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
首批《苹果日报》率先在香港闹市旺角一个报摊开卖,几百名市民大排长龙守候RFA
在港府抓人、搜馆、冻结资产后,陪伴港人26载的《苹果日报》周四(24日)以“非正常死亡”的方式,完成历史使命。最后一天的《苹果日报》印发100万份,大批市民通宵排队抢购,多区清晨已经卖光。有读者形容,《苹果》停运,象征香港新闻自由消失,也是“黑暗年代正式开始”。 《苹果》停运已成定局,但民间仍未放弃,并开始思索《苹果》海外发展的可能。
创刊26年的《苹果日报》无奈被迫停刊,最后一期破纪录印刷100万份,头版标题为“港人雨中痛别'我哋撑苹果' (我们挺苹果) ”,配上大批市民冒雨在《苹果》大楼外声援的一幕,正式和全港市民道别。
周四(24日)凌晨1点半,首批《苹果日报》率先在香港闹市旺角一个报摊开卖,几百名市民大排长龙守候,为的是接住香港最后一点新闻自由。
港人泣别《苹果日报》:黑暗年代正式开始
读者陈先生表示,近年香港政治动荡,《苹果日报》最能反映香港人的声音。他认为《苹果》消失,亦代表香港新闻自由的消失,相信将有更多传媒机构被打压,仅余的言论自由荡然无存,形容是“黑暗年代正式开始”。
应届香港中学文凭试考生陈同学,午夜12点就来排队,她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苹果日报》是香港人的回忆,失去《苹果日报》,代表香港失去言论自由。
陈同学说:“很突然,以前一向看的东西突然失去了,是香港人的回忆,是记录着时代的变化。”
市民Ashley带着小朋友前来排队,她表示特意跨区到旺角,是希望趁小朋友还有记忆,带他来见证历史,“因为以后,香港看不到真的事”。
至周四早上,香港各区再现排队人龙,也有支持抗争的“黄店”免费派报。有市民形容,包括新闻自由在内,香港人今年失去了很多东西。
《苹果日报》品牌海外涅槃重生?
《苹果日报》在短短一星期内,受到港府连环重击,包括一年内第二度拘捕公司高层及搜查报馆,而最致命的,是冻结相关银行帐户及资金,令公司被迫停止营运,《苹果日报》纸本、新闻网站都停止运作。
而当香港《苹果日报》划上句号,外界开始设想,《苹果日报》品牌能否在海外重生?香港营销顾问徐俊文接受本台访问,认为单靠广告难以生存,但如果转为订阅方式,有机会让《苹果日报》在台湾支撑一段时间。
徐俊文说:“可能订阅(subscription)这种模式,可令《苹果》最少生存一段时间。转型为在海外生存的话,要考虑下像台湾《苹果日报》那样,可以提供什么与香港人相关的内容。相信如果台苹这样做,有一部分香港人无论如何都会支持,希望《苹果》留下一种声音。 ”
不过徐俊文表示,一旦《苹果日报》转型,报道或将不如以往多元化,例如会减少民生议题的报道,他建议可多进行深度式的专题报道。
台湾的国立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教授管中祥对本台表示,短期内要再经营一间庞大的媒体是很困难,包括资金问题。他表示不少在台湾或海外的香港人,都有透过网络作评论,但如果《苹果日报》化整为零,如转化为小型的媒体,就有可能生存。
管中祥说:“无论透过什么方式,在外面成立一个新的媒体也好,或者在海外的香港人跟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创立一些跟香港有关的媒体也好;或者在香港,现在还有一些网媒,我都觉得至少可以保有民主自由的想法,或者告诉香港人民主自由是很重要,这个种子跟火是不可能熄灭的。”
管中祥生于台湾威权时代,他形容当时传媒界也有“报禁”,但台湾传媒仍坚持以各种方式突破限制。
曾任职台湾《苹果日报》的资深传媒人李志德则认为,《苹果日报》在海外很难继续营运, 因为新闻讲求“在地性”,报道一些深度或香港新闻时,必须有记者在当地,认为地域限制会增加记者的采访困难。
(原标题:港人伴《苹果日报》走完“最后一哩路” 劫后《苹果》能否海外涅槃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