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Media
台湾男星王阳明在中国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中饰演郭嘉(图片取自网络)(photo:UpMedia)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奉孝在此,我何故惨败?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而学者陈亮也曾提道:“以成魏之霸业者,昱、嘉之谋为多,而曹公尤痛惜嘉之死也。”可见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和特殊。那么,郭嘉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其人生经历又是什么样子呢?请随笔者一一去探个究竟。
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个双向选择题。然而,许多的千里马在选伯乐时,常常看花眼、挑错郎,从而错失良机,悔恨一生。
比如许攸挑选了袁绍,最后不被重用。后来,他又侥幸跟了曹操,但因为其放荡不羁、不知收敛的性格,活活丢掉了性命。再比如飞将军李广,生不逢时,命不遇主,尽管战功赫赫,但一生未曾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直成为“千里马”们的遗憾。
而郭嘉却是一个异类,既然成了千里马,却不轻易驰骋,而要挑选好伯乐和草原,从而奔腾万里,一鸣惊人。这一点类似于军事家诸葛亮,隆中隐居却不求闻达于诸侯,只等刘备这条大鱼上钩,最终立功万千,名垂后世,被后人敬仰。
郭嘉也一样,对于伯乐的选择,他很慎重。出生于颍川的他,从小就有远见,当才子谋士们都去为生计奔波之时,郭嘉却在弱冠之年选择了隐居。虽远离世俗,他却秘密结交英杰,期待有朝一日展翅翱翔,建功立业。
郭嘉二十一岁时,名臣田丰向袁绍推荐了年少有才的他。但见了袁绍这位贵族之后,郭嘉并不喜欢,他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等人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是很知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我看实在很难啊!”
看清袁绍的水准后,郭嘉果断选择了离开。之后,他一直在家赋闲了六年。这不是在逃避,而是在等待,等待真正的明主出现。
或许是太过优秀,这位天才谋士加军事家终于得罪了上天,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郭嘉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终于操劳过度而大病。
当时曹操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不断地去郭嘉的病榻前探视。立在郭嘉床头,曹操弯腰轻轻摸了摸郭嘉发烫的额头,欲言又止。不知过了多久,曹操依依不舍地走了,留下了他落寞而悲伤的身影。但刚出院子,他突然又鬼使神差地折返,又去查看了仆人为郭嘉配的汤药是否已经熬好,所表现的哀伤和惋惜,令人为之动容。
郭嘉死后,曹操时常挂念,特别是赤壁之战后,兵败的曹操悲痛大哭:“倘若奉孝在此,我何故惨败?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而历代大咖对郭嘉也是推崇有加,赞美不断,玄宗皇帝李隆基就说:“孝文之得魏尚,虏不足忧;太祖之见郭嘉,知成吾事。”大唐学者薛稷称:“张良之翼汉王,郭嘉之协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齐高之得褚彦:定策决胜,谋夫孔多。”
六年过去后,郭嘉终于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注定要见的那一个人。当时,他的好朋友荀彧写信给郭嘉说,曹操要见一见他。郭嘉带着试探的态度去了曹营,心里却嘀咕着,曹操和袁绍是不是同一类人,到底他是不是自己所要寻找的明主呢?而曹操刚刚失去了最为器重的谋士戏志才,十分悲痛,荀彧向他推荐了郭嘉,他也想见一见了解一下。两人都是抱着试探的态度见了面。
曹操见到了郭嘉,见其雄姿英发,容貌俊伟,正是青春年少,心中已有几分欢喜。随后曹操便问了郭嘉天下大事,询问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乱局中笑傲群雄。而郭嘉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海阔天空地进行谈论,其才华汪洋恣肆,论点旁征博引,令人欣赏和佩服。
经过长久的深入交流和讨论,曹操对部下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而年轻的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对朋友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认为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和明主,忠心耿耿地当上了曹操的参谋军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诚心效力。这点类似于刘备拜访诸葛亮一样,隆中对一提出,刘备就明白能帮助自己取得成功的人出现了,而诸葛亮也认定刘备是可以托付前途的领袖。
进了曹营后,郭嘉尽心尽力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与其他诸侯军阀争夺天下,积极努力建功立业。当时,郭嘉对一个个的对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比如,建安二年(一九七年),曹操在讨伐张绣时新败,军心动摇,而他最大的对手袁绍还写信羞辱他。面对这种情况,曹营中的其他谋士,很多都担心曹操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纷纷劝其放弃抗争,有投降的打算。
这时的郭嘉却提出了着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以鼓舞曹操,稳定了军心。当时,他一连举出了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的道理。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勐而上下知制”,宽勐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以及双方首领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奋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谋团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一九八年),打了败仗的刘备无奈带着残兵来投靠曹操。当时,谋士程昱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这个“白眼狼”,永绝后患。曹操听了后,没有立即表态,他又征询了心腹郭嘉的意见。
郭嘉沉思了一会说:“的确,刘备这个人有反骨,肯定是养不了家的。但是,我们如果杀了他,曹公您就有了杀义士的恶名,这就堵了其他名士前来依附的道路。真正的智者,是要懂得收复那些贤士。因此,不能因为刘备一个人有隐患,我们就除掉他,这危害到曹公在四海的声望,希望能够明察!”曹操听了这话,觉得有道理,便决定不杀刘备。
随后,郭嘉又建议道:“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他又比较伪善,喜欢收买民心,肯定不会甘为人下,曹公一定要谨慎做好防备。古人有言:『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
郭嘉的意思就是说,虽然不杀刘备,但可以软禁他,我不杀你,但你也别想逃出我的手掌心,永远限制死你,拖死你,埋没你。项羽当时就没有听取谋臣范增的建议,不仅没有杀掉刘邦,连软禁的措施也没执行,于是才有了鸿门宴。鸿门宴,鸿门一宴两重天。项羽最后兵败被杀,刘邦坐拥大汉天下。
然而,曹操这一次也没有听从郭嘉的建议,他认为只要诚心对待,就能得到刘备的真心依附。于是,曹操并没有软禁刘备,反而对他更加亲近,这才有了后来“煮酒论英雄”的桥段和故事。后来,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而归,错过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或许也和这次的优柔寡断有必然的关联。
建安四年(一九九年),狡猾的刘备借袁术北投袁绍之机,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边,一时大意的曹操竟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当郭嘉与程昱赶回来后,觉得大事不好,便去找到曹操劝阻道:“放走刘备,要生变数了!”曹操这时才悔恨起来,但此时的刘备早已走远,而且还夺取一座小城下邳,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建安五年(二〇〇年),曹操正在征伐袁绍,但又担心后方的刘备会来袭击,心里始终放心不下,他不知道是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还是和袁绍决一死战后再进行讨伐,心中一直举棋不定。
当时郭嘉显得很镇定,他鼓励曹操说:“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做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要是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绝不能失去!”
于是,曹操便立即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了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情况正如郭嘉所料,犹豫不决的袁绍,果然还没有做出反应,刘备就被快速击败了。
当解决了刘备的隐患之后,曹操便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两方决战一触即发。这时,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偷袭曹操的大后方许都。本来,当时的曹操在袁绍面前已有劣势,再加上后方的威胁,心中大惊,不知如何是好。如果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
当时,曹营中人心最为动乱,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这就像公司要破产的前夕,员工们各怀心思,辞职的辞职,观望的观望,消失的消失,大家没有了共识,更没有了信心。
《三国演义》就介绍道,当时,曹操军中与袁绍私下有书信往来者不计其数,官渡之战后,在袁营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敌竹简。(庆幸曹操最后一把火烧了,没有深究。此处可看出曹操是心胸宽广之人,也很有政治智慧。)
在此紧急关头,郭嘉却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但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他拥有百万之众,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不过就是一人之敌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
这一点都能被郭嘉猜中,郭嘉真是神人也。果然,如他所料,孙策率军到了江边,尚未渡江,就被死对头许贡派遣的门客刺杀了。这或许是巧合,但确实又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官渡之战后,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而袁尚、袁熙逃入乌桓,即今辽宁锦州一带。曹军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
然而,这时的郭嘉又提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他说:“明公你尽管放心去远征,即使你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没事,我料定刘备之徒无法对你添麻烦。他要是敢来攻许都,刘表肯定也不会让他得逞。”
在众人一片惊异的譁然声中,郭嘉随即不慌不忙详细地分析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胡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现在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动,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但刘表是个只知空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从此就再也没有后患了。”
郭嘉的观点十分准确独到,聪明的曹操听后茅塞顿开,他立刻下令进兵柳城。接着,郭嘉又认为曹军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便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潜力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依旧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决定神速推进。
后来,这一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典型案例,成为兵家学子必读的课程之一。当曹军到达时,乌桓首领蹋顿和袁尚、袁熙率军仓促应战,终因准备不充分而吃了大败仗,曹军成功俘虏了敌军二十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
当时,曹军的其他谋士建议要乘胜追击,然而郭嘉认为应该坐下来静等好消息。果然,没过多久辽东太守公孙康就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