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26|回复: 0

法国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 11: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国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中年维特   地球知识局  

20201012日,法国中学教师塞缪尔·帕蒂在课上用了《查理周刊》关于穆罕穆德的漫画。一名穆斯林学生家长感到被冒犯,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帕蒂的个人信息,并鼓动其他家长联合起来针对帕蒂,希望学校开除他。亲伊斯兰的组织也纷纷做出类似表态。

《查理周刊》事件当年震惊世界,这次,悲剧再次发生。事情越闹越大,然而这名老师被警察调查时表达了自己的疑惑——那名学生当天根本就没来上课。后来这个孩子也因为操行和迟到问题被停课两天。

悲剧最终还是发生了。16日,一个18岁的车臣籍小伙子买通了两个学生,在校门口杀害帕蒂并将之斩首,行凶过程中高喊口号“真主至大”。事件之惨烈引起了主流舆论反转,一改往日紧绷政治正确一根弦的情形。马克龙也在讲话中表示要:“采取行动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

那么,帕蒂老师所在学校的师生关系何以对立至此?这一次法国舆论为什么没有刻板印象中和稀泥的白左特质呢?这背后有反应了那些社会现实呢?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法国就出现了生育率下降,希望引入大量外国廉价劳动力缓解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世界各国在战后婴儿潮后生育率都快速下跌,南欧的意大利作为传统的劳动力来源地,在那个时代经济也有所发展,劳动力价格逐渐走高。所以法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曾经营多年、法语较为普及的北非前殖民地,大量男性穆斯林人口开始涌入法国。

法国的非洲殖民地曾经非常辽阔,法国人对法属非洲的执念也很深(尤其北非)也曾试图将马格里布真正纳入法国,相互比较了解。

北非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于是成为法国穆斯林移民的重要来源。此后伊斯兰世界来法国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来源也越来越广,其中不少人取得了国籍,还带来了家眷,到1973年时通过与家人团聚方式进入法国的移民就有81000人。这些人就这样成了名正言顺的法国人。

来了就是法兰西人,然后是第二代第三代逐步彻底融入法国社会(如果可以的话)。

进入法国的第一代穆斯林移民通常从事低技术工作,虽然不尽人意,地位边缘,但相较于在老家生活还是有所提升。作为第一代移民,他们中许多人又呼朋引伴,带来了不少亲故。随后法国又出于人道主义吸纳了巴尔干、车臣等地的穆斯林难民,到20世纪末,法国已经有了500万穆斯林人口。

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悬殊的经济差距,而且这个差距未见缩小,甚至还在扩大。

恰逢6070年代,法国推行福利社会,在郊区兴建了大量高密度高层住宅作为廉租房,这对初来乍到的移民很有吸引力。

移民大量涌入郊区的廉租房,并按照自己原有的习惯改造社区,在社区中营造自己熟悉的环境,尤其是通过集资建设了大量清真寺。很多乐观的法国人幻想中的移民对法兰西文化的认同感,其实并没有真正被建立。伊斯兰教在法国的历史比移民大潮更久一些。

共和国保护所有信仰的原则同时,这也逼走了廉租房社区的法兰西居民。最终,城市郊区的廉租房承载了600多万人,将近法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只有17.6%是非移民。

而那些清真寺,就成为了穆斯林移民的活动中心。毕竟法国政府很难直接出面干预宗教事务,寺里工作的阿訇与伊玛目到底在宣传什么内容,只有附近的穆斯林居民知道。也正是这些神职人员,极大地影响了法国穆斯林的社会认同。特别是90年代崇古的萨拉菲派传入法国,随后产生了持续影响。

其实伊斯兰教和清真寺在法国都有悠久历史,所以法国政府的角度其实希望法国伊斯兰教有独立组织,摒除外部影响。

移民与难民进入法国,既不意味着新来者能获得他们以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也不意味着法国人能够依靠包容的环境彻底归化这些移民。双方相互间都有先入为主的浪漫化误解,一旦真正接触,很容易因为过高预期和对对方产生更大的失望。

法国波尔多市场上待售的穆斯林女性头巾,与穆斯林相关的行业早已在法国有了稳固的受众。这种失望会导致部分穆斯林放弃融入,并通过族裔和宗教寻求认同,同时也对本地人的评价高度敏感,反应过激。法国本地人对待穆斯林的态度则会两极分化,或者对日益扩大的异质文化人群态度强硬,保护祖国的文化环境,或者希望通过反思自省,保护移民权利,拉拢相对温和的移民。

频频发生的恐怖袭击,后续抗议都让本地法国人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激化。

移民很快就学会了利用法国本地人的分裂,和保护弱者的政治正确为自己的群体扩大话语权,力求享有西方式生活的同时保持老家的传统。

殊不知这种看似精明的打算裹挟着沉默的大多数,断绝了融入主流的机会。大多数温和派,不仅要警惕来自极端主义的疯狂行为,还要为日益严重的伊斯兰恐惧症买单。

原本高密度廉租房配合工厂,可以让郊区的经济保持活力,新来的移民也有事可做,即使文化上不认同法国,经济上依旧是主流社会的一份子。可是伴随着经济上的去工业化,法国的失业率长期保持在8%以上,25岁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0%以上,而郊区的穆斯林社群,因为语言、受教育程度、歧视、反对女性工作等因素,青年失业率高达40%

即使正统法国人尚且为艰难的生计走上街头,非洲裔移民群体的处境就更糟糕了。

当然他们可以接受更低的工资,但也会被敌视。

法国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又导致偷盗、抢劫、贩毒这类“赚快钱”的行业成为可行的选择,本地人自然烦不胜烦。久而久之,中东、非洲面孔的移民与犯罪画上等号,无声的歧视又会加重青年融入主流社会的难度,进而导致这一群体进一步与主流割裂。

当没人接纳他们的时候,宗教组织就会出面,成为异乡穆斯林的保护伞。

这样的恶性循环链条一旦形成,想再打破就变得困难。

当犯罪成风的时候,有限的警力自然会被安排到重点地区。最终,巴黎东北部的18区、19区、20区和近郊的93省(塞纳-圣但尼省)等移民聚居区出现治安崩坏,成了知名的基层治理失效地区。

在那里,黑帮、宗教势力与政府达成某种默契,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调停纠纷、组织慈善、维持大局上的稳定并攫取实际利益。宗教势力当然会抓住机会,巩固自己的存在,社会最边缘的非穆斯林黑人成为了新的传教对象。

宗教在郊区社群中已经超越了宗教本身的意义,成为对内创造归属感,团结社群,带来心理安慰,对外形成身份政治,获取实际利益的手段。

这种对内的强烈社群认同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大大的标签,仿佛自绝于主流社会之外。

虽然法国对穆斯林移民早已消化不良,但是近十年法国却没有停止吸纳移民,甚至大大加快了移民流入的速度和广度。

萨科齐时代,法国抛弃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与美国一起干预西亚北非局势。但是局势没有像萨科齐料想的那般发展,反而出现了大量希望移民欧洲的难民。

奥朗德政府是法国少见的左翼政府,对富人过于苛求,导致法国富人资产的进一步转移,影响长期发展;他对难民与非法移民又过于亲善,不但大量吸纳难民,对借助难民潮东风来法国的非法移民也管控乏力,最终酿成多起死亡上百人的恐怖袭击。

最终,奥朗德让选民彻底失望,创造了4%满意度的奇迹,成为第五共和国最差总统。

虽然这些恐怖袭击发生在难民涌入之后,但与大众想象不同,恐怖袭击的主谋反而以土生土长的第二代移民为主。他们或与中东恐怖组织有联系甚至接受训练,或为独狼发动袭击,他们对法国甚至欧洲的恨意可见一斑。

年轻人自恋、冲动又缺乏自省,家庭环境一方面造成了他们与社会的疏离感,另一方面传统家庭相濡以沫的温情又导致他们很难将失意归因于家庭。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他们所属群体越来越负面的观感,会引起应激式的仇恨。

这时,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政府里外不是人,移民集中的学校中存在戾气和厌学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自然有教育缺位的因素,所以一直以来,法国都很重视移民的公民课教育。可是公民课老师帕蒂被杀已经说明了,其实部分土生穆斯林并不听老师的话。在家长不配合,社区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这类课程未必能起到好效果。

同时,清真寺和宗教组织也起到教育的作用。法国政府扶持过对话组织法国穆斯林信仰理事会(CFCM),实际效果却远远不如自发形成,穆兄会背景浓厚的法国伊斯兰组织联盟(UOIF)。

穆斯林移民之间也绝对不是铁板一块,且不说阿拉伯人远比白人更悠久的奴役黑人的历史和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土耳其人与库尔德人,亲阿萨德叙利亚人和反阿萨德叙利亚人都不会因为身在欧洲就放下成见。况且新的生活环境还会带来新的摩擦,前几年阿拉伯黑帮被车臣黑帮打到报警的奇闻仅仅是穆斯林间冲突的一个缩影。

他们之间的内部摩擦,正如伊斯兰世界的大国纷争一样混乱,这进一步增加了法国基层社会的治理难度,也让改良社区治安变成了一句空口号。

如今,法国本地人的耐性也到达了临界点。这次老师被杀事件一边倒的舆论就是一个标志,也许法国政府的立场会就此强硬起来。

面对法国的强硬立场,以土耳其为首的穆斯林国家纷纷表达不满,1028日突尼斯裔的新移民在尼斯圣母院外持刀伤人,反作用力比想象来得更快。

政府的立场固然重要,但法国的族裔问题依旧是多方角力,结果不确定的长期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3 17:2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