国今后不断繁荣这个前提就不复存在,在一个增长日益缓慢、消费乏力的市场上开拓下去,获益会远小于当初的预测。

对中美关系最敏感的外企,自然是那些以美国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在华公司,其中又可分为短产业链和长产业链两类。前者主要指进料加工型企业,它们向中国输入原材料和零部件,然后就地加工,产品大部分出口外销,在华产业链很短,在中国加工的原因,一是劳动力成本尚可承受,二是工人熟悉产品工艺和操作。美国加征关税之后,这类企业可能不得不离开中国。在华产业链比较长的外企,其原材料和零部件可能相当一部分在中国取得,一部分产品在地销售,一部分出口。这样的企业可能的选择是,继续保留在华企业的生产,以便就地销售和对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出口,但同时在其他国家建设新厂,仍然从中国进口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后专门对美销售。它们今后的经营策略会灵活地根据中国市场、美国市场和非美国际市场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公司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少日资企业就属于此类。

然而,在华产业链比较长的高科技外企当中,如果其零部件使用了美国的专利,可能就不得不把在华加工厂迁离中国,现在正迁回台湾的不少台企就属于此类。在中美谈判破裂之前,很多高科技外企考虑是否减少在华产能时,主要关心的是产业链的地域完整性,即零部件加工制造的在华产业链不宜拆散;中国也正是基于这个理由而相信,高科技外企离不开中国的成熟完整的产业链。然而,中美谈判破裂之后,除非高科技外企完全不使用美国的零部件、专利和技术,或者完全不对美销售,否则,它们就必须重作评估。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一度生产了全世界彩电的25%、手机的27%、汽车的40%、电脑的45%、摩托车的50%、电话机的53%、相机的72%,并且相信,今后这些市场份额只会增大、不会缩小。但是,这些产品都会用到芯片、软件,而芯片和软件往往与美国的专利、技术有关,于是,这些产品的部分产能今后就可能转移到其他国家,甚至搬回美国。

四、美国加关税,只伤美国人?

美中谈判失败后,双方的关税战升级了。特朗普说,中国要为对美出口商品支付更高的关税;而中国则认为,关税战伤的是美国人,美国的一些大型零售公司如沃尔玛(Walmart)、塔盖特(Target)等也这么说。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商没有多少知识产权,也不关心这些,它们只看重批零差价产生的短期利润,当然希望供货链稳定;但它们同时还面临着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所造成的竞争压力,为了利润会随时改变订单投向国。那么,供销双方面临美国关税的重压,究竟可能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实际上,到底谁付代价,取决于对方的谈判力和选择空间。

《华尔街日报》5月17日报道,杭州欧罗拉克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在采访中谈到,“很多美国客户的交货方式不是FOB(Free On Board),即按离岸价进行交易,而是LDP(landed duty paid),即卖方自负所有风险及费用。我们要把货物清完关、交完税之后送到他们仓库。”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出口公司将不得不消化升高的关税。之所以美方进口公司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它们可能有替代选择,不一定非进口中国商品不可,而中方出口公司为了保住美国市场份额,就不得不让步。在纺织品、制鞋等加工企业遍布东南亚和南亚等行业,美国进口商可以改变订单的下单国。杭州这家公司同时也表示,“做美国订单的出口企业,比如说供货给沃尔玛、Costco、梅西百货等大公司的,本来利润率就只有5%至10%左右,如果关税加到25%,利润空间完全没有了。”也就是说,中方出口商的消化能力相当有限,关税上升到一定幅度后,就只有放弃订单了。

更多情况下,美国进口商会和中国出口商讨价还价,各自消化一部分因关税而上升的成本。那么,美国零售商相应调高产品价格,是否美国消费者就非买单不可呢?其实未必,因为美国消费者可以在来自不同国家的同类进口商品中做出选择,比较在乎价格高低的顾客不一定非买涨了价的“中国制造”不可。事实上,当中国制造的商品因关税而涨价一成、二成之后,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公司就会抓住这个盈利空间,在中国以外的国家设厂生产同类产品,等这样的企业投产之后,美国的大型零售公司就会转移贸易采购国,于是涨价了的中国商品就被挤出了美国市场。显然,让美国消费者为关税买单,最多也就是短期内会发生,然后,产自其他国家的低价同类商品就上市了。

事实上,还在美中谈判期间,在华产业链的向外转移和美商转移贸易采购国的动作就已经产生了效果。据日本野村证券公司最近的报告表示,越南和台湾已经因美国公司的转移采购而受益:当美国的零售公司向越南和台湾寻求用于电话的电子设备、办公室机器的部件、自动数据处理机器和家具等供货后,越南明显增加了手机配件、家具、自动数据处理机等产品的对美出口,而台湾则增加了打字机配件、办公机器、手机配件等产品的对美出口。

综上所述,中国的“世界工厂”前些年形成的制造业各行业完整的产业链,并不是永不贬值的“王牌”,亦非不可复制的“独家秘籍”,决定产业链寿命的不是其自身的完整性,而是订单;一旦订单转移,产业链上的企业如果不想倒闭,就得跟着订单走,往往是下游企业带动上游企业转移,而处于中上游的企业自己没有多少自主空间。中国断然拒绝在侵占美国知识产权的问题上寻求解决方案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衰落,就加快了脚步。当然,中国还有一个暂时延长“世界工厂”寿命的手段,即汇率贬值,但这也是双刃剑,因为人民币贬值虽然可以部分冲销美国关税上升带给在华企业的出口成本压力,也同时冲销了外资在华经营的利润率以及外资对华金融投资的意愿,而后者对日益吃紧的中国外汇储备也同样至关紧要。对中国来说,对美贸易已经是没有悬念的话题,而外汇储备的动向则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1:0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