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boluowang.com
正體
切换到窄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家园
Space
新闻子站
评论子站
生活子站
娱乐子站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本版
帖子
日志
用户
阿波罗网论坛
»
论坛
›
阿波罗世界之门论坛
›
文艺书香
›
元宵节食俗 先有元宵或先有汤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8158
|
回复:
0
元宵节食俗 先有元宵或先有汤圆?
[复制链接]
ANNYbaby
ANNYbaby
当前离线
积分
4196
IP卡
狗仔卡
222
主题
476
回帖
419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4196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2-23 22: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NNYbaby 于 2024-2-23 22:37 编辑
来源:大纪元
作者:容乃加
元宵和汤圆(又叫圆子)像极了,好像是一种食物的两种分身,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在传统节日的元宵节和冬至节的食物中更是主角儿。来个趣味问答,到底先有元宵还是先有汤圆?
“汤圆”、“元宵”的传承
从诗人的诗中,我们找到了“元宵煮浮圆子”的古影像,“圆子”就是汤圆,现在台湾的闽南人还这么叫。南宋周必大有《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诗吟: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说了浮圆子的时空、描摹了浮圆子的情景:“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今夕元宵夜、庆团圆,厨房里灶上大釜中煮浮圆子,圆圆如珠的圆子浮出浊水面。(煮浮圆子的时候,锅中清水和了汤圆的糯米粉成了白浊水。)这一刻和现代人煮浮元宵的经验完全相叠合。
浮圆子,珠浮浊水中。(容乃加/大纪元)
周必大的这首诗是“岁时杂咏”之一,就是记载一年四季中的节俗风土文化的风物诗。他的诗题说“前辈似未尝赋此”,反映了他看到前人的元宵节风物诗中没有“浮圆子”这一项,故而做成此《元宵煮浮圆子》补白了。从这里来看,“先有元宵还是先有汤圆?”好像答案就要浮出水面了。真的是这样吗?再看下去。
清朝乾隆皇帝弘历也作了《元宵煮浮圆子》一诗,诗句说了元宵的食俗和节俗:
美擅团𪢮节,名传灯月筵。
清风同说饼,嘉夜煮浮圆。
从诗中看到赏灯、赏月、浮圆子,都是元宵节的习俗,同样传承了南宋元宵良辰美景之夜“煮浮圆(子)”、庆团圆的习俗。
乾隆皇帝弘历还有一首《元宵联句》(君臣合作的诗),诗的“题注”明白说出了“元宵”的来历:“浮圆子,都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清代北京人在元宵节吃圆子(汤圆),于是就把圆子叫成“元宵”了。
那么元宵节先有元宵还是先有汤圆?答案就完全清楚浮现了!
晚清连横的《雅言》记载了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的“元宵”是“年节供祭之物”,也就是元宵节祭祀神明的祭品。《雅言》也引用周必大的《煮浮圆子》杂咏诗题注为典故,其后接着说“后人因元宵煮圆子,因呼圆子为‘元宵’”。[1]
从这里可以看到圆子、汤圆、元宵是一样的食物。后代说它们作法不同,也不能完全概括,作法上可能是由于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现在的人说“有内馅的叫元宵,没有内馅的叫汤圆”,这也不是正解,可以说是后人笼统含糊“囫囵”吞圆子的看法。
形形色色的元宵
加花生的甜汤圆。(林秀霞/大纪元)
从清代的文献来看,汤圆和元宵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作法。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公元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著有《清稗类钞》一书,就清楚写了汤圆的表、里和作法,现在来看一看,可以给圆子们正正名:
“汤圆,一曰汤团。北人谓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实常年有之。屑米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而制成者,为挂粉汤圆,有甜咸各馅。亦有无馅者,曰实心汤圆。”
所以说汤圆(一名汤团)在中土北方叫作元宵,其作法是“屑米为粉以制之”,就是把米(黏性的糯米)研磨成碎片米粉,“粉入水中”使它变成软滑的团子。现在熟知的“搓汤圆”和“滚元宵”两种作法,过程中都利用了糯米团子遇水变成软滑黏稠的特性,使圆子形成圆圆满满的形状。
“搓汤圆”。先用软滑的团子为基底,把糯米粉屑黏合成团,再分成小块,搓成圆。(龚安妮/大纪元)
汤圆有甜馅的、有咸馅的,清代都叫“挂粉汤圆”,也有没馅的,叫“实心汤圆”;有馅、没馅都是汤圆、都是元宵。“上米糅纤粉,佳瓤(*糕点的馅)裹碎琼”(淸‧弘历《元宵联句》)就是描写上好米团子——汤圆包有精美的内馅。所以说“没有内馅的叫汤圆”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现代常见的元宵倒是“咸馅的”这一味少了。《元宵联句》咏叹汤圆“野具胜侯鲭”,就是赞美咸汤圆美味胜于鲭鱼的鲜美味。
汤圆、元宵的历史
说到这儿,顺便来追索一下汤圆,也就是“元宵”的历史。徐珂说,华夏古人早就知道汤圆的美味,一年不分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吃。淸‧弘历的《元宵联句》提及“道古传是荆楚,而今满市城”,就说吃汤圆的风俗早在南北朝时的荆楚一带就有传说,现在(指清代时)满城市到处都有,且一年四季随时都吃得到。
而南宋周必大的浮圆子的经验说“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将汤圆与汉代的古早味米甜点作了连结。汉代官府有汤官,专职供“饼饵”[2]。从古籍来看,“饵”这种食物在华夏文化中出现得很早,周代礼制中就有,是祭祀天地的“笾食”之一,也是宴飨贵宾的美食。“饵”和甜元宵(即甜汤圆)是同种类的食物,都是磨碎了米制成米粉,然后和水做成的枣、豆味之类的甜食,但是“饵”是蒸出来的,形状不见得是圆的。
汉代《西京杂记》有记载“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蓬饵”属于“饼饵”一类的甜点。上元节(即元宵节)时食用的甜元宵,和汉代宫中正月上辰所食的“饵”,这两种节俗食物的特性,从古籍的解释来看是有些共通性的。[3]周必大所说的“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表现了汤圆、元宵和上古美味的“饵”之间的关联和差异,也足以显现“元宵”这种中华美食的文化渊源流长,耐人寻味。
-注-
[1]《雅言》:“圆”、“丸”音同,以取团圆之意。按宋周必大《太平园续稿》:“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后人因元宵煮圆子,因呼圆子为‘元宵’。”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少府属有汤官”,就是少府属下设有“汤官”职务;宋代《职官分纪》记载“汉官典职……汤官供饼饵”。“饼饵”最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百神,放在“笾”器中称为“笾食”,《周礼‧天官‧笾人》说“羞笾之实,糗饵粉糍”。郑玄注:“饵、糍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急就章》说:“溲(*调水和之)米而蒸之则为饵”;《玉烛宝典》干宝注说“糗饵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
[3] 同上。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方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
|
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2 11: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