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5 13: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特勒知道,他的这个指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有关进军莫斯科的所有安排都化成了泡影。因此,他故意将指令清楚地表明,他们仅仅是命令的接受者。他不仅仅签署了这个为一般人所知晓的指令,而且还于8月22日为刚刚下达的指令制定了一个附本,并送达陆军总司令部。该附本的中心意思是,必须将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放在首位,莫斯科仅处于次要地位。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在战争趋于高潮的情况下却成了一个仅仅负责执行命令的机构。因此,哈尔德大将竟奉劝冯·布劳希奇元帅递交辞呈,但这位陆军总司令情愿听天由命,并以希特勒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他的辞呈为由谢绝了这一劝告。
哈尔德大将在他的私人日记中以“元首本人应比别人对这一段弯路负更大的责任”的话记述了当时的情况,但在下午和晚上,他却和总司令、作战处长一起根据“元首指令”对他们的要求拟定了第一批命令。
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仍然被搁置着,因为征服乌克兰和准备占领列宁格勒的计划这时已成为头等大事。又有一大批战俘和装备被兜在德军的网内。而数量可观的俄军又一次从中脱逃。通往莫斯科道路上的防御者尽管装备简陋,但由于永不枯竭的人力资源使苏军又一次顽强起来。然而9月16日封闭乌克兰包围圈却成了希特勒最终同意进军莫斯科的催化剂,莫斯科离斯摩棱斯克只有200多英里,因此,根据装甲部队正常的推进速度,完全可以在冬季最暴戾天气到来之前就拿下莫斯科,只是俄国的冬天根据西欧标准是极其变化莫测的。
尽管如此,进攻开始很顺利。俄国人完全没有防备,也许是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使自己相信竟会发生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苏军从9月10日以后就得到了伦敦方面根据其破译的关于希特勒消灭中部俄军的“伟大计划”的情报,并且发出了大量警告。然而,随之而来的苏军溃败也是由于他们一连串的调兵不力,加上大量装备的损失。向防御部队发布的停止所有地区性进攻,转入就地防守的命令,等于是面对像德国三个装甲军将领们这样的运动战大师,给这些部队开了一个自杀性的药方。德军的14个装甲师和8个摩步师向俄军的侧翼运动实施包围。红军把坦克部队重新改编成步兵支援旅,基本上取消了装甲军或装甲师的建制,这也帮了德军的大忙。然而,在仓促应战中,红军也不能有更多的作为。许多工厂被占领,剩下正在东迂的工厂又受到威胁,从而严重地减少了所有装备的生产,使苏军只能维持屈指可数的机械化部队。这些苦果都是源于斯大林开始所犯的清洗军官这一根本性错误。所有这些都表明过份集权内在的必然危险性。一个人由于害怕与他人分享权力或没能力与他人分享权力而独揽一切所造成的过份集权,是发挥主动性的大敌。
寒冬和缺乏行政预见性终于使德国对莫斯科的最后一次进攻败北。假设开始就错误地设想在冬季到来之前就可以彻底击败俄国(这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假设),但这也不能成为不给部队准备冬季服装、装备没有采取防寒措施的借口。这恰恰是因为无能。无论输赢,德国陆军和空军肯定得在俄国度过整个1941年和42年间的冬季,在零下30度的气温中,总得要些比夏季服装更暖和点的东西,哪怕他们只是在营区执行任务。在10月5日至7日的第一场雪,全面显现了严冬的威力,所有的道路都陷入一片混乱,机械和人员的工作效率锐减,但德国人还是在乌亚兹马完成了对不少于6个军大约60万苏军的包围,另外还在布尔扬斯克又包围了两个军。此刻,苏军西线已处崩溃状态,当时的司令官朱可夫将军后来回忆道:“……所有通向莫斯科的道路,从本质上讲,都是敞开的。”人们开始惊慌地从首都大量外逃。而德国人此时却没有能力抓住自己士兵创造的这个良机。
肃清被围之敌这个曾经影响了夏季攻势的问题,加上大雪,现在又使秋季攻势陷入维谷,刚好给红军司令部足够的时间兴建靠近首都的防线。从某种意义来说,俄国人是在用空间和生命来换取时间,用人工构筑防御工事的人们的汗水和前线大量阵亡被俘人员的牺牲来消耗德国的战争机器,当双方随心所欲地用生命来换取胜利的时候,这个富有启发性的等式甚至使那些铁石心肠的双方指挥官们都感到良心不安。这时形成了一种模式,部分地受制于气候的变化。当严寒冻实了泥泞的道路和田野时,德国人便又开始向前射击,但德国坦克55毫米口径火炮的火力根本不能击败的俄国最新式的kv-1型和t-34型坦克的突然攻击。这又该引起古德里安的责难了。他曾建议在德国坦克上装备威力更大的火炮,但却出于物资紧张和对敌已占优势等短视的考虑而被否决。然而当冰消雪化时,一切行动又陷入停顿。火力受到压制,对方的防御坚如盘石。
德国中路集团军群的先遣部队在12月5日已经看到了莫斯科。接下来的一周将是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周,在发展进程和影响力方面完全可以和最初决定入侵波兰、取消入侵英国的计划以及错综复杂的进攻俄国的决定相比较。德国人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已是强弩之末。人员和装备的工作效率只能维持原有的20%。古德里安彻夜难眠,苦思冥想 “……我到底能做点什么来帮助我那些在如此恶劣气候中毫无遮挡的可怜的士兵。真可怕,真是不可想象。”进攻被迫停止。12月6日,在征得希特勒的同意之后,德国中路集团军群下令从莫斯科西翼的暴露地域向可防御的阵地实施战术撤退。俄国人的反击马上便开始了。第二天日本袭击了珍珠港的美军舰队,从而开始了与美国、英国和荷兰在太平洋和远东的全面敌对。12月11日,正如他在8月向日本暗示的那样,希特勒拉上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先后向美国宣战。
1941年8月在德国的日历上是一个疯狂的月份。犹豫不决和相互指责使仅存的在东线夺取最后胜利的机会溜掉了。浸泡在他自己发动的流血战争中的希特勒对古德里安说,如果他当时相信了装甲部队将军们在1937年关于苏军有17,000辆现役坦克的估算,他就不会发动对苏侵略。希特勒向日本人保证,如果他们与美国发生冲突,他将完全支持他们。他鼓励日本人把战争扩大到世界范围,从而使地球上最大的工业国不仅发泄其愤怒,也得以投入其无限的资源。如果8月就开始集中力量攻打莫斯科,几乎没有任何疑问,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至于这是否将会结束战争,则是另外一件值得讨论的事。但结局将会与由于四面出兵而最终不能攻下莫斯科完全不同。同样,如果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没有继续留任,而是让古德里安或其他有可能敢于抗拒希特勒的人来接任,也许能改善指挥决策的质量,尽管这绝对不是说可以保证狂妄自大的希特勒会放弃他那种刚愎自用的方式。但是至少古德里安没能保持表面的冷静。正如他在1941年12月5日之前常常表现的那样,古德里安总是有机会发泄。12月24**有意再次毫无畏惧地违反了那些错误的命令,结果被解职。也许好多人认为这样做以及由此树立的榜样,总比永远受制于希特勒强多了。
当双方在物质资源方面都已达到了极限,当俄国非常需要一个停顿时期来重建其统治体系,重新组织其虽受重创但却在打胜仗的部队,斯大林却提出在1月实施全线大反击。这是与代表新一代指挥官的朱可夫的建议相悖的,但却得到了老派的指挥官和政委们的支持。而正是他们这些人的无能,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他们对斯大林的谄媚,加重了1941年俄军的败北。斯人林设想立即对已经动摇的德军实施打击,有效地阻止其恢复元气,从而制止德军在春季重新发动攻势。朱可夫冒险对此提出异议,理由是火炮和坦克太少,不足以打败尽管遭受挫折但仍有相当战斗力的敌人。
斯大林还是自行其事了。他把训练、装备和支援都严重不足的大批步兵鲁莽地投入进攻,而敌人则顽强地予以反击,并给苏军造成惨重损失。被抛到了气温在零度以下的野外,除了最坚强和最具献身精神的军人之外,所有人的耐力和士气都丧失殆尽,炮火终于给吃掉了。在3月初攻势之前,在无疑收复了大片失地之后,斯大林得到的战果正好和自己预计的相反。恣意投入大量人力,作为武器装备不足的补充,结果使初级军官和士兵不可避免地犯战术性错误。大量的失误助长了各级的无能。除了德军的有力抵抗之外,苏军还因自己众所周知的火力不足、后勤保障不济而蒙受损失,使其没有足够的力量攻克敌人的防御,没有足够的耐力去扩大已经取得的战果。由于没有攻占控制供给干线的要点,插入德军防线实际上等于把部队置于严寒折磨和敌军炮火打击之下,实际上成了在毫无隐蔽的地形上遭受德军准确反击的序幕。德军使用最少的力量成功地利用了俄国人的慷慨,同时又保存自己的实力。红军实际上已经被削弱到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力抵挡气候转好时经过休整后的德军的分割进攻。
这里大量引用了战史似乎并无必要,应该一般的人都会有所了解。而这也并非本文重点所在。
现在我们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兵力的使用问题
德国陆军在1941年6月22日,其兵力分布如下:38个师驻在西欧,12个师驻在挪威,1个师驻在丹麦,7个师驻在巴尔干,2个师驻在利比亚。在苏联投入兵力为步兵师118个,机械化师15个,装甲师19个,共计152个师。此外,约有16个芬兰师,15个罗马尼亚师,3-4个匈牙利师,3个意大利师。
其实那时美国还未参战,英国也很疲惫,忙于对付德国海军。因此根本不存在大规模登陆的可能性[即使在42年也没登陆的必要条件]。既然是要“以一次快速战役击溃苏联。”就应该是集合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东线。根据占领区的情况,至少可以从挪威抽出5个师,从西欧抽出10个师,也并不会影响西线的安全。而将15个师投入东线无疑是具有相当意义的。
2,莫斯科的重要性
莫斯科和巴黎是完全不同的。莫斯科在铁路、公路和一切交通上,都是苏联的枢纽,莫斯科的占领意味着对苏联整体上的分割,在政治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所以占领莫斯科,不仅会对苏联人民造成重大的心理打击,同时全世界也会普遍认为苏联被打败,并极大的挫伤反抗者的胜利希望和打击敌人的精神力量。因此莫斯科作为苏联首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优先攻取。
3,夺取莫斯科的可能性
首先说明侧翼问题,因为中央集团军群以最快速度攻击莫斯科,其侧翼是漫长的。当时由于北方的进展,苏联以列宁格勒为重点。因此北翼是相对安全的。苏联也没有力的机动集群威胁北翼。而南翼,虽然苏军数量众多,但是机动力不高,同时斯大林为了乌克兰的经济利益而要确保此地。有力的威胁也不大,正是因为苏联将重点放在了南方这一错误部署上,使得德军有了攻克莫斯科的可能。如果德军一开始就以莫斯科为目标,甚至削弱南北两牵制军群的力量,全力攻取莫斯科。是必胜无疑的。
4,对战争结局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认为莫斯科的失陷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是的,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莫斯科失去,将使苏联胜利的希望极其渺茫。我们也不认为可以41年就获得彻底的胜利,即使到了42年天气好转,德军无论向北或者向南以消除一翼之威胁时都将获得成功。即使苏联不出现政治情况,其继续反抗已无实际重大意义了。因为其主要的人力物力已经丧失,而这些亦是可以为德国所利用并增强其力量的。至于其他的可能情况已经不需要在这里讨论,因为稍有常识的人也能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如果德国在政策方针上的正确和对军事原则的重视。击败苏联是必然的。因此我们认为战争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战略上的错误是关键的。而且错误被敌人所抓住并利用,则结果是致命的。
故而,不以成王败寇来看待战争是对军事爱好者的最低要求。胜负是结局,战争并无必然法则,只是各个群体之间的较量,但是战争的艺术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有人说,41年进攻苏联是最佳选择吗?我们认为,从结束法国之战后,??少是可以占领不列颠各岛。而英伦三岛的控制,希特勒就可以放手收拾其它国家。皇家海军也难脱厄运。也许在她建立德国垄断的欧洲合众国时,大不列颠帝国的主要利益均己落入德国的手中。不管怎样,美国总统肯定会支持肯尼迪大使的意见,从英撤出全部援助,以求得与一个洲际大国的某种协议。该国如果想解决苏俄的话,那恐怕就势不可挡了。退一步说即使美国硬要对德国作战,那时也绝不会象其所宣传的那样会有必胜的可能。
一切的结果无不证明了战争仅仅是政治的一种手段,所以政治是军事胜利的绝对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