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第一次编遣会议
来源:二十世纪中国纪事
辛亥革命中,日本扶植的会党革命军遍地兴起,全国军队从清末的四十万人翻番。北洋政府时代,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叛乱、“护法”叛乱,苏俄扶植“南北二赤”,使中国军队数量再翻一番,达到300师220万人。北伐战争结束时,各路国民党新军阀成为国家的首害,每月军费高达6000万元,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全部收入不够养兵,陷入财政危机。国民党新军阀们在地盘、税源和裁兵问题上冲突,南京国民政府与辛亥革命后的南京临时政府一样,处于兵祸的严重威胁之中。蒋介石邀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及白崇禧在北平碧云寺和小汤山两次讨论裁兵,提出大规模裁军的《军事善后案》和《军事整理案》,设想削减军费,统一编遣全国部队,精兵简政。
《军事整理案》的主要内容为:1、撤消各集团军总司令,各集团军总司令到京师供职;2、军队以师为单位,留国防军50至60个师,从各集团军中抽调精锐师直辖中央;3、编宪兵26万人,直隶中央。由于没有谈到裁谁的兵,会议没有出现反对意见,大家都同意成立“编遣委员会”主持全国裁军事宜。这时的国家呈名义统一,实际新军阀割据局面: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的占有南京、上海和江浙山东一带富庶地区,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占有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贫瘠地区,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占有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及平、津两市;李宗仁第四集团军占有广西、两湖,支持桂系的李济深占有广东。各路军事领袖都清楚裁兵的必要性,但都拒绝裁自已的私家军。日本消除私家军后建立起国军,军力迅速强大而无内战之忧,但裁军时仍引起军人不满。在中国,私家军是各路军阀的命根,裁军就更难。
192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二届五中全会,讨论消除割据和裁兵。关于消除割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两种主张在会上激烈冲突,双方均援引“总理遗教”为依据。孙中山当年在野时主张地方分权,主政时又主张中央集权。这种援引“总理遗教”的争论不可能讲清道理。在讨论裁兵时,李宗仁提出,裁兵不难,裁官难,建议由政府提供经费,将各军中的高级将领分批派遣出洋考察军事,作为裁兵的准备步骤。李的建议与撤政治分会的笼统决议一样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大家都知道,在无力支付庞大军费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不可能拿出巨额经费供大批军官出国旅游。实质问题无法解决,会议只能走形式,将蒋介石在汤山会议上提出的《整理军事案》再通过一次。其中笼统规定:“军政军令必须统一,全国军队数量必须裁减,军费预算不得超过财政收入的50%。”对国民政府财政而言,即使能够达到《整理军事案》提出的裁兵50万的目标,减半后的军费开支仍无法负担。因为,东北、西南的大部分省份不受中央染指,税收不上缴中央财政。中央政府无论怎样搜刮东南数省也无力供养全国暴增的国民革命军。因为没有说明裁谁的兵,全会虽能通过《整理军事案》,但完全没有实质成果。另外,蒋介石主导全会通过决议:在年底前撤消代表割据的各地方政治分会。与会者都知道,一纸决议并不可能消除地方独立状态。
1929年元旦,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各集团军高级将领在南京举行专门商讨裁兵的全国编遣会议(第一次编遣会议)。他采取几项举措为裁军作铺垫:其一,安排全体与会者向孙中山像宣誓:“敬以至诚,宣誓于总理灵前:委员等遵奉总理遗教,实行裁兵救国。对于本党之一切决议,竭诚奉行,不敢存丝毫偏私、假借、欺饰、中辍之弊,如有违反,愿受本党最严之处罚,谨誓”,冀借仪式要求各派系服从党权;其次,他在“关于国军编遣委员会之希望”专题报告中要求四个集团军效法明治维时的日本四藩于大功告成后“化除藩兵,改编国军”;第三,宣布成立自任委员长的编遣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总务、编组、遣置、经理四部;第四,让宋子文向编遣会议作财政状况报告,坦言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仅来自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要求会议通过决议:各省不得截留应解中央款项,裁减兵额。经过半个月的讨论,会议提出《国军编遣进行程序大纲》。大纲规定全国军队归中央统一指挥;取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各集团军总司令部及海军总司令部;各集团军无权自行调动与任免军官;设编遣区;全国设七个编遣区,通过裁兵使总军事支出不超过政府财政收入的41%。
上述一系列铺垫还是没有涉及裁谁的兵。蒋介石知道,不涉及实质问题的几次会议没有意义,硬着头皮切入主题,提出汰弱留强的裁兵原则。蒋的黄埔系是当时最精锐的军队,汰弱留强显然是裁其它派系的军队,暗示首先“编遣”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冯知道蒋的用意,针锋相对地提出裁无功留有功,要求先裁蒋的第一集团军收编的十几万军队。当触及裁私家军的关键问题时,会议陷入僵局。哪个派系山头也不甘心私家军被裁。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因所占地盘贫困或狭小而心怀不满,认为蒋介石是在借裁兵削弱异己,在会议中途离开南京以抵制编遣。地盘实惠的阎锡山保持沉默。冯、李一去,蒋介石主持了近一个月的编遣会议不欢而散。几大军头各自准备兵戎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