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47|回复: 0

定风波- 苏轼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6-1-15 18: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苏轼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浅释】

莫要听那穿透树林打在树叶上的风雨声!我们不妨一边从容地赶路,一边歌咏长啸。

手拄着竹杖;脚登草鞋步履轻松自在,胜过骑马匆匆。谁怕来着!就算是只穿着一件蓑衣,在风雨中过一生也一样处之泰然。

寒峭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竟有沁人的微寒。山头上露出夕阳的余光迎接我。

回头看看刚才风雨交加的地方:风雨停了,落日的余辉也消失了。回家吧!


【寂风随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是这段词的神领。风雨穿林的飒飒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莫听”就有了外物不足以挂怀之意。既作如是想当如何?何不浅吟长啸从从容容舒徐行步。

这段呼应词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何妨”透着一点顽皮,及一点自得之意。也成为整阙词的主导,及下情词都为此二句的铺笔。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轻便用具,马也是行的坐骑。何以东坡先生会认为竹杖芒鞋胜过骑马呢?取其“轻”便吗?

想啊--草鞋在雨泥里不一会儿便浸湿了,拖泥带水的样子想都可以想见,又怎会“轻”呢?

要读东坡先生的作品,对他的生平要非常的熟悉,才能读出字里行间的深沉思想。这句他用“竹杖芒鞋”测写自己无事一身轻,胜过骑马的官人、忙人。足见他对宦途充满了厌离之心。何以见得?再往下看便得知。

他写道“谁怕来着!就算是只穿着一件蓑衣,在风雨中过一生也一样处之泰然。”从字面意思可解释成东坡先生的豁达、豪迈。但是他词序上已记载了‘雨具先去’,这负责带雨具的人已经先行而去,哪来的“蓑衣”让他任平生呢?

有的;这蓑衣便是“烟雨”,而这“烟雨”更能引申出他退隐的意念,在同年的九月他的另一篇词作《临江仙》中的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便更明示着他的隐退之心,这样的暗喻手法,在他在黄州的前两三年的作品里,处处可见着墨。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段是写“晴”,风雨停歇了,他方能写下这阙词,倘风雨持续下着、刮着,这阙旷世奇作也难成形。

这“微冷”吹醒酒意对比“斜照相迎”心暖,也是东坡先生惯有的笔法,往往出现在看似消极、心灰意冷之后的峰回,而将他的思想由“入世观”带到“出世观”。

雨停歇了,他对这场风雨的感触全由接下的这段作注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顾这来程所经历的风雨,这“萧瑟”原意是指秋风瑟缩或寂静冷清。如他在《满江红》中所写‘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这里代用成风雨吹打的声音,雨停了;回家吧!这是照字面上的解释。如果有这样简单,他也不需要用“回首”这样沉重的词语。

自然界的阴晴有一定的循环,夏历中二十四节气不正记载的明白吗,既是自然定律,便早已司空见惯,雨后便会放晴,冬去正好迎接春来。但是;幻途中的风雨呢?一定会雨过天晴吗?

无风雨、便不需要喜晴,无晴天、便不需要忧惧风雨来袭。如何能无风雨也无晴呢?那就是“归去”了。而“归去”二字也应照了“一蓑烟雨任平生”。身处在自然界的风雨中,自比在宦途的风雨好的多了。


苏轼(公元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博学多才,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章属“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以诗为词,开创了豪放清旷的词派,对后世的文学有巨大影响。

此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正是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东坡先生诗作初学刘禹锡,语意中多一些怨刺,及至早期诗作,便老练许多,波澜壮阔,气韵洒脱更胜刘禹锡。中年时期则受李白影响颇深,诗句中将浪漫主义的精神与表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也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

东坡先生广泛的向古人学习,在他的作品中可见许多前人的笔触,尤其到了晚年,政治上的失意,引起了思想上的变化,对陶渊明的向往与钟爱,更言表于外,在岭南的生活中,几乎都在和陶渊明的诗。“归去”便是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东坡先生,写作甚勤,其诗不只清雄,字句永远清新,且富感染力,博得千年的人为他的倾倒。

王安石曾赞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欧阳修检阅他闱场试卷时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可见对东坡先生的赞许。

他的一生当中,留存约三千多首的诗作,抒情与写景诗占了大部分,对后世的影响也最深,他关心时政,语多讽刺为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他关怀平民百姓,托事以讽,将人间疾苦表现在诗词当中,与民同在的精神也获得,人民永远的爱戴。他也关心军事,写过不少爱国主义的诗篇。

然而;他纵有豪情壮志,理想与抱负,却无法实现。一生交织在出世入世的思想中漂泊。

元符三年,苏轼奉召,迁廉州,原本以为将终老海南,心中的激切在他的《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中显现出他家乡的渴望及思念。

然而百年时空空转,一代诗人还没回到家乡即病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寂风随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8 13: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