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43|回复: 0

婚姻之礼和夫妇之义(下)

[复制链接]

456

主题

1784

回帖

9821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821
发表于 2025-9-22 18: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文/予楠 (明慧之窗记者宋芙瑛编辑)

中共建政后,婚姻仪礼被「改造」得面目全非,除了在婚服上的改变,证婚人也从天、地、父母换成了「党支部书记」,结婚的时间选在「五一」、「十一」这样的中共节,「拜天地」变成了「向毛××像鞠躬」。而在中国古代,婚娶称为「拜天地」。

上文提到,「婚礼为礼之本的来龙去脉」和「天作之合」的真正含义,并引述明朝刘庭式、清代秦簪园的正面事例。在本文中,一起来审视唐朝酷吏来俊臣、著名才子和世人的负面旧事。

(接前文)

对婚姻的态度成为品行的良心秤

对待婚姻的态度,成为衡量一个人品行的「良心秤」。几千年来,恪守婚姻之礼,世代相传,从孩童起,就目睹著周围人家,一家一家的「拜天地」,耳濡目染,明白婚姻是一件人间大事。因此,背弃姻缘成为人们不耻之事,「陈世美」忘恩负义,尽人皆知。


来俊臣停妻再娶 惊动武则天
《二十四史・旧唐书》记载,唐朝武则天时,来俊臣是有名的「酷吏」,歪曲刑法,诬陷忠良,人都惧畏。大臣李昭德是有识之士,常在朝廷奏他们的枉法情状,来俊臣及其党羽只是耳旁风,仍旧如故。

有一次,武则天要宰相们讨论来俊臣停妻再娶的事情,在武则天看来这不是小事。停妻,须出现「七出」现象时,也就是无子、淫佚、不事公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条,才可以休妻,无故弃妻,是很严重的背德行为。李昭德对诸宰相说,往年来俊臣像贼一样强娶了太原王氏,已经大大有辱国家。今日停妻再娶,莫不是又要来辱国吗?身为朝廷重臣,无故弃妻是失礼违节。来俊臣从此气焰不再嚣张。


崔颢婚娶无度 众人远离
据《唐才子传》,唐开元天宝年间,崔颢少年得志,行履放纵,嗜酒好赌,更关键的是好色无度。娶妻专挑美女,「稍不惬,即弃之」。虽然他诗文水平不错,但名声一直不是太好。

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李邕听说崔颢的诗名之后,曾亲自邀请崔颢至家做客。谁知道崔颢来之后,献诗一首,第一句就是「十五嫁王昌」,李邕一听是淫词艳曲之风,大怒说:「小儿无礼!」拂袖而去,再不与之交往。人们对婚娶无度之人,都鄙夷远离。

司马光重德重义 居处有法

2.jpg

《资治通鉴》的作者、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公有领域)
重德重义之士,从不放纵自己。《资治通鉴》的作者、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娶妻婚后十年余,夫人张氏没有生育,张氏很著急,司马光便宽慰她说:「有子无子皆由命定,不是强求所得。」张氏却一直想为其纳妾,司马光始终不同意。

一次,张氏物色了一位年轻姑娘准备作妾。送她到书房来,司马光却丝毫未注意到姑娘临近身旁,姑娘为了引起他的注意,故意捧起一本书,上前问道:「请问大人,这是一本甚么书?」没料到司马光却庄重地拱一拱手答道:「这是《尚书》。」说完再不理会她。姑娘只得知难而退。

后来张氏又为他选了一个姑娘作妾,自己借故外出,告诉她晚间到老爷书房去。姑娘端著茶水,晚间来到老爷书房,司马光看见这位姑娘在他书房中出现,正色说道:「夫人不在,你来这里做甚么?速去!」随即让她离去。

《宋史》评价司马光「居处有法,动作有礼」,是持节厚德之士。

无产阶级文革后的中国婚姻

无产阶级泛指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体力为生的人群。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定义是现代雇佣工人。据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已经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代表著没有私有财产(「无产」)的社会形态。

而古代的中国社会,掌握国家政权的是皇帝、贵族、士大夫;西方则是国王、贵族。这些人从小接受「齐家、治国、平天下」所需的道德理念教育和技能教育,熟知历史和典籍,起到了无可取代的文化承传和道德教化作用。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婚姻和合在任何时代都是件大事。然而这种传统从近代开始崩坏。

近代中国离婚第一人是徐志摩。他在一九二二年与发妻张幼仪通过法律程序离婚,理由是自己在与张幼仪的婚姻期间爱上了另一女子,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爱情而离婚。在徐志摩的催促和逼迫下,刚刚生下次子还在坐月子的张幼仪签字同意离婚。

就连著名的「刀妃革命」,末代皇妃文绣与末代皇帝溥仪离婚,那也是在九年之后的一九三一年,理由是她再也承受不了溥仪对她的冷落和宫中的不自由。

即便有了离婚「先锋」,传统仍深植在中国人的心中。在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离婚率依然很低,就是在已很「开化」的上海也是如此。据《上海市社会局业务报告》,一九二九年,即每10万人中有23.82件离婚案,百分比为0.024%,是二零二四年中国离婚率的1/104。

然而,在中共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离婚成了满足求生欲的常见政治手段──夫妻的一方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积极」、能存活下去,不惜以家庭、另一方的政治前途乃至生命为代价。全社会、全民都参与斗争,夫妻之间互相揭发,甚至指配偶对「毛××」不忠,使被揭发一方遭红卫兵迫害致死,或者有的因为日记中写了一句话,成为「反革命」的罪证。

多少家庭因此支离破碎,多少夫妻相互防范。婚姻中的恩与义荡然无存。

物化婚姻
古代婚姻往往注重家庭责任,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选择。「门当户对」讲究的是文化认同,双方有相似的责任观念和行为方式,双方都能够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家教传统、家族荣誉、婚姻义务、生活习惯,从而在教育理念、财富传承等大小家庭事务方面都减少摩擦,增加和睦。家和万事兴。

而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情感匹配,对很多鄙视传统和历史、对传统无知的年轻人来说,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家族利益不再是联姻时衡量门当户对的重要指标。

去掉了价值和文化传统,就只剩了物化的空壳。文革浩劫十年过去,中国开始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彩礼越涨越高。男方向女方提亲需付5万、10万元,直至现在华北地区的20~30万元。婚姻去掉了核心价值,还说古人也都如此、帝王家更烂,云云。

其实哪朝哪代都不能简单下定义,透过中共灌输的红色观念看历史,是看不到真相的。放眼全世界,只有在共产思想、社会主义概念盛行的人群中,才会如此黑化和否定自己的祖先。古老中华的五千年文明也好,年轻美国的强盛也好,是由哪些正面人物和事迹组成的呢?回避这些,就已经在抹杀文化、断绝传承了。


离婚率惊人
物化的婚姻,一切以物质衡量。道德内涵被冲淡到异常淡薄。中共出现后,中国从官方到民间,传统价值很快都被颠覆了,家庭人伦观念也都被拋弃了。婚姻是人生的大事,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结婚随意、离婚随意,非婚同居和所谓的试婚成为常态。

二零二四年,中国人的离婚率官方宣布为2.5%,而「离结比」(离婚登记数/结婚登记数)则高达57.5%至58.1% ── 二零二四年中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全年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这还不包含诉讼离婚的;如果加上诉讼离婚的,二零二四全年离婚总数可能接近355万对。无论57%还是58%,都创下离婚登记的历史新高。

艾滋病泛滥
二零零五年,据中国官方统计,中国感染性病人数70万人,性病已成为中国五大传染病之一。而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室主任陈祥生估计,官方统计人数可能只占实际感染人群的十分之一。陈祥生说,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性病发病率便每年以百分之20%至30%的速度增加。许多人患病后到私人医生那里看病,导致大部分性病疫情没有报告。

在中国全科医学网页显示,二零零四年至二零一八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年均上升22.70%和18.80%。

3.jpg

瞭解西方牧师在教堂主持婚礼的过程,也许能品出更多的严肃与深意。(Freepik)
神圣婚姻

对婚姻价值的认知颠覆,直接造成社会道德的败坏,乱性又导致相关恶性疾病的流传不治。大家都知道艾滋病患者很可怜,很多名人显贵也以关心艾滋病人为自己的项目,又怎知这种疾病是魔鬼推动乱性,而给人类带来的灾祸呢?

中国大陆,表面上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林立,实际上道德滑落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动辄离婚,受害的不仅是当事人的阴德,更对下一代中国人起到了很多人一生都无法消除的恶果。

聊了这么多,再来看西方牧师在教堂主持的婚礼,是否能品出更多的严肃与深意?

牧师:「(新郎全名)你是否愿意这个女人成为你的妻子与她缔结神圣婚姻(holy matrimony)?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她,照顾她,尊重她,接纳她,永远对她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新郎:「我愿意。」

牧师:「(新娘全名)你是否愿意这个男子成为你的丈夫与他缔结神圣婚姻?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永远对他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新娘:「我愿意。」

在这里,「神圣婚姻」的含义是,当人们专注于尊敬上帝(神、上天)和同时为婚姻的另一方负责时,婚姻便成为神圣的结合。一个神圣的婚姻能够在上帝的恩典和个人有意的努力下持续一生。

得到了新娘和新郎的承诺之后,牧师会对见证婚礼的父母、亲友们说: 「你们是否都愿意为他们的结婚誓言作证?众人答: 「愿意。」神父:「谁把新娘嫁给了新郎?新娘的父亲: 「她自愿嫁给他,带著父母的祝福。」

新郎面对新娘拉起她的右手,说:「我以上帝的名义,郑重发誓:接受你成为我的妻子,从今日起,无论贫穷与富有,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都爱你,珍惜你,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

他们放下手。然后新娘举起新郎的手,说:「我以上帝的名义,郑重发誓:接受你成为我的丈夫,从今日起,无论贫穷与富有,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都爱你,珍惜你,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

接著,新婚夫妇交替著给对方带上婚戒。牧师宣布礼成。在理想的情况下,两枚婚戒从此不离无名指,二人在婚姻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扶持、相互磨合,直到在兑现婚礼誓言的过程中走完各自的一生。

4.jpg

夫妻二人在婚姻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扶持、相互磨合,直到在兑现婚礼誓言的过程中走完各自的一生。
(全文结束)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5/9/16/聊聊婚姻之礼和夫妇之义(下)-499240.html

(本文主图说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迎亲队伍,公有领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0-3 15:3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