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85|回复: 0

如果北洋水师是左宗棠管,甲午战争打日本能赢吗?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522
发表于 2020-9-10 19: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方团队张嵚


说起那场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再次战败认怂的甲午战争,掌舵北洋水师且主持整个战事的“中堂大人”李鸿章,至今还扛着不少口诛笔伐。而另一位“错过”甲午战争的“晚清鹰派”左宗棠,却是惹来不少怀念与期待。

作为一位亲手创办福建船政局等“洋务运动品牌”,且以抬棺出征的方式怒怼沙俄,漂亮收复西北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老英雄。左宗棠堪称是晚清“挨打成习惯”的憋屈史上,一位少有的给力人物。因此面对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狠狠一刀。好些人也生出热烈憧憬:假如左宗棠老爷子的身子骨再硬朗一些,能撑到甲午战争时,且可以掌舵“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且主持战事,那么这场“中日大战”,结局会不会改写?

但很残酷的事实是,哪怕这一切假设都成真,1894年出现在甲午战争战场的不是“李中堂”,却是“老鹰派”左宗棠。甲午战争的结果,乃至《马关条约》的内容,也不会有多少太大的改变。当然,这绝不是因为左宗棠能力不够。

首先一个原因是,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左宗棠,放在甲午战争前夜,都无法解决当时北洋水师的困难。

左宗棠之所以会被好些人“寄予厚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与李鸿章在海防建设上的分歧。比起李鸿章铁了心“买船”的执念来,左宗棠一直坚持“船炮以自制为便”,竭力发展中国自己的造船军火工业,还促成了中国第一艘近代国产战舰“平远号”的诞生。这种高度重视民族工业的理念,也被后世大书特书。但放在甲午战场上,这一点“先进理念”,是打不赢战争的。

因为,在当时晚清政府眼里,海军不过是“看家护院”的工具,所谓“海权意识”“海防安全”,满朝文武都没几个懂。能有几艘先进战舰装点一下门面,守住“我大清”的海上门户,那就心满意足。更何况大清花钱的地方多,花在海军身上,貌似就是往海里扔。所以1891年时,大清朝就颁布了《外购军火禁令》,别管“买船”还是“造船”,清王朝从此统统不买单,顶着“亚洲第一”名号的北洋水师,这才落到“多年未添一船一炮”的窘境。

如此境遇,就算执掌北洋水师的是左宗棠,也绝不会比李鸿章好多少。

而且,在大清朝的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何止能看家护院?更是油水满满的肥肉。只要手“摸”得着的,都要想方设法搂一把。比如北洋水师烧的燃煤,就被开平矿务局总办张翼擅自换成了劣质煤。那被克扣的优质煤?自然被张翼倒卖了中饱私囊,诸多王公大臣都从中敲金分肥。烧着“烂煤”的北洋水师,就好像吃着劣质食物的士兵一样,战斗力可以想。

而这类“被宰割”的破事,放在甲午战前的北洋水师身上,几乎成了常事。那么如果换成左宗棠掌舵北洋水师,情况会好吗?《清朝野史大观》等史料记载,当年立下收复西北大(专题)功的左宗棠,自己入宫朝见时,都被清宫里的小太监勒索,硬是敲去了三千两银子。同在这个染缸一般的晚清王朝里,他,又能有多少办法?

甚至,虽说甲午战败后,北洋水师被泼了诸如“腐败”“战斗力低下”等各种脏水。但英国《布雷赛海军年鉴》却告诉我们:“黄海大战”等甲午战争重要海战上,北洋水师的命中率超过百分之二,是日本(专题)舰队的两倍多。日本在甲午战后绘制的《战舰受损图》,更给北洋水师正了名:日本在黄海大战里的12艘战舰,中弹主要在“舰尾”“锅炉”“水线下”等要害位置,公认近代世界海战战场上的“教科书级射击”。

如此强大的命中率,也足以证明一个事实:尽管面临千难万难,但在训练水平战斗素质等层面,李鸿章掌舵的北洋水师,已经做到了最好。换成左宗棠?最好也只能做成这样。至于战况战果?已是可以想。

而第二个原因是:就算左宗棠掌舵下的北洋水师,能够创造奇迹打赢日本舰队,也无法改变甲午战争的战果。因为真正决定甲午战争局势走向的,不是海战,却是陆战!

在甲午陆战战场上,以李鸿章淮军嫡系为主的清军,几乎是一溃千里。那如果换成左宗棠“掌舵”呢?事实上,晚清王朝之前装备最好,战斗意志最坚决的陆军,就是当年左宗棠麾下那支横扫西北,怼得沙俄“改合同”的“西征军”。但甲午战前,西征军的精锐都驻扎在西北要地,轻易动不得。内地的湘军呢?早已经过了几次裁撤,以至于士兵们“未经战阵,枪不知用”,装备也是“屡修屡坏”。上前线?显然不靠谱。

相比之下,甲午战前清王朝能用得上的,最靠谱的陆军,依然还是李鸿章的嫡系淮军,就算是左宗棠掌舵,也得先倚重这支军队。而且和许多“历史票友”想象不同的是,比起“多年未添一炮一船”的北洋水师来,当时以淮军为代表的清军陆军精锐,可谓武装到牙齿——清王朝当时国产的后膛火炮,以及单兵步枪和仿制马克沁步枪,样样领先日本。特别是作为“大杀器”的后膛炮,工艺更甩开日本9年以上。

理论上说,甲午战争对于清军陆军来说,该是个“简单事”:碰上日军就摆开枪炮猛轰就行。可为何又被打得丢盔卸甲,分分钟就丢掉朝鲜半岛呢?

当时日军的战地记录,就还原了清军的“优异表现”:清军在作战时最常干的事儿,就是“俄乱发巨炮”,哪怕只看到点敌人影子,就一顿乱开炮壮胆。步兵开火时也是“浪费弹药”。看上去动静震天,其实打不着几个日军。等着吓一跳的日军凑近了,把刺刀往眼前一亮,清军就立刻“把子弹上了膛的步枪丢下一哄而散”,连“拼一把”的胆子都没有。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除了马玉昆左宝贵等少数英雄部队外,大部分清军都是这么一触即溃。因为这支清军,就是一支空握先进武器,却毫无战斗意志的部队。战斗素质?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个奢侈事。

甚至,如此“打不准”的景象,不止在甲午战场,到了六年后的“庚子国难”上更生动:同样手握先进枪炮的清王朝“武卫军”等部队,战斗意志倒是强了些,还被八国联军评价说“华人(专题)此次作战极为勇敢”。但打起来依然是“发枪时不专注一人,多为虚发之弹”,就连开炮也“故虽众而轰死人少”。自然也就全线崩溃,把京津要地丢了个精光。

这样连“瞄准”“拼刺刀”都外行的兵,就算换成左宗棠,就算左老英雄依然热血满腔。战果,依然也是可以想……

总起来说,甲午战争的悲剧,何止是一个李鸿章,乃至一支北洋水师的悲剧?又何止是换掉一个人,就能改变得了的?

毕竟,当左宗棠上演“抬棺出征”壮举时,此时的清王朝,依然是“同光中兴”的年代,至少是“不太烂”的时候。待到甲午战争时,这大清朝却已烂透,就算有十个左宗棠,也别想力挽狂澜了。比“左宗棠李鸿章谁行谁上”更有意义的,是那段耻辱历史背后,多少让人叹息,却历历在目的生动教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8 14:4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