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纪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7月30日)开会,罕见称经济运行“出现分化”,又强调唱响“经济光明论”,该会审议了一个有关整治形式主义的文件。刚过去的中共三中全会,被指对解决经济民生并无帮助,网上流行“历史的垃圾时间”“习氏萧条”的说法,被指印证中共的败局。
据中共官媒新华社称,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官方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等等,另一方面甩锅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然后称“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但又称这是“转型中的问题”,声称还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官方没有解释何为经济运行的“分化”,而“唱响经济光明论”则是去年以来中共高层一再强调的。大陆不少经济学者就因为发表与官方不协调的观点遭到封杀,包括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主席但斌、财经博主洪榕、投资研究机构格隆汇创办人陈守红、知名评论家水皮、经济学者马光远、财经作家吴晓波、原中金财富证券资深投资顾问徐晓宇等。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更因呼吁股民现在不要入市而遭禁言后辞职。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表示,现在中共当局不得不承认一些危机,但也要甩锅给国外因素,说是暂时的困难,又说了一个不清楚指什么的所谓经济运行分化。其实这个经济光明论已经很难唱下去了,因为公众满目可见经济萧条。
中共政治局会议新闻稿其它有关措施的内容,多重复了过往包括刚过去的三中全会的一些官方表述。
7月18日结束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未对经济困境提出有效解方;网上出现最新流行语“习氏萧条”,表达对当局挽救经济不力的不满。
三中全会开过一周后,上证指数连续四个交易日收跌,失守2,900点大关。7月30日,A股三大指数震荡下跌。沪指跌0.43%,报2879.3点;深成指跌0.54%,报8468.58点;创业板指跌0.29%,报1630.95点。上证50指数日线9连阳后7连阴。
据媒体统计,已有7000个知名品牌和大型商场结束营业。以往人山人海的深圳、东门老街等“网红”景点,如今陷入“萧条”“冷静”。一线城市上海商业地标之一的“梅龙镇广场”张贴通知说将于8月1日起歇业。早在6月底,在上海经营27年的梅龙镇伊势丹百货就终止了营业。
打工人累积的绝望情绪也导致“断交社保潮”。有大陆网帖就直指“断缴社保的背后是失业潮”。
新毕业的青年大学毕业生达一千万人,官方宣称不含在校生的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约为14%,但中国学者去年早已估计青年失业率超过46%。
事实上,中共最近的三中全会只重提往日政策,重点在中央和地方如何分割利益,拟放权让地方扩大征税,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应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烂尾等和民生相关的措施。
7月21日官媒发布了三中全会以所谓“改革”名义推出的60条300项措施。但大陆多位民众对记者表示,中共是继续忽悠,所谓“改革”也是噱头,目的是维持中共的权力。民众还抱怨中央忙开会,无人管地方灾情,忧粮食绝收。
继“躺平”成流行词后,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网络又流传“历史的垃圾时间”的说法。流传广泛的民间说法是,“历史的垃圾时间”展示了与“躺平”之说的传承关系——“当历史进入垃圾时间,你将看到大厦坍塌、巨轮倾覆、谎言爆雷、神话破灭等各种大剧。智者的做法是,躺平、看戏、等待垃圾时间的过去。”
由于许多人用“历史的垃圾时间”来形容政权进入改朝换代的倒计时阶段,中共官媒《北京日报》近日发文批驳,反引来网民讥讽。
因支持“八九学运”而被迫流亡法国的北京“四通公司”创办人万润南向自由亚洲电台直言,“整个中国经济走不出现在这种困境,现在中(共)国属于垃圾时间,大势已去。”
中共政治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官方称持续精文简会,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解决过频过繁问题,精简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专项整治和清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等。
但目前各方信息表明,中共官僚主义的源头在中南海,其中由习的亲信蔡奇亲自推的学“习思想”运动成众矢之的。
两位刚出国的前中共官员近日对记者表示,体制内许多人对政治学习感到厌烦,加上内卷严重,明白人都想出国。
其中出国一年的科级干部常女士说,在职公务员都很烦的一样东西,就是学习所谓的“习近平思想”。上班各种会议都学习近平的思想,下班后加班做本职工作,大家怨声载道。不是党员也被强迫去写各种思想汇报。
据称,对中共最高层的左转路线,大家都有切身体会,除了“思想学习”被加强,连过洋节现在都不允许了。那些党务工作者日常就成为中共埋伏在人们身边的钉子、眼线。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今年初发布的《经济的另一面的草根调查》提到基层存在撂挑子的问题,多数乡镇政府勉强保持运转,有些村庄发不出薪水给村干部,很多村干部闹辞职。基层政府为了应付上级不得不在多方面造假。这篇文章后来被删除。
在中共官场中,习近平上台加大整肃后,人人自危,官场早已整体陷入怠政、懒政的“躺平”状态。中共官媒此前多次报道时任总理李克强为此发脾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