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中国经济,近期,有多个市县负责人对中国大陆媒体表示当地财政十分吃紧。有专家建议加大发债力度,而地方依赖发行债务的后果也正在显露出来,北京当局和“县太爷”们将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引发关注。
据中国财政部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今年1-2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万亿(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9.9%;其中2月份跌幅深达21.4%。
近日,有部分市县负责人对中国大陆媒体抱怨道,“近两年经济结构性调整,市县财政保障能力本来就在走弱。疫情一来,收支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中国地方财政吃紧已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
有市县负责人表示,“上面出政策,下面来买单”的情况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省级发文要求对社区防疫人员发临时工作补助,但基层政府根本拿不出这笔钱,从而无法执行上面的政策。
在目前亟待财政出力的时候,地方财政吃紧,寻求中央财政支持,但中央财政官员近期的表态,传达了另一种信号,别对中央财政有过高预期。
在疫情期间,中国财政部官员杨良初发文称,“单纯依靠政府财政,不足以保证疫情防控资金需求,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捐资捐物,确保疫情防控的医疗物资与资金需求。”
地方财政收入减少 疫情支出加大
据报道引述多地县政府负责人的说法,造成县级市财政收入减少的几个主要原因包括,地方税收减少、土地收入减少、防疫支出以及债务还款。
有当地财政部门预测疫情将令当地第一季度税收同比减少10%。有些偏远地方指,税收下降幅度更达到两到三成。
报导引述了中部某县的例子,2019年该县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达20多亿元,占当地地方财政收入的近一半。疫情导致当地今年的土地出让金和契税等收入难有着落。也有基层官员向媒体透露,疫情令市场低迷,土地、房产卖不起价,甚至流拍,并且目前可卖的土地、资产并不多,这些措施能救急,但非可持续。
报导还称少数地方财政薄弱的地区,一边要“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一边要稳项目、稳增长,偿还到期债务,用各种手段来获得资金救急,有的拆墙补墙。对于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大的地区,“违约”、“断链”风险正在增加。
专家建议地方政府继续发债
报导引述专家的建议称,对于防疫的支出,国家财政可以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加快债券发行节奏,中央和省级财政可以提前下达重点项目资金,并允许通过增加举债来充实地方现金流。
2015年开始,北京当局大规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地方债规模迅速扩张。据《彭博社》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全年将有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集中到期,数额创历年最高。
瑞银资管驻上海的基金经理楼超曾指出,“地方债的期限通常较长,会让地方政府长期背负债务压力。”目前过度依赖发行债务的后果也正在显露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