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35|回复: 0

曾驱逐卓别林 监视爱因斯坦的美联邦调查局密档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2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18
发表于 2006-1-25 14: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驱逐卓别林

  [美]凯恩·博斯特尔

  当卓别林在荧幕上手舞文明棍,刻意张开他那富有个性的八字脚,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的时候,联邦调查局对他的调查才刚刚开始。

  卓别林出生于伦敦一个贫苦演员家庭,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他的童年动荡不安,10岁时便进了一个滑稽剧场充当演员,开始独立谋生。1914年,卓别林演出了第一部喜剧片《谋生》,并在1923年创建了自己的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

  。他一身兼导演、演员数职,拍出了如《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许多令世界赞叹的伟大作品。在银幕上,他以层出不穷的噱头、滑稽的表演以及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

  20世纪初,国内经济低靡,物价暴涨,失业率不断上升,工人工资却一再下降,造成工潮四起。恰逢此时,在好莱坞找出路的卓别林,通过塑造各种流浪汉形象,演绎了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仅一年多时间便成了国际明星。但他演出的针砭时弊的电影却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卓别林很快成为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对象。

  1922年,联邦调查局特工混进卓别林的电影厂做卧底,监视他的一言一行。时间不长,便有卧底向局长报告,说那里都是"高谈阔论的布尔什维克",还有大量"电影界激进分子",讨论的主题是"为工人运动和革命作教育宣传的电影是何等重要"。

  当时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是伯尔恩斯,接到报告后,他立即让手下收集整理有关电影界思潮的档案,罗列电影圈内的激进活动,特别是"如何通过电影作共产主义宣传",企图说明由于"电影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会对民众造成思想影响,必须予以密切监视。

  联邦调查局特工大受鼓舞,他们不知从何处搞了一份报告,上面记录的正是卓别林以无名氏名义,给美国共产党人捐款1000美元。联邦调查局为了寻找证据,足足花了几年的时间,但始终没有结果。

  胡佛升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之后,虽然国内严重的犯罪情况令他疲于应付,但对卓别林的调查他却一直没有忘记。

  1941年6月23号的清晨,天刚蒙蒙亮,街头便传来报贩子的吆喝声。

  "看报!看报!《泰晤士报》有最新消息,著名影星卓别林的男仆布莱克原来是日本间谍!布莱克是日本间谍!"

  布莱克是日本间谍的新闻立即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小贩的报纸瞬间被抢购一空。在奔驰的地铁里、急驰的公交车和甲壳虫似的"的士"里,几乎人人手里都捏着一张当天的《泰晤士报》。

  这个布莱克20多年前曾是卓别林的男仆,并在电影中扮演过一些小角色。之后,他积累了一批巨款,经营了一个小商店过日子。

  联邦调查局得到消息:布莱克和日本人来往过密,并和日本的"立花致"组织有联系,该组织正筹划拟一张沿海地图,在上面标出美国主要海军基地和军事设施、发电站和饮水工程等,以便战争一旦爆发,他们就可以很快地制定出一个对这些目标进行破坏的计划。

  联邦调查局对日本人的阴谋惊愕万分,立即逮捕了布莱克。

  但是,令联邦调查局始料不及的是布莱克并不是特务,而是海军情报署安排的卧底线人,他的反间谍工作做得十分出色。海军情报署的计划被联邦调查局给搅乱了,在情报处长面前胡佛敢怒不敢言,他又把帐都记在了卓别林头上。

  1942年12月,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卓别林出于反法西斯和爱国热情,参加了很多公众活动,胡佛局长亲手布置对卓别林详细调查,建立档案。这些档案多达1900多页,包括某家开明杂志对他的一句赞扬,某个进步组织说要请他去演讲等等,都被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

  1943年,卓别林与女演员斯柏莉签约并与之产生了爱情。但当斯柏莉在好莱坞成为小明星后,却变得放浪形骸,酗酒借债。于是,卓别林便和他解约,将她送回纽约。但不久斯柏莉又回来,向卓别林纠缠不休,索要一大笔生活费,卓别林只好报警,把她送出城去。1943年5月,她忽然大着肚子回来,受人教唆指认卓别林是肚中孩子的父亲,告上法庭。

  胡佛终于找到了靶子。联邦调查局资助斯柏莉周游全国作证和散布诋毁卓别林的言论,同时,特工们也忙于收集和调查卓别林的收支情况、生活作风情况。尽管后来通过血亲鉴定否定了斯柏莉的滥言,联邦调查局还是没有放弃对卓别林的迫害。他们甚至找来了25年前的一份苏联报纸,上面赫然写着"卓别林是共产党员和全人类的友人"字样。尽管联邦调查局用上了窃听器和告密者,仍然没有发现卓别林在政治方面的把柄,但鉴于他"道德上的堕落"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在联邦调查局的一再建议之下,司法部还是于1952年作出了将卓别林驱逐出境的决定。

  卓别林不得不侨居瑞士,但他的名字仍然保留在联邦调查局的档案中。20年以后,当他应邀到洛杉叽接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时,联邦调查局反对为他发出签证。当然,这一次,他们的伎俩没有得逞。

  卓别林离开美国之后,联邦调查局又开始着手调查著名科学家、两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了,寻找将爱因斯坦驱逐出美国的罪证。联邦调查局维护国家安全的眼睛,鼓得快要凸出来了。

  联邦调查局监视爱因斯坦是从战后开始的。对于他赞同共产主义理想,支持民权运动、反战团体和一些社会主义的主张,特工们感到惊恐不安,他们担心这样的知名人物批评美国的政策,会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

  联邦调查局为了找到把爱因斯坦驱逐出境的罪证,建立了关于爱因斯坦的详细的个人文件。文件长达1424页,上面记录着联邦调查局对爱因斯坦所作调查的各项内容。《爱因斯坦

  文件》显示:此人与共产党有关联,自1937年~1954年,此人一直是34个共产主义性质组织的成员、发起人或与之有所联系往来。他是3家共产主义组织的名誉主席,正率领着一个反动组织,打算接管好莱坞。

  1894年,15岁的爱因斯坦出于对军事化模式的反感而离开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他因为工作关系重回柏林。爱因斯坦对战争深恶痛绝,在一份号召欧洲人民团结起来的反战宣言中,他是签名的4个著名知识界人士之一,并出席了和平组织大会,这一举动当即惊动了世界。

  1919年,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相对论",改写了空间和引力定律。随后几年中,他的名字出现在许多倡导和平以及裁军的组织名单中。此后,尽管工作繁忙,爱因斯坦仍不时出席一些反战与维和的活动,甚至参加的争取和平活动竟多于科学会议。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激进主义者,是人权运动最早的倡导人之一。在德国,纳粹党在1922年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单。

  这些情况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32年,一个叫"妇女爱国者"公司的组织写了一封16页的信给美国国务院反映这一情况,信里写到:"即使斯大林本人"也没有参加过这么多无政府组织,应当禁止爱因斯坦进入美国。

  不过,爱因斯坦还是在1933年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和教育活动。

  自从爱因斯坦来到美国后,联邦调查局就一刻没有停止对他的监视,他们甚至和移民局合作调查,密谋商议是否需要把爱因斯坦驱逐出境。当时,联邦调查局把监视目标对准他和他的秘书海伦·杜卡斯女士两人。海伦·杜卡斯自从1928年以来,一直为爱因斯坦工作,并且和爱因斯坦以及他的继女和姐姐一起住在普林斯顿的家中。在爱因斯坦的妻子埃尔莎去世后,正是因为杜卡斯的努力才保证了爱因斯坦舒适的生活。

  1944年早期,联邦调查局获悉杜卡斯可能从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了关于原子弹的消息,从而一口咬定她正在从事"高度可疑"的活动。在所有调查都一无所获的情况下,负责监视爱因斯坦的情报人员要求联邦调查局监听杜卡斯的电话,但fbi上层拒绝了这一请求,他们担心授人以柄,因侵犯公众隐私而惹火上身。然而,联邦调查局仍然跟踪打到爱因斯坦家的电话和送到他家的邮件,收集爱因斯坦所接触人物的资料。他们很快就发现,其中多数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联邦调查局特工们调查出爱因斯坦曾经和苏联副领事帕威尔·米可哈伊洛夫在纽约见过一面。而这次会面是由一个叫做玛格丽特·科奈恩科娃的俄国女人安排的。

  玛格丽特·科奈恩科娃其实是个苏联间谍。根据1998年拍卖的一封爱因斯坦的信证明,她也曾是爱因斯坦的情人。

  玛格丽特是个神秘的俄罗斯女人。在30年代,她与爱因斯坦邂逅相遇时,早已结婚了,其丈夫是个俄罗斯雕塑家。当时玛格丽特在美国的"任务"就是勾引大西洋西岸所有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让他们能为苏联原子武器的发展效劳。作为派驻在美国负有特殊使命的苏联女特工,她混进了普林斯顿大学,用尽浑身解数终于捕获了爱因斯坦的心。

  爱因斯坦在玛格丽特回到苏联后寄给她的那些"情书"中,把他俩经常幽会的那间办公室称为他俩的"洞房"。在情书的末尾,为了表现他的一往情深,爱因斯坦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首位字母和她的姓名末尾字母交错在一起来签名。

  玛格丽特成功地使这个科学家和她的上司、当时苏联驻纽约领事馆的副领事帕威尔·米可哈伊洛夫之间建立了联系。广岛原子弹事件发生后,她多次安排爱因斯坦与副领事进行会晤。在米可哈伊洛夫的"关注"下,爱因斯坦给苏联科学院写了份电报。在电文中,他谈到原子武器给世界带来的新危险。

  但是,由于联邦调查局对爱因斯坦的那份调查文件怀疑到他的反战立场和左派倾向,尽管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名单中写有爱因斯坦的名字,但他最终还是被阻挡在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之外,根本无法给苏联提供任何关于原子弹技术的情报。

  爱因斯坦是于1949年10月正式加入美国国籍的,在当时政治舞台上成为活跃人物,他坚决反对东西集团的冷战,为以色列的建立四面奔波,在联合国讲坛上为成立世界政府而大声疾呼。

  1950年2月12日,在某电视谈话节目中,爱因斯坦讨论了军备竞赛的危险性。第二天早晨,局长胡佛就下达命令对他进行全面调查,力求找到一切爱因斯坦的可疑证据。

  通过密报fbi找到了一些"惊人"的罪证: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办公室里有一条俄国间谍20世纪30年代埋下的电缆,他的打字员和秘书可以通过这条电缆和莫斯科方面电报联系。但是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年爱因斯坦在柏林并没有一间办公室,他只在家工作,他的秘书杜卡斯也是一样。探员们返回头去向密报者深入了解内情,这个人却销声匿迹,不知所踪了。

  当爱因斯坦发现自己被秘密调查和监视时,极为失望。他在某次对外界的谈话中说:"我之所以选择了美国,是因为我听说这个国度有充分的自由。我把美国作为一个自由的国度,实际上是犯了一个错误,而穷我一生,也无法弥补这个错误了。"

  1955年,爱因斯坦由于腹部主动脉瘤的病症日趋严重,被送进了医院。同年4月18日,拒绝任何治疗的爱因斯坦悄然去世,享年76岁。对爱因斯坦进行了30年调查的联邦调查局为他建立了数千页之多的档案,其中没有找到任何危害美国利益的证据。《爱因斯坦文件》也随着时间不了了之。

  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禁酒法"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犯罪问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难题。联邦调查局正是在打击犯罪的斗争中一炮打响,成功的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自身的威望,书写了联邦调查局神话。当时,轰动一时的罪犯有芝加哥黑社会党魁阿尔•卡彭、纽约的达契
•舒尔茨、超级匪徒"贝克妈妈"、"机关枪"凯利、"娃娃脸"纳尔逊、"美男子"弗洛伊德等等。成功抓获被列为"一号公敌"的约翰
•迪林杰则为fbi塑造自身英雄形象提供了一次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机会,这是联邦调查局所有惊险故事中最大的故事。

  联邦调查局在打击罪犯的斗争中享有其他警察机构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第一,联邦调查局作为全国惟一对外公布有关犯罪活动统计数据的机关,可以人为地夸大联邦调查局在破获绑架案和劫匪案中的战果;第二,联邦调查局可以自由选择打击目标和"全民公敌"。为了稳妥起见,联邦调查局选择的往往是便于追捕、知名度又大的亡命之徒,而不是规模庞大的有组织的犯罪集团。这样,联邦调查局就可以取得可观的破案率,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随着声名远播的犯罪分子以每周一个以上的速度被捉拿归案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联邦调查局很快就确定了在维系国家安全方面的权威地位。迪林杰案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迪林杰1903年出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一个杂货商家庭。他中学只读了一个学期便退学了,参加过海军却经常开小差。21岁时的初次作案其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他和同谋犯--当地棒球队的裁判去抢劫印第安纳州穆尔斯维尔市的一家杂货铺,但是在作案时却惊慌失措,打了杂货商一通,结果一分钱没拿就跑了。

  迪林杰几乎立即就被捕了,他接受了检查官宽大处理的许诺,承认了犯罪。最终他被判刑10~20年,实际上,只服了9年的刑。迪林杰在狱中结交了两个职业银行抢劫犯哈里•皮尔庞特和霍默•范米特。当这两个抢劫犯被转移去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市的州监狱时,迪林杰成功地争取到了和他们一起转移,并在那里遇见了他们匪帮另外两个未来的成员--约翰•汉密尔顿和查尔斯•
马克利。这五个人决定出狱后结伙,并由经验最丰富而且最机灵的皮尔庞特当首领。当然,他们必须首先出狱。

  迪林杰的表现突然好了起来,这给假释委员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他们在1933年5月22日提前释放了他。随后,他抢了两家银行,用抢来的钱买了手枪,并且把枪从监狱的墙上扔给了他的同伙。然而皮尔庞特还没有拿到这些武器,其他犯人就把他们交给监狱长了。另一批手枪藏在预定送给监狱衬衣厂的一个线桶中。这一回,计划成功了!

  1933年9月26日,皮尔庞特匪帮逃走了!

  但此时,迪林杰却被送回了监狱。在他去看一个女朋友时,警察抓住了他。10月12日,皮尔庞特匪帮冲进了俄亥俄州莱马市监狱,打死了行政司法长官,救出了迪林杰。从那以后,他们开始大肆抢劫银行。约翰•迪林杰的故事真正开始了。

  虽然在这个匪帮里,哈里•皮尔庞特是无可争议的首领,但迪林杰却更加引起公众的注意:他头戴一顶时髦的白色平顶草帽,和出纳员与顾客谈笑风生,即使附近有一道敞开的门,他也还是像运动员一样一跃跳过出纳员身边的隔栏,这已成为他个人的象征。迪林杰匪帮叱咤风云,整个中西部都成了他们的狩猎场。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威斯康星州、南达科他州和特拉华州的银行全部被他们抢了个遍!他们抢劫银行,袭击警察的武器库,活动范围从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直至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他们逍遥法外,成为全国闻名的人物!

  在印第安纳州作案时,迪林杰又一次被警方逮捕入狱。新闻界和地方政界人物把押解迪林杰到印第安纳州克朗波因特市监狱变成了一次狂欢活动!

  但他令人难以置信地用一把木制假枪挟持了看守,成功逃走!

  这时候,联邦调查局也已经参与了追捕,有两次差点逮到迪林杰,但还是眼睁睁地看着他遛掉了。

  联邦调查局两名特工查到迪林杰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的一座公寓养伤。

  特工们走上前敲门。

  迪林杰的女朋友开了门,并且在门厅里尽力敷衍联邦调查局特工。

  迪林杰乘机抓起一把枪,从惊恐的特工人员中杀出一条血路。

  第二次,联邦调查局对迪林杰的家庭农场进行了监视。迪林杰再次用计骗过了fbi特工,当特工们在外边监视的时候,他早就从警戒人员身边溜走和家人团聚去了。

  后来,联邦调查局终于得到了一个它一直期盼的线索。

  1934年4月底,有人向联邦调查局告密,迪林杰等一帮匪徒藏在威斯康星州北部小波西米亚的一个旅游胜地。联邦调查局芝加哥办事处主任帕维斯紧急制定了一项作战计划,带同大批特工去了小波西米亚。局长埃德加•胡佛做好了向新闻界发布好消息的准备。

  迪林杰在一家小旅馆开怀畅饮,特工人员穿过旅馆附近的矮树丛向迪林杰逼近。

  慌乱的特工瞎碰乱撞,发出了声响。旅馆的看门狗吠叫起来,电灯一下子全都亮了。

  迪林杰一伙亮出武器与联邦调查局特工短兵相接,一阵枪战。

  来不及离开旅馆的旅客们糟了秧:一名客人被打死,另两名受了重伤。迪林杰匪帮的一个罪恶的新成员--"娃娃脸"纳尔逊从小屋里用机枪向树林里猛烈地扫射。屋外一片混乱!四面八方都是枪声,狗在狂吠,受伤者在痛苦地叫喊!特工们被灌木丛和铁丝网挂住了……

  此时,迪林杰及其匪帮已经从小屋后面溜了出去,消失在黑暗之中。

  一名特工被打死,另一名负伤。

  记者们没能从局长胡佛那儿听到好的消息。联邦调查局大大蒙羞!

  为了树立联邦调查局战无不胜的公众形象,就必须尽早把迪林杰捉拿归案。于是,约翰.迪林杰被列为"一号公敌",联邦调查局向全国发了通缉令。

  印第安纳州警察局的迪林杰缉捕队已经声言一见到迪林杰就开枪。联邦调查局只有打死迪林杰才能挽救自己的声望。助理司法部长约瑟夫.基南"愤怒地捶打桌子"并发誓说,"我不知道我们将在哪里或何时抓到迪林杰,但我们一定要抓住他!"

  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派赛穆尔.考利巡官带着一支特别缉捕队去加强帕维斯领导的芝加哥办事处。胡佛命令考利:"盯住迪林杰。哪儿有线索就到哪儿去。逮捕与他哪怕有过很浅关系的每一个人。如果能够的话,就活捉他。"

  迪林杰也许是由于过多地使联邦调查局蒙羞而签署了自己的死刑令。

  1934年7月21日,一个名叫安娜.赛奇的女人打通了帕维斯的电话。

  她是印第安纳州一家妓院的鸨母,当时政府正准备以伤风败俗的罪名把她驱逐回其故国罗马尼亚。如果政府答应停止进行这一法律程序,作为回报,她愿意交出妓院的一个常客--她的朋友约翰.迪林杰。

  帕维斯和赛穆尔.考利欣喜万分,急忙答应一定会尽力帮她的忙,并很快组织了一个精干的小分队。

  22日晚上,他们接到了安娜.赛奇的电话通信,迪林杰将要和赛奇一起去芝加哥市奥格拉夫剧院看电影,他们约定在附近设下埋伏,届时赛奇将穿一套红色衣服作为标记。帕维斯反复叮嘱手下人:"先生们,你们知道约翰.迪林杰的特征。如果我们发现他而让他逃脱了,对于我们联邦调查局来说将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电影散场了,观众涌出电影院大门,帕维斯仔细地搜寻着每一张脸。

  10点半左右,迪林杰浑然不觉地走出了剧院门口,身边跟着穿红衣服的赛奇和另外一个叫波利的女人。特工查理•温斯泰德紧随其后。

  波利注意到事态不妙,并迅速提醒了迪林杰。迪林杰一把推开身边的两个女人,转身从怀里掏枪。

  为时已晚!

  温斯泰德朝他连开三枪!

  头两枪打中了迪林杰的心脏下面,他踉踉跄跄地往前又走了两步,这时,第三枪打中了他的头部。

  迪林杰死了!

  在华盛顿,闻听此讯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大喜,当即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帕维斯和温斯泰德的"惊人的勇敢精神"大加称赞。司法部长卡明斯也发来电报,对这次大捷表示祝贺。

  几天后,迪林杰被特工击毙时所戴的牛仔帽、墨镜、衬衣口袋里的一支雪茄、手里拿着的枪,被悉数在展览会上展示。之后,又全部存入了联邦调查局的"荣誉室"。

  联邦调查局利用此案大做文章。约翰.迪林杰对于胡佛所领导的联邦调查局神话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在这个匪徒死了数十年后,这个案件依然还能吸引众人的想像力。

  由于清除了迪林杰,联邦调查局不仅赢得了荣誉,而且使美国公众永远对它感恩戴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8 19: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