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世界新闻网
习近平主导的经济布局,是否能带领中国突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打压困境,引发关注。(新华社)
外患内忧之下,百岁“人瑞”级的中共,正走在一场世纪变局的十字路口。安全过关从此坦途,或是继续在重重险阻中卡关,全球都在看中国的下一步。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会议释出三个政策信号,但也透露了国内经济的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的警讯,下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已经逐渐显现。而监管对住房、平台经济、校外教培等领域连出的重拳,也意味着中国人的生活从此将大不同。
民资告别财团化模式
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即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
智谷趋势分析,这个提法第一次出现在中共高层会议上,是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今年,中国各部委砸真金白银;中国财政部和工信部发布通知,明确在未来5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人民币(约15.5亿美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馀家国家级中小企业。
此次会议并进一步验证了当前中国正在借监隐形冠军数量最多的德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揭示了“中国德国化”的判断。
中国科技部直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5月发表一篇论文,曾提出德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做法有四点。一是教育体制创新,强制实行包含3年职业教育在内的12年义务教育制度和推动中等技术教育发展等;二是质量立国,以大型企业为依托,打造隐形冠军。三是打破地区和行业垄断。四是制定前瞻务实的发展战略和路径。
自去年整顿阿里巴巴开始,中国加强反垄断,现更喊出“民资去财团化”。(中新社) 对照当下中国的改革方向,与德国的发展道路确有诸多相似之处。
一是最近的教育改革大动作。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为了教育公平和长期人口战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制造强国”储备人才。二是更加重视企业的科研。此次会议明确要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出更多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学家。三是加强反垄断,敲打巨头,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去年12月以及今年4月这两次讨论经济议题的会议,分别提出要“加强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反而这一次没有提到,这可能是为了安抚市场情绪,但不意味着针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已经告一段落,相反,“任何资本都应把握当下最大的政治正确”。
盼新产业取代房地产
会议期许,这个可以成为第二个“房地产”的产业,能成为拉动内需和提振经济的核心引擎。其中,“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直白的表明了中共高层在产业政策上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支持。
新能源车可能成为中国第二个“房地产”的产业。图为一家公司正在组装新能源电动车。(中新社)
虽然此次会议没有明确提出扩大内需,但新能源汽车的确是最有可能承担这一重任的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需求增速疲软,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暴涨。不仅能开发国内消费市场,新能源汽车还能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智谷趋势分析,在地缘政治关系越发紧张的情况下,中国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越来越高。通过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打通光伏、电池、半导体等核心技术,加快解决技术“卡脖子”,在大国博弈中实现弯道超车。此外,还能有助推动双碳目标。
不放松地方隐形债务
据“前沿观察”报导,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都提到“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而此次会议不再出现相关表述,证明高层研判中国的战略缓冲期已经过去。
青海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图为青海塔拉滩光伏产业园区。(中新社) 中共高层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是“更趋复杂严峻”,中国经济的恢复仍然是“不稳固、不均衡”。从各项具体工作来看,据“政事堂2019”观察,会议的定调是把油门踩到底,首次大规模提出加快,这包括在以下方面:
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心企业;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
会中并罕见提出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为避免双碳工作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
虽然下半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但会议也明确释放了信号:放松地方隐形债务不可能、放松房地产调控也不可能。这也展现了中国在不算有利的国际环境下,更加坚定要搏一个通途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