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7-31 22: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中期 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藏草瓶 清宫旧藏 高20cm,口径7.5cm,足径8.2cm
此瓶口、颈、身各部分的珐琅釉色不尽相同,为后拼改之器。瓶腹狮戏球纹掐丝熟练,珐琅色彩浓郁,但缺少明早期晶莹透亮的特点。底刻景泰年款。藏草瓶是藏传佛教所用的供器,这类器物反映了明皇室崇奉喇嘛教并与西藏地方保持着密切关系。
明晚期
16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掐丝珐琅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以明万历时期(1573-1619年)的作品为代表。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仿生”造型掐丝珐琅器的制造;珐琅颜色品种的增加和运用;各种吉祥图案和宗教题材的流行。此外,这一时期掐丝珐琅器的花纹装饰更盛行双线勾勒技法。
明嘉靖 掐丝珐琅龙凤纹盘 高5.1cm,口径24.2cm,足径16cm
此盘的原出土资料不备,虽大部分釉色、金色已被腐蚀,但此器是国内唯一一件有明确嘉靖款的金属胎掐丝珐琅标准器,弥足珍贵。
明万历 掐丝珐琅甪端 通高36.5cm 清宫旧藏
甪端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异的瑞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语言。如皇帝是圣明之君,甪端方捧书而至,护卫于侧,所以工艺品之甪端常被设置在宝座两旁。此器亦可用作香炉,其头下有一钮,可使头部转动开启,内置熏香。头内有阴刻双线横行楷书“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款。
明万历 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 御用监制造 清宫旧藏 盖面26.8×14.4cm,底面25.5×13.2cm
长方形熏炉并不多见,此炉又以白色珐琅为地色,八宝纹、卍字等为主要纹饰,反映出明万历年间掐丝珐琅工艺的风格特征。器底款的形式及装饰纹样具有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标准的款识特征。
明万历 掐丝珐琅双龙珠纹花口盘 御用监制造 清宫旧藏 高8cm,口径51.8cm,足径31.8cm
此盘体形硕大,掐丝工艺娴熟,纹饰优美,工艺精湛。其刻景泰款的镀金片下有原器的万历款。此盘是明万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掐丝珐琅作品。
明晚期 掐丝珐琅鸳鸯式香熏 清宫旧藏 高20cm,长17.3cm
此器造型优美,鸳鸯体态轻盈,背上有钱形盖,中心为方孔。动物造型的珐琅器出现于明代晚期,但鸳鸯形器也不多见。
明晚期 掐丝珐琅福寿康宁字圆盒 清宫旧藏 通高10cm,口径16cm,足径11.4cm
此盒纹饰有松、竹、梅、勾莲、灵芝及杂宝纹等等。以吉祥文字为珐琅器的装饰内容最初出现于明嘉靖年间,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中亦开始流行此种装饰题材。
清早期
清康熙朝的珐琅器可以代表清早期掐丝珐琅工艺的发展状况,是清代珐琅器生产承前启后的时期。康熙初期主要以遗存于宫内的明代御用监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为样板制造珐琅作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所成器物的珐琅色彩纯正、表面光洁、掐丝细而规整,直接影响着后世珐琅工艺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681年)以后,随着珐琅作的设置,御用掐丝珐琅器开始了大规模和规范化的生产。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清宫旧藏
此香熏系仿明早期的珐琅作品制造,又称“悬心炉”,内设套合的大、中、小3个活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使悬于三环中心的盛器总能保持平衡状态。此炉珐琅釉色淡雅,掐丝纤细,纹饰流畅,显然有别于明代珐琅的风格,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制品。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清宫旧藏
此香熏系仿明早期的珐琅作品制造,又称“悬心炉”,内设套合的大、中、小3个活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使悬于三环中心的盛器总能保持平衡状态。此炉珐琅釉色淡雅,掐丝纤细,纹饰流畅,显然有别于明代珐琅的风格,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制品。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清宫旧藏 高12.3cm,口径1.2cm,腹径6.7cm,足径5c
此瓶造型、图案、釉色均仿“景泰御前珐琅”,但掐丝纤细,图案显繁缛,地色也略灰暗,有别于明代珐琅制品,然仍属不可多得的康熙款掐丝珐琅瓶。
清康熙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清宫旧藏 高5cm,长14.7cm,宽11.5cm
此暖砚盒内可盛热水或炭火,使盒上墨汁在冬天不致冻结。砚盒造型典雅,纹饰规整,浅蓝色釉地色泽较纯正,工艺已比康熙早期有所改进。
清乾隆
乾隆皇帝对金属胎珐琅器可谓偏爱有加,积极支持并推动中国金属胎珐琅器的制作工艺,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当时珐琅器的主要产地以北京和广州最为著名。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器数量繁多,形制不断翻新,用途也十分广泛,涉及宫内典章、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一时期的珐琅制作工艺精益求精,成型规整,胎壁厚重,镀金光亮。“金光灿烂、厚重坚实”的乾隆朝掐丝珐琅器显示了清盛世殷实的国力。
清乾隆 掐丝珐琅锦纹扁壶 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 清宫旧藏 高12.4cm,口径3.8cm
此扁壶造型仿战国铜器,器形独特。其釉色清纯,锦纹工整,金碧交辉。此为清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所制的精美之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