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程木兰、骆亚采访报导)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正面临一场深层信任危机。随着财政赤字扩大、制度不公加剧与经济下行压力笼罩,越来越多年轻人,特别是外卖员等灵活就业者,选择拒缴社保保费。专家表示,这不仅是对个人经济现实的回应,也凸显对制度未来信心的瓦解,拒缴潮的蔓延恐对中国社会结构、公共财政,甚至政权合法性带来危机。
逾四成灵活就业者“退场”年轻人觉醒对制度不信任来自成都的29岁的外卖员刘鑫(音译)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每月缴纳保费约1400元人民币,几乎等于两周的伙食费,他直言:“我根本不信40年后还能领到钱。”
深圳设计师陈慧(音译)亦指出:“如果规则奖励不交钱的人,干么还傻傻去交?”这样的观点在社群平台广泛流传,但经常遭到审查删除,进一步加剧民间的失望情绪。
《华尔街日报》4月22日披露,超过40%的中国灵活就业人口,包括外卖员、网络主播与自雇者,正选择不参与养老保险体系。由于这类族群需自行缴纳雇主与个人两份保费,总金额约占月收入20%,对许多收入不稳定者而言,是沉重负担。
中国资本市场专家徐真接受大纪元采访指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拒交社保现象,是对现实的“觉醒”与对制度的抗拒。他表示:“年轻人已不再指望中共制度能保障他们的未来,他们只想活得实际点,能糊口就好。”
他强调,中国养老制度长期以“寅吃卯粮”的模式运作,靠年轻人供款养活当前退休者,当大批年轻人退出,加上60后即将进入退休潮,冲击势必加剧。
社保收支出现赤字 金融市场信心也遭重创中共官方的预算数据显示,2024年社保基金收入成长5.2%,但支出增幅达到7%,导致六年来首次现金流赤字。为减缓压力,北京当局自2024年起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计划于2040年前将男性退休年龄推迟至63岁,女性亦同步延后。
尽管政策目的为延长缴费期并减少支出,但未能回应基层对制度本质的不信任。2025年,中共预计财政赤字将高达7,900亿美元,为历来新高,反映整体社保制度面临的资金缺口与财政风险愈发严峻。
这场信任危机也波及金融市场。2023年,因地方政府动用社保储备金,全国社保基金被迫抛售1,200亿元资产,从“长期买家”变成“净卖家”,对市场信心造成明显冲击。
此举不仅显示财政储备吃紧,更突显出社保基金原本应具备的长期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已被迫让位于短期资金压力。
关税战延烧 年轻人大批失业 中共未提供足够社会保障中美贸易关税战的延烧,也为养老信心危机火上加油。旅美法学博士宋涛指出,许多依赖外贸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民营企业,纷纷因出口下滑而倒闭,导致大量青年失业。
他表示:“这些企业原本是底层大学生的主要就业出口,如今这些管道彻底被斩断。”
宋涛也批判整个制度的结构性不公。他指出:“省部级官员动辄月领十万退休金,而底层老百姓却被高比例剥削,这种差距怎不让人愤怒?”
他并举例上海市某高级法院党组书记寄住多年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ICU, 台湾称加护病房),花费上千万社保资金,引发民间哗然,直言此种制度“比封建时代更残酷”。
宋涛进一步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共仍选择将资源用于国际撒币与外交影响力,而非投入国内社会保障,“古今中外,对自己百姓如此苛刻者,唯中共为最。”
责任编辑:孙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