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91|回复: 0

袁隆平是如何走上历史舞台的?谁养活了中国人?

[复制链接]

7600

主题

234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2085
发表于 2021-5-25 04: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杰

据中国官媒报道,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湖南日报》发布消息称,袁隆平逝世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袁隆平系江西省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资料显示,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当时中国刚走出饿殍遍野的3年(1959-1961年)大饥荒。他说自己的毕生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根据他育种的杂交水稻品种及研究,水稻单位产量由亩产300公斤提高到900公斤以上。

袁隆平对于曾经历过大饥荒的中国人来说,他的地位无疑是崇高的。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常被简化为“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显然,袁隆平已经被被符号化了。今天中国人鄙视另一个人时,常常使用的段子就是“袁隆平让你吃得太饱了”。

袁隆平的去世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悲伤,甚至新浪微博对部分帐号提前报道袁隆平去世消息或在微博内发布对袁隆平有不敬的评论,竟然关闭这些账号一年。袁隆平正在被神化。

袁隆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贡献是事实,但神化就违背了袁隆平坚持的科学精神。事实上,袁隆平的光芒背后还有谢华安、颜龙安、周开达、杨守仁、黄耀祥、张先程、李必湖等水稻专家,还有多人在不同的地域和方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突破,甚至推广范围更广,比如,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发明人原湖北农科研究者石明松等。

第一,谁养活了中国人?

客观上说,只有很少人知道杂交水稻是怎么一回事,普通人对袁隆平正在从事的研究也知之甚少,但是人们有一个共识: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中国人感谢袁隆平,源于中国人“民以食为天”和“饭碗”意识,也与曾经有过的饥饿记忆有关,而如今国人的自豪感,也都建立在“解决饭碗问题”的基础上。但袁隆平解决不了中国人吃饭问题。有网友表示,“让大家有饭吃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无数企业家,是市场经济让全球交易成为可能……只要市场是开放的,企业家行动是自由的,大家就会有饭吃”。

上海大成律师事务所王光明律师在《怀念袁隆平,超越杂交水稻》一文中写道:养活13亿人的不是杂交水稻或者袁隆平,而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市场机制。事实上,迄今为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播种面积并不太大,推广有限。我们日常吃的米绝大多数都不是杂交水稻,而是普通的梗米(杂交水稻都是籼米,口感欠佳)。世界上主要的水稻产区,如泰国、越南、印度等,都不是靠种植杂交水稻的。杂交水稻,大幅提高单产,更多的意义是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储备、饲料和工业用途,并不直接反映到多数老百姓的饭碗里。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经营承包责任制,释放巨大能量,一下子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不是因为有了杂交水稻,而是“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

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科研攻关的时候,正值文革期间,阶级斗争为纲,如果不是文革的结束,科学的春天来了,他的科研成果能否被接受和推广,他能否成为英雄人物,都是值得怀疑的。吃饭问题,是基本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发明,一个品种所能解决的,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制度本身。君不见,苏联时期,作为世界粮仓的乌克兰,曾经饿死数百万人。曾被誉为非洲南部明珠的津巴布韦,耕地资源丰富,40%的出口收入源于农产品,却在伟大的穆加贝的长期统治下,60%的人口处于饥饿之中。相反,人多地少的日本,没有杂交水稻,就靠持续有效的农业政策,一直保持稻米自给率的100%,且品质优良,没有饥荒之虞。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阿马蒂亚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是:人类饥荒史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没有一次大饥荒是发生在有民主政府和出版自由的国家。在那些独立的,实行定期选举的,有反对党发出批评声音的,允许报纸自由报导的和能够对政府决策的正确性提出质疑的,没有实行书报检查的国家,从来没有一个发生过饥荒。

综上可见,造成中国三年大饥荒的不是水稻种子问题,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也不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而是国家制度问题。可以说,没有“大跃进”就没有三年大饥荒,不建立宪政民主制度,中国就摆脱不了大饥荒的阴影。

第二,袁隆平是如何走上历史舞台的?

关于袁隆平的神话,2018年黄章晋曾发表《袁隆平神话:杂交水稻之父是怎样升起的?》一文。在文中,披露了袁隆平登上历史舞台与中共前领导人华国锋有重要关系。

文章说,中共前领导人华国锋,1966年文革爆发前后就知道袁隆平,1970年6月的湖南省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华点名让袁发言,1971年,华奉调中央,1975年冬决定推广杂交水稻的正是华国锋本人。

1972年9月,农林部在长沙召开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议,主场优势使袁隆平开始成为领军人物,1974年,全国13个省区的科研单位被组织杂交水稻公关,袁隆平任全国协作组组长。

袁隆平1973年育成的杂交水稻,到1975年已推广试种到5000亩。当年底,袁隆平进京向农林部汇报,结果失望而归,湖南农科院副院长陈洪新急不可待,12月再赴北京,试图说服直接主管,大力推广杂交稻种,不获接见。

陈洪新立即给老上级华国锋写信,提出面见。华见老部下来信后,立即安排副总理、农林部长等一干人参与杂交水稻汇报会,听了两个小时后,华国锋立即决定拿出150万元用于推广,并由农林部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杂交水稻推广会议。

华国锋与袁隆平的特殊关系,是段隐没的历史。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历史系的西格丽德·施马尔泽,曾在《红色革命,绿色革命: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农业》一书中进行了披露。

她指出,华国锋在成为毛主席接班人之前,曾掌管湖南并负责全国农业,杂交水稻是少有的几个令人振奋的湖南农业大众科学的例子之一。湖南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中的地位,与华国锋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

1976年成为新领袖的华国锋,面临着老同志们的权力挑战,尤其后者挥舞着尊重科学和技术的旗帜,很符合时代的呼声。强调和突出杂交水稻的成就,对华国锋提高形象有巨大帮助。杂交水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政治挑中的。

但是,华国锋时代坚持群众路线和集体主义,它往往强调群众智慧,宣传杂交水稻,主题依然是社会主义大协作好、群众运动威力无边。1981年以前,袁隆平的名字很难被注意到。

事实上,杂交水稻是由领袖发动群众运动的成果,而不是某个科学家的成功,它才对领袖是最有利的。

1981年6月,袁隆平和华国锋同时迎来了命运转折时刻。华国锋退出权力舞台,而杂交水稻这个原来被视为群众集体智慧的产物,在强调科学工作者个人贡献的新时代,需要一个科学家来认领——于是,华国锋辞职20天前,袁隆平等20余人获科技发明特等奖,从此走上历史的前台。

2006年6月9日,北京出差的袁隆平特意到华国锋家登门拜访,据说,两位老朋友紧紧握住对方的手长达半个小时。这次见面之后,袁隆平说,如果没有华国锋同志的支持,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是非常困难的。临别时,在家练了几十年书法的华国锋,送给袁隆平一副字:隆平同志:贵在创新。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去世令人悲伤,他的研究成就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不可磨灭的。但我们也要理性看到袁隆平,他不是神。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就也并非袁隆平一人,还有很多伟大的农业科学家在他的背影后面。袁隆平走上历史舞台与中国政治和前中共领导人华国锋的支持有直接的关联。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可能养活中国人,从技术上说,杂交水稻也难以与西方转基因技术同日而语。真正让中国人走出粮食危机的不是袁隆平,而是改革开放的政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3 07: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