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亚洲
作者: 乔琴恩
资料照: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史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及亚洲区主席罗奇接受自由亚洲电台粤语组专访 RFA粤语组
中国经济自2024年以来表现不如预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四月宣布将在七月召开三中全会一度给外界带来希望。不过,随着会议日期的逼近,外界对三中全会的期待却渐渐转为观望、甚至不抱希望。究竟习近平的领导班子能不能推出救经济的政策?
多年来唱好中国经济的前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罗奇(Stephen Roach)继宣判“香港玩完”之后,6月13日再度刊文(Resignation Bordering on Despair)表示,北京和香港两座城市失去原有的热情和原本那种“做就能成”的活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听天由命的消极,年轻一代对于未来更是濒临绝望。
“在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这现象)令人忧心”,罗奇指出。
罗奇在其博客写道,一大群中国企业家上周和他会面时,一致抱怨北京当局不够重视私营部门。他们预料下个月备受瞩目的三中全会,国家施政重心仍将放在国有企业,以及习近平强调的新质生产力。这些中国民营企业家和罗奇一样,都对2013年习近平第一次主持第18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记忆犹新,这些改革计划最后未被执行。
经过数个月的延迟,中共中央政治局四月底宣布,原本应在2023年秋天举行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在今年七月召开,主题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并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消息宣布后,一度给外界带来希望,不过这个希望渐渐转为观望或失望。
瑞银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以书面回覆本台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在于“发展模式停滞不前”,始终仰赖地方政府提供贷款支持基建、试图稳定住房市场等供给面的刺激。他认为,中国需要“提高家庭收入和消费,以及改革户口、税收制度和地方政府融资,并扩大从国家转移财富到私营部门”。然而,“习近平不会这么做,他解决中国系统性增长放缓的办法是新质生产力,即对特定企业和部门进行投资、大规模融资和援助。”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讲席教授谢田也悲观的指出,本次三中全会可能还是“老调重弹”。他说,中国政府想借锂电池、光伏产业和电动车等新质生产力让老百姓有工作做,但此政策“刚刚出来就遭遇欧美强烈抵制,所以带动经济的成效还是有很大问号。”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中国经济研究员黄天磊说明表示,第18届三中全会几乎把所有对中国经济最关键的改革领域都提到了,“理想是很丰满的”,比如财税、农村农业城乡一体化和户口等。此外,该次会议还把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角色从发挥“基础性作用”,扩大改成“决定性作用”,但政府资源最终都流向了扶持国企。
根据黄天磊和其团队的计算,在中国扶植国企措施,再加上新冠清零政策影响之下,中国非金融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国家GDP的比例却从2013年的166%“剧烈提升”至当前的282%。
中国当局或将扬弃新质生产力聚焦居民就业收入问题
黄天磊认为,中国经济奇迹其实是“民营企业崛起造就的”,国有企业不仅不是增长来源,盈利能力还越来越差。尽管北京当局也对如何提振当前民营企业家信心低落十分头疼,甚至计画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但法案效果可能有限,因为关键还得塑造国企与民企皆能“公平竞争的环境”。
不过,黄天磊近来也观察到,中国当局似乎在近几个月逐渐意识到过于重视新质生产力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产业政策培植本土创新,而忽略掉居民就业、收入是否稳定才能激发消费欲望的问题。比较明显的迹象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4次会议时,习近平提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使命。此外,5月底习近平在山东济南与企业专家座谈时,还邀请到著名的市场派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黄天磊说:“最近来华盛顿访问的一些中国经济学家似乎也是这么觉得,就是说7月份的三中全会可能会出台一些和居民端就业有关的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