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破解“王负剑”谜团 (网络图片)
【希望之声】(编辑:郭晓)
如果要说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暗杀行动”,想必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著名的“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故事不仅耳熟能详,还被拍成了大量的影视作品,甚至就连很多娱乐作品中也被不止一次的被进行了演义。
但是对这个故事却有着细思极恐的一个小细节,长期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这就是秦始皇在绕柱躲避荆轲的刺杀中,臣子提醒他“王负剑”的谜题。古往今来,很多人看到这,并不太在意“王负剑”这三个字,毕竟它不是主角,记着秦始皇逃过刺杀就可以了。但细想一下,这个“王负剑”到底是什么动作呢?
荆轲刺秦王(网络图片)
之前,考古学家有了最新发现,终于破解了“王负剑”的历史谜团。考古学家从2009年开始挖掘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面积约430平方米。共清理出220件陶俑、16匹陶马、4乘战车等,还有许多车马器、兵器与生产工具,并得知陶俑的制作过程。
陶俑躯干完全制作完毕,二次覆盖细泥、做细部雕饰,再黏上独立制作的双臂,另外出土的兵器也非常珍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提到 ,此次俑坑出土的长兵器主要是铍与戟,短兵器则是青铜剑,还发现了5把完整的剑,都是秦朝士兵使用,长约88至91厘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剑出土时就挂在陶俑身上,位置从未被挪动过,而且身上配件都很齐全,“我们认为剑是标配,每个士兵都会带。另外,说明这个剑佩戴方式,就是在腰间挂着。”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当时图穷匕见,秦王想反击却一时拔不出剑,大臣赶紧喊“王负剑”,这个姿势引起后人好奇。
有人认为秦王把剑背在背上然后拔出来,在古代中,“负”这个字确实有“背”的意思,比如《礼记》中记载:“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其中的“负”字便是“背倚”的意思。
“王负剑”的真面目(网络图片)
但研究员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从出土的陶俑证实佩剑就是在腰间挂着,所谓“负剑”其实就是将剑沿着皮带推到背后的位置,这样便能大大降低拔剑的难度,顺势的拔出长剑。这种拔出方式与后世清代的拔刀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利于迅速拔出刀剑,不会因为刀剑较长而难以拔出。最终,秦始皇顺利拔出了剑,刺死了荆轲。
责任编辑:李静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